所有的热爱,都有意义,都要坚持到底
-1-
提起阮大勇,可能你们都还很陌生,
但是作为看着香港电影长大的一代人,下面这些电影,相信你们并不陌生
▼
《猛龙过江》海外版海报
▼
《天才与白痴》海报
▼
《A计划》海报
▼
《龙的传人》海报
▼
成龙、周星驰、洪金宝、曾志伟都指定他画海报,在香港电影工业黄金时代的绝大部分宣传海报,皆出自阮大勇之手。
在娱乐有限的时期,他让电影充满期待。
-2-
阮大勇是浙江人,1941年出生在浙江慈溪, 他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正是他擅长画画的父 亲 ,耳濡目染之下,阮大勇从小就是班级上画画最好的人物。
虽然如此,但在物资匮乏缺乏安全感的时代,他的父亲却始终认为,画画是没有前途的。
所以阮大勇一直没有老师,但是他就喜欢研究各种人物的神情动作,这个习惯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变。
正是这个习惯,给他拿捏人物打下了基础,
“要画好一个人,不但要用眼用手,更要用脑用心”
他曾开玩笑地说,自己不是爱画画,而是爱画喜欢的人,
只有真心喜欢这个人,才能画得惟妙惟肖。
▲阮大勇喜欢将图纸钉在铁门上,站得笔直作画,因为这样才能精准地把握人物比例,不会画歪或者失控,这个习惯一直到他现年70有余还在保持。
解放初期,阮大勇从上海徐汇中学初中毕业之后,就随着父亲举家搬迁到了香港
步入社会之后为寻一口饭吃,他先是在荃湾的纱厂工作,后来升职去绘制生产图表,为了少写几张复写纸,练出了强劲的笔风,
后来又进了永华片场的美术部负责粉饰布景,后来又去了布匹公司,专门做行货油画,随后又漂到外企朗文出版社给教科书画插图……
从1966年到1975年,阮大勇在广告公司呆了9年,从草稿员做到了美术主任。
-3-
1975年,他遇到生命中的另一个贵人,许冠文和许冠杰兄弟
当时一位同事告诉他许氏兄弟正为新片《天才与白痴》征集宣传画稿。
凭借着从小好画人物及多年打工经验中的美术功底,大勇由此画下第一张电影海报,没想到一下就被选中,张贴于各大影院。
▲当年他拿去投稿的原稿。
《天才与白痴》的海报遍挂各大戏院门前院后,阮大勇觉得做电影海报这条路也许可行。
他得知许氏兄弟正要拍新片《半斤八两》,于是找了朋友带他进嘉禾的片场,拿着《天才与白痴》的海报,自荐要再帮他们画新片的海报。
许冠杰一口答应,于是有了第二次合作,在当时一瓶可乐卖3毛钱的年代,这张海报为他带来$2,700收入。
由于连续两部许氏兄弟电影大卖,海报形象更深受欢迎,阮大勇也因而闯出名堂,很多电影公司纷纷邀请他绘制电影海报。
这时期,他绘制了洪金宝的《五福星》系列、四款李小龙电影的海外版海报,成龙的《A计划》和《飞龙猛将》,以及周星驰的《龙的传人》和《新精武门》等等。
当时整个电影业界都觉得, 由他画海报的电影一定卖得好。
-4-
阮大勇的画画风格,四个字形容——鬼马精灵。
他不喜欢墨守成规的事物,黄金比例,白滑芳容都不是他所追求的,他钟爱有缺陷的脸,
他善于把人物加以夸张,却从不失精准。
画面兼具中西视觉美学的效果,精致鬼马,亦庄亦谐,搭配上吸睛的字体,没进剧院就已被逗笑。
《飞龙猛将》电影海报
-4-
阮大勇有着那个时代老一辈人***有的低调踏实的性子,接受各种访问,他总是自嘲自己“胸无大志”,
一百分的事情通常只做八十分,日日常餐都无所谓,
他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大师,只是谦逊自称“画画工”,但对于自己的创作从来都是一百二十分认真负责。
他的确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只要能够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了。
▲为了画好李小龙的神态,他反反复复地研究,就连肌肉的微小变化也不放过,最终成了公认画李小龙最传神的人。
-5-
17年内,他创作超过200张海报,
张张都是艺术品,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90年代初,阮大勇一家移居新西兰,
没有再跟旧时一起合作过的电影制作人们有过联系
66岁的时候老伴去世,年近古稀又罹患抑郁症,性情变得难测,整晚整晚睡不着,也吃不下东西,古稀之年,他将自己的偶像李可染生前刻印在印章上的一句话奉为自己的座右铭: “七十始知己无知。”
人生活到七十年,才真正体会到天地之大,道理之深,
自己所经历的所懂得的东西都只是皮毛而已,人也随之变得阔达,
他又执起了曾经被他放置一时的画笔, 当画画只凭兴趣,它又再一次成为阮大勇生活中的一部分,就想他最初的期望一样让他欢喜。
▲近年阮大勇在新西兰所作的作品。
如今,绘画已经从纸上走到电脑屏幕,很多电影海报都是通过手绘板绘制,并在游戏,插画,漫画等领域占据大半江山。
各种眼花缭乱的电影海报不断冲击着观众的眼睛
阮大勇独树一帜的海报画在这个时期看,反而显得更加真实。
返朴归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前两年,由于被太多人问及阮大勇的海报,许冠文的儿子许思维开始逐渐了解这位曾对电影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并为其拍了一部纪录片《海报师》。
这部上映不久的片子已经入选香港国际电影节、新加坡华语电影节、西班牙维克电影节等。
港人被尘封的电影记忆又被翻了出来,也吸引了大批的年轻“文艺青年”群体。
已经太久没有体会过一个人一支笔便是一个世界所带来的欢喜和感动。
怀念他们始终忠于自己,只做好自己热爱的事情就足够满足的热忱和纯粹。
在这浮躁的时代,似乎显得更加 弥足珍贵。
本文为觉匠原创,转载请联系公号:juej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