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时期只有满洲族人才可以自称奴才,汉臣自称奴才是会受到斥责和处罚的。起初乾隆的意愿是想要保留?奴才?这一满族古旧文化,然而却成为被朝廷的文武百官用来彰显身份的称呼。对皇室自称?奴才?意味着是皇室的?家臣?,有着更加忠心的意思在里面。
奴才最早是在边缘的少数民族中出现的,意思是指那些没有用处的人,是社会文明落后的奴隶制产物。后来随着满族入关,成立清朝,这种旧习慢慢被遗弃了。
再次提起?奴才?这一称谓的是一个清朝的巡抚大臣,其幼年时期是由皇室培养起来的,故在平时的奏折文件中以?奴才?自称,以表示自己没有忘记皇室的培育之恩。而后又有一些由皇室培养起来的官员大臣也沿用这一称谓,才慢慢在文武百官中盛行起来的。
最初的大臣在奏折中自称?奴才?,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自幼生活在满族文化中,对?奴才?这一称谓并不是特别的敏感,只是表示自己身份低微。但是由于?奴才?二字中包含了另外一种意思,才被大家都争相自称的。那就是?忠心?,以皇室家奴的身份,以表示这天下是皇室的,自己是皇帝的仆从,是为皇帝服务的。
所以此时文武百官自称的?奴才?二字,并不是自轻自贱,而是用来向皇帝表忠心的一种称谓而已。之后由于使用者众多,引起的皇帝的注意。起初皇帝觉得?奴才?这个称谓太过于低贱,不符合皇朝文明社会的身份,不鼓励大家使用,不过也没有特别的严厉制止,所以效果甚微,故而慢慢的皇帝也就不管了,反正只是一个称谓,而且大家的都争相表忠心的做法很利于皇权的巩固。
直到乾隆时期,为了加强皇权的统治,才对?奴才?这一称谓的使用做出了限制,让一部分人可以使用,一部分人无法使用,以此而延伸出了身份的差距。所以才出现了满朝的文武百官都争着做?奴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