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读者,让读者感同身受的是作者的语言。——汪曾祺
古人往往不把绘画和书法分开。那些会写文章的人一定会写漂亮的字,画漂亮的画。到了现代,书画已经不那么分不开了,冯骥才就是这样的书画大师。
冯骥才,出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他的文学作品题材和体裁广泛,其中《高个儿女人和她的矮个子丈夫》、《上帝的鞭子》、《三寸金莲》、《珍珠鸟》获得了国家文学奖。他出版了大量的绘画作品集,并在中国、奥地利、新加坡、日本、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主要城市举办过个展。他以贯通中西的绘画技巧和深邃的文学意境,被评论界称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并被中国文联授予“民间艺术家终身成就”荣誉称号。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津这片土地孕育了语言俏皮活泼的作家冯骥才。天津不同于北京和上海。北京孕育政治文化精英,上海孕育商业奇才,天津是普通城市,也就是世俗世界,世俗世界不可或缺。冯骥才擅长描写小人物。
冯骥才作品中吸引我们的是幽默的语言。他以天津的生活故事为背景,选择新颖的视角,运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入微地描写,挖掘生活的内幕,咀嚼生活的味道,让我们在笑声和谩骂中领略普通人的生活。
真人不露相,是冯骥才短篇小说选,是隐藏在城市烟火中的众生画像。在冯骥才的作品中,无论是记人、抒情山水还是谈艺术,都显得真美,雅趣横生,融哲学、知识、激情于一炉的魅力,激荡人的情绪,读来总觉得意味深长、意味深长。
这不仅是文字语言艺术的高超提现,更是浸泡在文字中的匠人精神的彰显。更重要的是,他的写作是如此的幽默。
冯骥才先生作品《雪夜》
01冯骥才的作品充满天津风味,语言特色独特,耐人寻味。
体验生活,再创造,是冯骥才的原则。
在冯骥才的津味小说系列《真人真事》、《聊斋志异》中,许多作品各具特色,尤其是在修辞方面,结合了各种具有天津方言特色的修辞手法,并广泛运用,使文章语言丰富多彩。
作品中有浓重的天津方言,语言朴实生动。读他的作品就像听一个讲故事的人,人物语言真实。通过大量方言词的使用,仿佛普通天津人的普通生活就在其中。
例如,“马”的用法:
房间里刷过李的“别放手”
“金手指”,金是指“只要画的好,手指算吗?”
“用诡计和伎俩,然后想出神秘的招数,让他们在公众面前显得愚蠢”。
再比如:《三寸金莲》,有一段
“人们都说小脚丫里藏着中国的历史,很神秘!”三英尺比香烟长一点。成年人终身裹着裹脚布。除了那种味道,里面还能有什么?"
“马”字充满了天津味,一股浓浓的天津味扑面而来,充分体现了“金嘴子”的语言特色。天津方言与普通话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中生动传神的词语是冯骥才在津味小说中的得心应手的运用,使其作品更富有天津风情和生动的口语魅力。
人物语言是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带有生活的原始气息,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真实的感觉。正是从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细心的观察体会中,金威文化才源远流长。
02.冯骥才幽默的文笔充满了对人性的大爱。
高尔基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任何作家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来反映自己的生活,塑造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冯骥才从小在天津长大,非常熟悉天津人诙谐、幽默、俏皮、夸张的语言艺术,凭借高超的语言技巧,熟练运用多种语言技巧表达幽默。
冯骥才的幽默感就像一个无所不在的精灵,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嬉戏,在我们的脑海里跳跃。我们一打开他的作品,就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幽默感。他的幽默感与他的性格、生活经历、艺术爱好、文学修养是分不开的,也受到长期烟火的影响。
《金手指》里白将军说“天津人也画奇人。”金指曰:“听说天津人画桃,脱裤子坐,屁股蘸色。”这句话出现在相声里就像“抖包袱”,一个包袱甩过来,让人捧腹大笑,觉得历历在目。
《泥人张》中对海章武横劲的描写,说明泥人张是“葫芦状的头,小而鼓的眼睛,一脸的傲气,比海章武更像海章武”。是否生动刻画了海章武对所有人的欺凌和鄙视?我们在享受文章的同时,也在咀嚼生活的快乐。
其实冯骥才的幽默感就像涓涓细流一样渗透在字里行间。这种幽默不是恶意的嘲讽,也不是为了幽默而幽默,而是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03.冯骥才比喻及其他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冯骥才先生的笔法仿佛带领我们进入了艺术的殿堂,各种比喻、排比、叠字、夸张都被巧妙运用。
比喻是形象化的手段之一,巧妙运用比喻可以使作品出神入化,熠熠生辉。
作家秦牧曾说:“一个绝妙的比喻,就像一朵五彩缤纷的花,闪耀着文字的光芒。”。冯骥才的比喻更加形象。
比喻,如:
在“泥人张”中,泥人被描述为“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要灵巧”。
刻画泥人张嘴就像把海章武的头割下来放在桌子上。
唐四爷画了一幅舌画,“小齐鼻子痒,然后在一堆虫子后面爬”。
这些比喻生动迷人,一扫文人的刻板,往往让人耳目一新。
古人说“壮语可为真”。语言夸张是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冯骥才先生的夸张有自己的特点。
夸张,如:
《三寸金莲》:勾引一些放荡的男生,盯着看,恨不得一头扎进外国片的盒子里。
这种漫画式的笔法,把封建制度下被囚禁的放荡公子的形象跃然纸上,一头扎进外国电影的框框里,生动地刻画了放荡公子的表情,并巧妙地讽刺、讽刺了这些人。
另一个例子是:
《阴阳八卦》:“我一扯脖子,一声惨叫,鼻子、眼睛、眉毛都错位了,声音听起来像杀鸡一般”。
这就是夸大、渲染、突出所描写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姿态。
聪明的作家深刻懂得如何把艺术创作置于生活之上,在体味生活中的五味时,更能抒发感情,从人民群众生动的语言中汲取养分。它们一方面突出了作品中人物的风格,另一方面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这些文字就像在平静的水面上扔了几颗鹅卵石,激起了涟漪,形成了层层波浪,从而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表现力产生了有趣生动的艺术效果。
冯骥才就是这样!
04.小人物刻画所体现的工匠精神带给我们的现实思考。
冯骥才是一位具有伟大工匠精神的感伤的人文主义作家。
刻章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毛笔李,哪一个不把工作和技能当成日常生活中的爱好,就像稻盛和夫说的,要“爱上工作”。
泥人张,走到戏台里,右手喝着杯子,左手在桌子底下摆弄着泥巴,手指都快了。这不是一日之功,而是每天一点点的进步,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刷梅子,只要刷墙,必有一身黑裤子,不仅做工精美,而且一点都不会沾白浆。
天津卫的每一个普通人都将工匠精神体现到了极致。他们的本质是努力工作,努力经营,用心诠释生活。他们在工作中都有无穷的乐趣,总是充满热情。
每一个小人物的人生也可以是精彩的人生,他们每一个人都像一颗大家都在追逐的耀眼明星一样,过着自己独特而精彩的人生。
《论语》中有一句话“知之者不如知之者,知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很清楚地概括了工匠精神的重要因素:乐趣和热情。
说起工匠精神,最著名的代表就是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热爱工作,视生活为修炼,工作是最好的修炼方式。当我们为了吃饭把工作当成负担的时候,每天的工作就是盼着假期,盼着突如其来的奖金,却对工作毫无热爱,常常把工作当成负担和压力。
但冯骥才的文字始终有这种使命感,不断地关怀人性,重视文化,写小人物,却始终体现着人文关怀。这很有工匠精神。就因为他觉得难得来这个世界一次,就应该对这个写作负责,对人类有使命感,才不枉此生的价值。
人生就是这样,总是被贪婪和无知这三毒控制着。每个人都想减少这三种毒害,最好的办法就是“傻傻地,认真地,老老实实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把工作当成一种兴趣,当成一个爱人,当成一种爱好,从而克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喜欢上自己的工作,因为工作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