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食堂吃饭,我旁边坐了一位女士。
早饭主食是枣馒头,个头比平日的馒头要大。这么大的馒头,我只能吃一个,就饱了。
旁边的女士吃完一个馒头,起身又去自助台拿了一个。坐下之后,她用筷子把馒头顶上的红枣挑到了稀饭碗里,然后大口咬了一口馒头。
我心下吃惊,这么大的馒头,这女人竟能吃得下两个?!
我忍不住问她:你能吃两个馒头啊?
女人看我一眼说:我是清洁工,每天打扫那么多房间、楼道,吃一个馒头一会儿就饿了,每天到11点就饿的不行了,所以就得吃两个馒头。
我歉疚地笑,边点头边说:那是应该多吃点,消耗挺大的,要不顶不下来,辛苦了。
谁都不是傻子,那女人一定听出了我问话后面的某些意味。她刚开始给我解释时语气有点紧崩,说的过程中,看到我的笑容并无恶意,才略略释然了。
但我却内疚了。从食堂出来,我一路自责:为什么要问人家那句话呢?
其实,在问那位女士那句话前,我是有觉知的:我对她能吃两个馒头产生了惊讶和不解。
还有别的吗?放大一百倍,有笑话和看不起人家的意思吗?
我得承认,虽然有点隐约,但,一定有。否则,我怎么会内疚和自我谴责呢?如果我对她仅仅只是惊讶和不解的话,我不会有内疚的。
这整个过程中,我都是带着觉知的。我看到我对人家起了评判,想要压制,但念头强烈,压抑不住,于是放任念头跑了出来。就是这样。
人家仅仅只多吃了一个馒头,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呢?我到底在评判人家什么呢?细细分析如下:
女人大多是爱美的,而中国的文化里,女人以瘦为美。所以,女人为了自己的身材、形象与气质,应该管理自己的饮食,应该少吃。
那么,吃的多就意味着:没有自控力、自制力、不注意形象;吃多了就会胖,胖了就会显得臃肿、笨拙、不优雅、没气质。
而这一切结合起来,就是三个字: 不够好。
不够好又意味着什么呢?
不被爱。
这就是我整个的内在逻辑。
按说,人家别人吃多少,跟我毛线关系没有!我根本不认识那个女人!
但,那个女人的两个馒头,触动了我内在的观念。这些观念在我头脑中根深蒂固,成了一种自动化反应。这些观念让我对多吃的行为如此难受、抗拒。
我是如此评判别人的,更是如此评判我自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
平常,也许我们会把自己不喜欢的行为掩藏起来,或尽量不做,但并不说明它消失了,或我们真正接受它了。
我们只是把这些东西投射到了别人身上,会在别人身上看到我们讨厌或害怕的东西。当我们在别人身上看到那些令自己不舒服的行为或特点时,我们像扎了刺,如梗在喉,不说不舒服。
当我们压抑不住,说了出来,貌似在说别人,其实是在说自己。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觉知,我们可以借这样的机会,让平常看不见的潜意识里的东西浮到意识层面,借此调整、消融或接纳它们。它们从此就不会再控制我们了。
否则,潜意识里的东西,就像黑暗中的恶魔,总会控制我们,令我们不舒服。
但如果我们没有觉知,就会完完全全变成对外在他人的评判,弄不好会惹起矛盾冲突,破坏人际关系。
因为谁都不傻,就像我遇到的这位女士,我虽然只貌似轻描淡写地、还是很友好地微笑着跟她说了一句话,她马上就捕捉到了我心中的真实意图。
谁的潜意识都不傻。
所以,虽然我为此问话而内疚,谴责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也很不舒服,但我还是先慈悲地接纳自己。然后,认认真真自我分析,自我成长。
我当时之所以问这句话,这里面一定有我需要成长的东西。我不能让这样的事件及彼此的不舒服白白发生。
关于吃和自我形象、自我管理的问题,我为什么会形成那样的认识与评判呢?
其实不只这一个问题,我们在所有方面的评判,都是在长大的过程中学到的。
从小到大,也许我们的父母就是这样要求我们的,并时常对我们说这些话。
我们就是在他们的要求、威胁、恐吓与评判中长大,并渐渐习得了他们的观念与做法。
继而把这些观念与做法内化成了我们自己的观念与习惯。
我们用这些观念与习惯要求、约束自己,也用这些尺子衡量、约束别人。
一旦外在他人的行为表现与我们内在的尺子不符合时,我们的观念就被冲撞或冒犯了,我们就激动、躁动、抓狂。
这时候,我们往往就按捺不住,有话要说了。就像我与这位女士的例子。
这就是评判的形成与表现。我们用自己的观念评判自己;又投射到别人那里,评判别人。
但首先我们要接纳自己,看到自己的评判,允许自己的评判。
有些事情,让它发生出来,也是有好处的。比如,当我问了那位女士才知道,原来她吃两个馒头是有原因的,她从事的是体力劳动。
这让我知道了,事情之所以那样发生,别人之所以那样做,原来是有人家的情形。这等于是在我原来狭窄的意识里,多了一扇窗口。
再说“不够好与不被爱”的问题。
不被爱,恐怕是每个人心中最害怕的事情吧?这个世界上,谁不想要爱呢!
而且,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缺少爱、不被人爱,所以,大家对不被爱非常紧张与恐怖。
但我们真的是不被爱的吗?
不是,不被爱是个假相。如果没有人爱我们,我们能活到现在吗?我们还能活着吗?不可能。
你的亲人爱你吗?
我坚定地知道,我的母亲爱我,她觉得我应该吃多点,吃得壮壮实实的,这样才健康。
我的女儿爱我,在她眼中,我胖一点、瘦一点都是那么可爱、那么美。
她们对我的爱,都已超越了我的外在形象。
我相信,每个人一定都有这样一两位、或几位无条件爱你的亲人。
另外,把宇宙叫神的话,神在你之内,他也是爱你的。宇宙与神本身就是爱,弥漫在每个人身心之内。你本身就是爱的示现与表达,你怎么能缺爱呢?不可能。
那我们为什么又时常感到不被爱,或害怕不被爱呢?
这大概源于我们小时候的经验。
当我们犯错,没听父母的话,或做的不够好时,父母会说:你这样很不好、很难看、很糟糕、很令我失望……
接下来他们常说的是:你再这样做、或不听我的话,我就不要你了、不带你了、不给你了、不爱你了……
我们于是感到了不被爱的难受与恐惧。这种感觉漫延到了我们成年。如果我们不觉察、不成长的话,这种感觉可能漫延我们的一生。
细细看的话,我们便能识破,“不够好、不被爱”都是假相。它们是可以调整的。
我们能弥补或修改儿时的错觉,透过那些伤痛与遗憾,重新看到父母的爱,并激发出我们自己爱的感觉。
长大后,如果我们还是觉得不被爱,或怕不被爱,最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爱自己。如果我们足够爱自己,便会内心踏实、自信、坚定、有力量。
爱自己,首先是自我接纳,自我认可,自我欣赏。
当我们爱上自己,我们就会对自己负起责任来,就不再只期待别人来给我们爱。爱自己,是自己的事。
不管是对自己的爱,还是对别人与外在万物的爱,都生发于我们的内心。
只有当我们真正学会爱自己,我们才能感受到他人的爱、万物的爱、宇宙的爱。
我们才明白,爱充满在天地之间,爱在我们的里里外外,爱,无所不在。
我们本身,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