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青少年过于溺爱母亲,往往是母亲的“私人感情”造成的。这些妈妈希望自己的孩子只爱她,和妈妈亲热。孩子们越喜欢她,她就越快乐。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对别人有感情,认为这样会冲淡孩子对她的感情。母亲的心态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孩子在1.5到3岁的时候最敏感,最依赖。如果母亲过分保护和溺爱孩子,就会人为延长孩子的婴儿心理期,干扰孩子独立性的形成。在婴儿时期,母亲的拥抱、爱抚等良性刺激对婴儿的身心发展极为有利。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母亲把孩子当婴儿看待,会不自觉地强化青少年的恋母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学龄前儿童的恋母情结可以视为正常。进入学龄后,青少年在社会和心理发展方面变得积极和勤奋,并开始有独立意识。这时候恋母情绪太重,很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常见的病理效应如下
1,造成青少年懒惰异常人格,表现为固执、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能力差、易怒。既有幼稚的情感心理——依恋(被动),又有霸道的冷脾气(好斗),形成矛盾的双重人格。
2、影响家庭关系:青少年不听父母的话,受一点责备就觉得委屈,搬去母亲那里当救兵。夫妇们经常为他们的孩子争吵。
3.因过度亲密而失去童心。母亲经常把业余时间花在母子之间,使得母子之间的关系有时像亲密的朋友,容易与外界隔绝,让青少年变得异常早熟,感情也像成年人一样细腻。
4.对亲人的过度刺激造成紧张,感情丰富而脆弱。俄狄浦斯情结太重的男生,容易失去男子气概和魅力。因为她们被母性“同化”,容易模仿女性,长大后甚至可能发展成性变态,难以适应其他女性。
青少年过于依恋母亲,生活圈子过于狭窄,会对智力发展和合群行为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还会造成青少年性格孤僻,情绪脆弱,无法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