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落子源于民间曲调,经历代艺人口传、加工、改革,逐步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艺术。据明代《武安史话》记载,武安明代即有戏楼,落子戏当为演出剧种之一。最初称其为“硬歌”,即无乐器,坐着硬唱,后逐渐发展为一人脚踏小鼓,手持竹板,顺口编唱。至明末清初,有的地方又出现了“打霸王鞭”、“翠月檀香”的舞蹈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硬歌”的曲调与“翠月檀香”舞蹈形式相结合,构成了武安落子的早期艺术。此后,唱腔、戏装、道具、化妆、伴奏均有发展和改进,形成独特的风格。武安落子行当较齐全,主要有小旦、青衣、小生、小丑、老生等。昔时分工不甚严格,小旦、小生大都相互兼演,三花脸还能演老旦、彩旦,有些三花脸又可由小生代替,小旦又可代娃娃。2015年来行当分工较前严格,但仍有兼演现象。舞台道具较为简单,表演不以武功和戏曲程式丰富见长,将秧歌、高跷等民间舞蹈及实际生活中的某些动作融于戏中,边唱边做、且歌且舞,既叙事又抒情,活泼自如。道白使用武安方言,庄谐兼重,常有妙语联珠,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武安落子早期伴乐比较简单,明末清初的“硬歌”只有锣踏鼓,清末舞蹈的引入又增添了镲钹,民国年间老艺人胡文亮、王继的又发展了吹奏乐笛子,魏洪昌等向外地学习,又增添了二胡、笙,建国后又加入了三弦、低胡,2015有的剧团还增加了琵琶、大提琴、月琴等。武安落子唱腔有口语化说唱的特点,武安方言与曲调结合非常紧密,保留有大批的入声字。悲腔和哭迷子的哭唱,声调高亢,起落也大,颇类当地办丧事时妇女的哭腔。流水板则如从容不迫的日常叙话,亲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