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经典笑话大全 - 《伏击》表现了阿尔巴尼亚与德国侵略者进行的哪场战斗?

《伏击》表现了阿尔巴尼亚与德国侵略者进行的哪场战斗?

《伏击》是1970翻译的阿尔巴尼亚电影。

国内上映的片长只有一小时九分钟,作为故事片来说有点太短了。

看起来像纪录片,其实是正片。

主要表现了阿尔巴尼亚一支游击队奉命伏击一支德军机械化部队,全片就是这场战斗的过程。

这部电影在中国上映时,立刻受到了主流媒体的好评。我们来看看当时报纸对这部电影的评价:

解放日报1970 12.3发表评论文章:《弱国战胜强国的颂歌——赞美阿尔巴尼亚电影《伏击战》。

2月5日,人民日报1970 65438+发表评论:《敢打敢赢——阿尔巴尼亚专题片《伏兵》后。

北京日报1970 65438+2月6日的影评标题是:“不畏暴力,坚持真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文汇报(1970 12.8)的文章标题是:“山鹰展翅,敌人丧胆。”

与强大的德军相比,影片中的游击队真的称不上是一支对等的部队。影片中,这支衣衫不一、缺少子弹和食物的军队,几乎用尽了所有的人力物力,与德军展开了一场完全不对等的战斗。

电影中的这场战斗是一场具有更深意图的全面战斗的一部分。从电影中人物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场战役的目的,就是为了“围魏救赵”。

片中的政委对游击战斗形势作了如下分析:“总参谋部通知我们,一支德军机械化部队和突击队将于本月26日前到达此地,纳粹匪徒刚想从我军后方走出,敌人的大部队已被击溃,完全崩溃。”"我们的主要打击力量集中在他们前面,阻止他们前进."

下面另一个场景,政委继续解释战斗的目的,是讲给普通士兵听的,所以比上面传达的通知更容易理解,更鼓舞人心。

其鼓舞人心的形势分析说:“敌人的冬季攻势遭到惨败后,向我军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行动,但我民族解放军正在进行反击,也把纳粹白痴的第二次入侵打得落花流水。党给了我们一项重大任务。我们的游击队正在战斗,已经打败了敌军主力。我们的任务是对大部队打击敌人的机械化部队。”

从两个场景的情况分析来看,游击队面临的情况其实是相当危险的。我们可以看到德军发起冬季攻势,第一波未能达到目的,但是敌人第二轮进攻已经开始,德军一直在追击主力,而这个游击队的目的就是完成上级下达的进攻敌人机械化部队的任务。

这是一场伏击战,但更像是一场狙击战,所以从影片中的背景解说中大致可以看出战斗的危险性。

电影中提到的德军冬季攻势,从6月1943 165438+10月开始,持续了近三个月。片中提到的德军机械化部队将于本月26日抵达当地,具体时间点应该是指1944 65438+10月26日。

在此,我们跳出电影,看一看当时阿尔巴尼亚的战况,从而探究电影中的战斗场面是否夸张。

其实这里先提前说一下。应该说影片还是忠实于史实的,表现了当时阿尔巴尼亚游击队被敌人围困的严峻形势。只有杀出一条血路,岌岌可危的游击队才能得救。

所以史书在提到德军发动的冬季攻势时,特别强调这是二战中阿尔巴尼亚游击队最艰难的一天。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在此之前,意大利于1939年4月7日入侵阿尔巴尼亚。所以在阿尔巴尼亚电影中,反映早期游击斗争的电影都是意大利军队,包括《我宁死不屈》中的讽刺台词“墨索里尼永远是对的”,就是针对意大利侵略者的。

意大利投降后,德军立即从邻国南斯拉夫和希腊调兵,入侵阿尔巴尼亚,填补意大利投降后的军事真空。

根据英国人写的《希特勒为什么战败的秘密报告》一书提供的资料,当时德军在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希腊等巴尔干地区有20多个师,总兵力60万人,接近西线总兵力的一半,实力还是相当强大的。

希特勒的兵力明显不够,于是20多个师在巴尔干各国间辗转,拆东墙补西墙,德军在意大利叛乱后更加捉襟见肘。

当时德军主要把兵力放在南斯拉夫,以围剿铁托的游击队。南斯拉夫游击队确实比阿尔巴尼亚游击队强多了,这让希特勒伤透了脑筋。他不得不从苏联战场抽调兵力,加强对南斯拉夫游击队的围剿,而阿尔巴尼亚游击队则弱得多,人数也无法与巅峰时期的30万南斯拉夫游击队相比。

与此同时,德国人还在希腊部署了一些部队,以防盟军登陆。

这种布局与当时德军面临的战争形势有关。一方面,苏军挺过了库尔斯克最大坦克战的艰难阶段,有了喘息的机会,得以发动进攻,牵制德军,使德军不得不准备从南斯拉夫撤军。另一方面,盟军在意大利的登陆也让德军开始防备盟军如法炮制,在希腊登陆,这样德军就可以把重点放在阿尔巴尼亚。它被放置在南斯拉夫和希腊地区。意大利投降,德军立即出兵占领阿尔巴尼亚,冬季围剿共出动4个师,人数4.5万,而阿尔巴尼亚游击队只有2万人左右。

同时,为了表明德国人在阿尔巴尼亚不是占领者而是解放者,也对当地人比较客气。这也是我们在《战斗的早晨》中看到的。阿尔巴尼亚儿童可以在德国巡逻队的监视下玩耍,没有任何恐惧。

德军重围,阿尔巴尼亚游击队当时的条件很差。影片中解释了游击队没有鞋子,玩家在开玩笑的时候,总是拿没有鞋子开玩笑。

同时,也没有食物。影片中有一个场景。当炮手罗素与朋友分享食物时,他示意队友给对面一位漂亮的女游击队员一点食物。

这也是电影中模糊的爱情暗示。女游击队员露出脸颊的时候,真的很亮很耀眼。

在后来的阻击战中,罗素用机枪压迫向山上发起进攻的德军。真是“一人守之,万人不能逼之”,甚至挡住了敌人的炮火。

只是没有子弹。当时女游击队员带了少量子弹,然后操纵机枪向敌人射击。但转眼之间,女游击队员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倒在了机枪上,构成了电影中颇为悲凉的一幕。

在那之后,罗素也成了这部电影的压轴戏。当他耗尽弹药和食物时,他面对德国上校冲向阵地,他与敌人同归于尽。

在《焦点平面》中,没有显示他是如何对付狡猾而绝望的德国上校的。镜头掠过苏洛的头顶,举向天空,然后传来一声惊叫。你可以猜到他是抱着德国上校一起掉下悬崖的。

影片匆匆结束,只见游击队从山顶疾冲而下,杀向敌人。影片中没有说明战争的结果,但是在影片前面提供的情况中,德军大部分兵力没有被消灭,武器装备也没有损坏。这时候游击队冲锋进攻,就像向石头扔鸡蛋一样。

电影的意图是德国上校的根部雕出的,敌人群龙无首。按照《三国演义》的叙事手法,是注定的。但现代战争显然不是这样的逻辑翻译,所以阿尔巴尼亚电影的结局往往戛然而止,在中国赢得了观众“莫名其妙”的评价。

从历史上看,当时阿尔巴尼亚的游击队主要采用突破战和运动战。影片中的伏击一点也不成熟,它的伏击目的只是为了攻击敌人。游击队的主要任务是摆脱敌人的围剿。

从《伏击战》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德国军队戒备森严。机械化部队进攻前,先出先锋队,侦察村庄,封锁道路,四处观望。部队也稳步前进。当他们遇到伏击时,他们及时增援。即使游击队到了伏击地点,也要绕过到处都是德军警戒的路口,还要翻越山崖,才能到达伏击地点。

从影片的解说来看,德军被围后,在最初的乱舞之后,立即组织了有效的火炮反击,还采取了迂回包围和占领制高点的方法,逐渐使游击队伏击陷入被动。影片结尾,人们并不满意,根本感受不到泰山上游击伏击的成功效果。电影最后依靠人海战术,展现了冲下山的精彩场面,但能否取胜仍是悬案。

据《阿尔巴尼亚历史大纲》记载,这场冬季战役以游击队节节败退而告终。可见影片中的游击队要发动伏击战是相当困难的。电影《伏击战》记录了这场惨烈战争的全景,反映了当年与德军的战斗几乎是一场啃骨头的血战。

从电影手法来看,《伏击战》是阿尔巴尼亚比较平庸的一部电影。它很少刻画人物,镜头安排也采用了纪实手法。人物不清,战争敷衍。不过当时看惯了中国的游击战电影,这样一部全程纯格斗的电影还是给中国观众带来了新奇的印象。

观众对阿尔巴尼亚那个留着希特勒小胡子的所谓汉奸军人记忆深刻。在遇到危险的情况下,他上演了一系列的逃生技巧,包括将自己降低到车内躲避子弹,然后从车内挣扎出来,蛇行下车,再展示葡萄牙躺在地上钻入车腹的尺蠖逃生术。但是最后,在逃跑的路上,他遇到了一个德国上校。他见了一个和煦的笑容,转身离去,被德国上校击毙。

在影片的开头,还有一个年轻的德国军官,他的纽扣上挂着一个铁十字架。从他的谈话中得知,他曾参与入侵法国,于是他不失时机地嘲笑影片中的法国人,并说当他进军法国时,“那些法国人被吓傻了。”

可以看出,这位年轻军官就是后来好莱坞和西欧电影中出现在二战关键战争中的德国士兵。他们在电影中出现的地区,真的是西方二战电影英雄的主战场收割地,但在这些电影中,并没有阿尔巴尼亚电影中的抗击法西斯英雄这一幕。阿尔巴尼亚电影也知道他们的游击战,在二战历史中也没占多大篇幅。这种心态在《伏击》中应该如何表现?

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在阿尔巴尼亚呆了三到五个月的德国上校不失时机地讽刺这位凯旋的年轻士兵:“在阿尔巴尼亚,很难拿到铁十字勋章,但很容易拿到坟墓上的十字架,甚至连送葬者都没有。”

影片的潜台词是,阿尔巴尼亚的抗战,不是玩空脑袋,而是实实在在的消灭敌人的地方。

虽然二战历史忽略了巴尔干国家反法西斯的史实,但阿尔巴尼亚电影《伏击战》表达了他们在德国人的帮助下战斗的敌人,是真正的对手。

这也是影片的匠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