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人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可能真的会启动一种异于常人的力量和动力。但对于军人来说,战斗是他们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为了战争而整日整夜的熬夜显然是不合理的。毕竟没有好好休息,就不会有好的体力。没有良好的体力,如何应对高强度的战斗?
所以军人虽然也怕因为睡觉丢了性命,但是该休息的时候还是会休息。也就是说,战士们会三班倒,靠前作战,该休息的时候就睡觉,这样就保证了足够的战斗力。
但如果情况不允许,比如兵力不足,比如战争的紧迫性,没有时间睡觉,士兵就会发挥比常人更强的本能,支持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通常会连续战斗48小时。这种记录二战时就有:当时美英在诺曼底与德军作战,连续作战48小时。
当然,这种记录并不是唯一的标准,但是以我们正常人的身体素质来说,一个人如果连续两天以上不睡觉,精神消耗就会过高,从而导致头晕、乏力、无精打采、效率低下。而战斗是一种更为昂贵的行为,自然能量的支持更为重要。48小时不睡觉已经很厉害了。而且从作战现实来看,连续作战48小时的士兵,作战能力明显低下。
但是,48小时并不是官方的答案,因为凡事都有例外。抗美援朝期间,我们志愿军一周不睡觉,进行超高强度战斗。这就是当时战争给的残酷现实:要么死,要么战。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可能知道自己的作战能力一直在下降,但是却退不了。当然,我不得不说,当时我军的实力不是一般军人能比的,这是国情决定的。
但是连续操作一周的强度太高了。想必也不是什么生死攸关的事情。没有哪支军队会这样要求自己的士兵。但是为了应对这种超高强度的作战能力,很多国家也有相应的方法来改善士兵的疲劳和睡眠问题。
其实很多军事强国都会研究药物来弥补军人的精神不足。
二战时德国就是这么做的。他们会向前线士兵提供甲基苯丙胺和安非他明。这是什么药?其实是一种冰毒。士兵服用后,可以兴奋过度,不感到疲劳,不想睡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斗志极其旺盛,完全停不下来。
包括当时的日军,以及后来的美军等队伍,都服用过这类药物。据统计,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军官兵分发了200多万片甲基苯丙胺。
这时我想起拜登的一句话: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有过吸毒的经历。是不是有点憋气?他们对毒品的成瘾绝对不是骨子里的需要,而是一种习惯,或者是生理需要的后续效应。
这说明服用这种不可遏止的药物有严重的副作用,不仅在健康损害方面,而且在战斗结果方面,因为服用这种药物的士兵可能能够保持48小时甚至72小时的清醒,但他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自制力。
长期持续的兴奋使他们高度紧张,无法冷静分析判断实战情况,从而产生错误的操作。
这是真的。美国空军对阿富汗南部的坎大哈进行夜袭演习,结果加拿大军队被误打误撞,直接导致加拿大4死8伤。
后来,两名美国飞行员在法庭上辩称,为了保持连续作战的现实,他们服用了苯丙胺类兴奋剂。虽然美国空军否认这一死亡事件,但从某个角度说明了服用这类药物对作战行动的“副作用”。
事实上,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国家就在研究这种可以提高士兵连续作战能力的药物,而且价格绝对不菲。其中,法国研发了一种名为“莫达非尼”的药物,具有很强的提神作用,服用后能让士兵保持兴奋状态。
然而,许多国家由于意识到各种兴奋剂的副作用以及在战斗中的责任,已经非常重视这些副作用。与莫达非尼一样,其副作用明显小于苯丙胺等精神药物。据说海湾战争时,美国订购了大量的莫达非尼,士兵们每天服用三次,从而满足了72小时不睡觉的要求。
虽然现代科技已经开始运作对人体健康略有危害的兴奋剂药物,但对人体健康始终是有害的。如果能用,肯定不会用。在这种情况下,士兵的体力、智力、行为能力、判断能力都能保持在最佳状态。而且他们平时都是六小时一班,保证了士兵的正常作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