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这样,近年来小品的确不如小时候看的了
晚会上的小品受政治因素军事因素影响越来越大。明明只是一个小品非要弘扬一些什么社会主义价值观。
强加进去,演员演着尴尬。观众看着尴尬(如近五年的春晚小品)外加大师级的小品演员越来越少,导致现在的很多小品看上去 如行尸走肉。
有皮没有魂。平时综艺里的小品,为了能让赞助商多赞助,总是在小品里添加赞助商的广告。甚至有些小品直接就是写给某些广告的。
一场表演下来如同广告商在开单位的创意大会。毕竟谁都希望驴妈妈真是它妈妈,老村长真是它爸爸。
好的作品都是源于生活的,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是编剧者用心一点点打磨出来的。而现在快餐时代的到来,
为了捞钱赚点击率,三五天就会出一个作品,好的作品出不来怎么办?那就临时想个不怎么样的,滥竽充数,鱼目混珠。可悲可叹啊。
第一: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发展,使得我们的笑的阈值提高了。以前一个好段子,你看一遍或者听一遍,意犹未尽,看两遍三遍还是会笑,但一年你也看不到几遍;作者一个创意好,可以用很久,都是新鲜的。现在一个段子,你随时想听多少遍听多少遍,一个梗出来,一天之内全国人民手机上都看到了。
第二:快餐文化时代,会精心对待自己的创作和表演水平的,少了,甚至没有了;真正想看经典节目的观众也少了。我准备半年一个节目,也是挣这些钱,我准备三天还是这些钱,我费那个劲干什么?反正观众也只想看个乐子。
第三:节目所承担的任务变了。这个就不细说了。
其实经典也还是有,只是没有以前那么经典了。比如《扶不扶》里面,您仔细想想骑自行车的大哥,再想想“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在表达什么?相比去年春晚通篇都是工作报告朗读一样的语言节目,这个水平怎么样?
最近些年春晚的气氛我感觉变了,原先是真像联欢会,现在是你坐好了啊~注意看啊!我给你演节目啊~呵呵第二就是没角儿了~
最近些年春晚的气氛我感觉变了,原先是真像联欢会,现在是你坐好了啊~注意看啊!我给你演节目啊~呵呵第二就是没角儿了~
以前的相声小品是真好看,最近这两年我感觉最明显的就是苗阜王声上春晚的那次,限制越来越多,就不好看了。而且新人感觉更容易出新东西,老人不说审美疲劳吧,还是喜欢看他们,但是感觉作品都没什么新意了
现在的小品没有质量只有数量。很多的小品演员仅仅为了出名,没有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有很多的就没有上去学。小品粗制滥造,靠着几句并搞笑也没有营养的无厘头蹭蹭舞台,混个脸熟。那种急于出名却腹中空空的把节目塑造的没有一点的可延续性。你看着这些节目,感到似乎江郎才尽。下一期你就不会期待,不好看一定不好玩,失去了小品本身的美丽和效果。
从小品的层次上和表演本身来看。东北人出场的小品基本上靠着二人转的底色在打转。靠着胆大翻跟头劈叉模仿赵四刘能的味同爵蜡。在一个就是什么无可自信的“自信哥”“谁呀,咋的了”一点意思都没有。慢慢的把很多人希望看小品的兴趣给打消了,这应该也是这些人的罪过吧,我认为是。发展到,现在一听到那种大碴子味的人上场,心里就反胃。不歧视东北人,如果能够像赵本山,宋丹丹,黄宏,巩汉林,我觉得小品的观众会更多。现在的多属于没有营养也不可小的粗制滥造的作品。不好笑,一点都不。
南方小品多深内涵但是不搞笑。感觉仿佛南方人不会开玩笑或者是冷笑话。无趣。似乎文化的原因,埋的太深。观众对那些冷笑话最后也给了冷平。
孙建宏,纸片人还有那个哑剧,不错,惟妙惟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幽默可爱,可乐但不可笑。看起来有笑点又能够创新。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