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经典笑话大全 -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角度解读《小丑》中的主人公亚瑟·弗莱克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角度解读《小丑》中的主人公亚瑟·弗莱克

电影《小丑》改编自DC漫画,是一部由托德·菲利普斯执导,乔阿金·菲尼克斯主演的犯罪剧。影片试图还原美国80年代的经济衰退和焦虑,并将小丑的诞生归咎于畸形的社会。男主亚瑟·弗兰克(Arthur Frank)是一个身患怪病的社会底层人士。他靠扮演小丑和在马路上举广告牌为生。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脱口秀主持人,但他那种笑起来不分时间地点的病,让他深陷泥沼,被梦想抛弃,被爱情抛弃,被社会抛弃,被生活抛弃。这些都让亚瑟本人崩溃,隐藏在他内心的邪恶小丑慢慢苏醒。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分析电影主人公亚瑟是如何成为象征社会罪恶的小丑的。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他曾用冰山做形象比喻,认为隐藏在水下的大部分是我们的无意识部分,也就是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最困难的部分,由遗传本能和性欲组成。无视逻辑、理性和社会习俗,追求“快乐原则”。自我在本我的表层,在前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代表理性和审慎,能够调节本我和现实的矛盾,追求“现实主义原则”。“超我”又称理想自我,奉行“道德原则”,代表良心和理想,其主要功能是根据个人所属的社会道德观念来区分善恶,作为个人的生活原则。弗洛伊德认为,这三个层面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整体。一旦任何一个层面被破坏,平衡被打破,就会造成人格的分裂,给个体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危害。

小丑是这种人格层次失衡的产物。亚瑟是一个住在城市里受压迫的人。他依靠社会救济和微薄的工资养活自己和患有精神病的母亲。他的“自我”渴望得到尊重,却因为他的怪笑而难以实现。电影一开始,亚瑟在镜子前化上小丑妆。整部电影中,亚瑟的第一个微笑是侧拍。他真诚地笑着,眼神温柔而明亮。然后他切换到正面拍摄。他把手伸进嘴里,挤着嘴,做出夸张诡异的笑容。这里的微笑是他对自己工作的尊重。后来,他扮成小丑,拿着广告牌在人群中穿梭,笑着跳着找工作,但即使是这么小的工作也不顺利。几个流氓拿走了他的广告牌,把他痛打了一顿。同时,他还得面对老板的责骂和同事的挖苦。他渴望的尊重离他很远。他去看心理医生,要求医生加大剂量。他的“自我”仍在挣扎。在返程的大巴上,他用心良苦逗孩子开心的那一幕是全片温馨的一部分,但这一幕转瞬即逝,然后孩子的妈妈投来轻蔑和防备的目光,仿佛他是什么肮脏的东西,骂他“请不要再骚扰我的孩子了”。亚瑟受不了这种眼神,但没人听他的。更不幸的是,他的笑声又爆发了,但他还是不忘解释自己带在身边。亚瑟狼狈的离开了,回到家继续扬起笑脸和妈妈聊天,照顾妈妈。同事兰德尔知道自己被抢了广告牌,给了亚瑟一把手枪。亚瑟想过拒绝,后来被老板勒令归还广告牌,工资被扣。亚瑟独自在一个满是垃圾的小巷子里发泄。回家后,他用兰德尔的手枪朝房子开了一枪。亚瑟长期被“自我”的“现实主义原则”所禁锢。他忍受着所有人的嘲笑和冷漠,努力工作,照顾母亲,甚至一直保持微笑。但现实的鞭子让他疯狂,原本的“本我”不断抽打着“自我”的牢笼,企图越狱,这一天越来越近。

著名脱口秀主持人默里·弗兰克是亚瑟的救星。不开心的时候,他总喜欢待在局促的房间里,看着穆雷的节目和他一起笑。他渴望成为像默里一样成功的脱口秀主持人,带给人们欢笑。他幻想着和默里同台,默里夸他说:“如果他有这样的孩子,他会为他放弃一切。”这是亚瑟的理想自我,也是他的超我,也就是成功。这种成功既是事业的成功也是爱情的成功,但他都失败了。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因为带枪去医院而被解雇。他的朋友兰德尔反咬了他一口,说是他主动买枪的,爱情更多只是他臆想出来的妄想。在地铁上,他因为自己的惨笑再次爆发,几个骚扰女性的流氓把他打了一顿。事业的失败,朋友的背叛,陌生人的辱骂,让他到了临界点,亚瑟拔出枪,打死了小流氓。这是“本我”第一次爆发。他反叛了现实,获得了快乐,小丑人格正式出现。杀了人的亚瑟逃到了封闭的浴室。他优雅而诡异地跳着舞,平静地张开双臂拥抱镜中的自己。这时,亚瑟意识中的“本我”和“自我”开始存在。

单身母亲索菲是亚瑟“超我”胜利的最后希望,但这种希望是徒劳的,因为他对索菲的爱是他的妄想。当这段美好的爱情破灭时,楼下传来的警笛声暗示亚瑟杀死了索菲,同时也杀死了自己。“自我”和“超我”都即将失去。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亚瑟发现自己是被母亲收养的孩子,而他尊敬的母亲只是一个患有妄想症的疯女人。他认为是他父亲的托马斯·韦恩,只是她母亲编造的一个谎言。他的童年被母亲造成的伤害变得清晰,他杀了他的母亲。之后,兰德尔和侏儒加里来到门口。亚瑟遵从“本我”的欲望杀死了欺骗他的兰德尔,却亲手送走了矮人加里。晚上,他如约去了默里的脱口秀。他让工作人员叫他小丑。在舞台上,他与相信他的默里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然后开枪打死了默里。至此,亚瑟的“本我”彻底战胜了“自我”和“超我”,代表着亚瑟的人格随着他瘦骨嶙峋的身躯而逝去,象征着“超我”人格的小丑彻底爆发。他杀了他的母亲,杀了他的朋友,毁了他的信仰,他不再向现实妥协,抛弃了他所有的理智和道德。在电影的结尾,小丑被警察逮捕的途中发生了车祸。无数戴着小丑面具的人在街上游行。他们把昏迷的小丑抬到屋顶。小丑在屋顶上摇摇晃晃,他能看到的只有蒙面小丑。他们大声叫他站起来。小丑站在引擎盖上,跳着他在地铁站杀人后跳过的舞。他把手伸进嘴里,扯着嘴笑了。小丑打碎了亚瑟的身体,获得了重生。

弗洛伊德的“意识三论”认为,人的意识的根源和源泉不是来自理性的思考,而是来自潜在的力量,而这种潜在的力量就是潜意识,它和“超我”人格一样是非理性的、无逻辑的,在外界刺激下会逐渐生根、长大。就像影片中的小丑一样,80年代的美国环境萧条,失业、死亡、生存的压力让整个社会苦不堪言。警笛一直响着,人们冷漠而残忍,自身的残疾让人无法忍受。现实的痛苦不断刺激潜意识支配意识,而追求“快乐原则”的“本我”人格与这个糟糕的社会非常匹配,于是小丑作为邪恶的代表在大家的信仰下诞生了,就像亚瑟在日记中写的那样。

亚瑟死了,小丑重生了,他不再需要做那个明显精神有问题却需要尽力假装正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