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冷笑话大全 - 明代禁毁演剧活动与戏曲搬演形态分层?

明代禁毁演剧活动与戏曲搬演形态分层?

中国古代戏曲的历时形态变迁与***时分层衍化,在不同历史阶段会出现平衡与失衡的交替变化现象。明初以来官方推行的强制性戏曲文化管制政策,破坏了戏曲艺术赖以生存与平衡发展的社会条件,书会隐匿、瓦舍勾栏消歇、家乐兴起,宋元以来蓬勃发展的戏曲搬演活动受到打击,在南戏向传奇定型、杂剧发展低缓的同时,戏曲史的历时形态变迁凝滞,***时的搬演形态出现多层分化。考察明代官方禁戏背景下演剧活动场阈的不同层面及阶段性变化,有助于我们思考明代戏曲史发展的一些内在问题。

一、礼典规范——宫廷燕飨演剧之禁

明初教坊司承应宴乐,例有小令杂剧演出,且多用俗乐杂技方言。“殿中韶乐,其词出于教坊俳优,多乖雅道。十二月乐歌,按乐律以奏,及进膳、迎膳等曲,皆用小令杂剧为娱戏,流俗喧浇,淫哇不逞。太祖所欲屏者,顾反设之殿陛间不为怪也。”[1](P1507)这种现象不断出现,引起修史述政者注意,且很快带来官方文化政策的调整。洪武六年(1373),“诏礼部申禁教坊司及天下乐人,毋得以古先圣帝明王、忠臣义士为优戏,违者罪之”[2](P341),“渎慢燕乐”令被载入大明律,并在此后数十年间,分别以榜文谕令、条文律法等形式一再重申强化。景泰元年(1450),曾因“教坊司乐工所奏中和韶乐,且多不谐”[1](P1508),奏改祭祀乐章未成,权以教坊司所奏约取。“弘治元年(1488),帝耕籍田,教坊司以杂剧承应,间出狎语。都御史马文升厉色斥去。”[2](P343)前以“喧浇淫哇”,概多指乐声杂乱不雅,此言“间出狎语”,又指谐谑失度。帝王籍田礼意在重农桑以劝化民本,在朝廷官员看来自当辅以肃穆威严之雅乐。看来,教坊司承应杂剧演出原本是宫廷燕飨礼仪上的重要节目,但戏谑杂以猥亵狎语,在都御史看来,大失宫廷体统,有辱皇典庄严,更渎犯天威,演员被挥斥下场。嘉靖元年(1522),“御史汪珊请屏绝玩好,令教坊司毋得以新声巧伎进。世宗嘉纳之”[1](P1509);嘉靖九年(1530),廖道南再奏“新声代变,俗声杂雅,胡乐杂俗。而帖滞噍杀之音,沉溺怪妄之伎作……凡淫哇之声,妖冶之技,有乱正者,禁之不复用”[2](P363)。由此可见,明代戏曲声腔的发展和民间俗曲的兴盛对宫廷乐舞产生了一定影响;不断掺入教坊司乐舞表演的民间流行的淫哇新声、妖冶巧伎,因为过度串演“俗声狎语”,一再受到责难。嘉靖元年(1522),“礼科给事中李锡言:‘南郊耕籍田之大礼,而教坊司承应,哄然喧笑,殊为亵渎。古者伶官贱工,亦得因事纳忠。请自今凡遇庆成等宴,例用教坊者,皆预行演习,必使事关国体,可为鉴戒,庶于戏谑之中亦寓箴规之意。’下所司知之……本月初九日,上耕籍田,去教坊杂戏”[3](卷20)。亲耕大典事关国体,教坊司承应乐事“喧笑亵渎”、种种违礼之处备受指责。大典用教坊杂剧要求先排练预演,“庶于戏谑之中亦寓箴规之意”的提法,并未有完全禁绝谑剧演出的意思,但此请下所司数日后,却有追诏将教坊杂戏尽行屏除在耕田礼之外。

可见,进入宫廷的戏曲表演,已经不是被看做艺术,而是被作为文化仪典的组成部分而加以规范。作为皇家庆典的点缀,演剧须合官方礼仪规范。作为宫廷游艺的重要节目,杂剧更不可涉淫谑狎玩。它要么被雅化为片断的清唱曲词,如“有院本,如盛世新声、雍熙乐府、词林摘艳等词。又有玉娥儿词,京师人尚能歌之,名御制四景玉娥郎。严分宜听歌玉娥儿词诗:‘玉娥不是世间词,龙舰春湖捧御卮。闾巷教坊齐学得,一声声出凤凰池。’”[4](P145)要么被改爨为纯粹的玩笑戏,如“过锦之戏,约有百回,每回十余人不拘,浓淡相间、雅俗并陈,全在结局有趣,如说笑话之类”,又如“水傀儡戏,用轻木雕成海外四夷蛮王及仙圣将军士卒之像,五色油漆,彩画如生,娱方木池,添水七分满。水内用活鱼虾蟹、螺蛙鳅鳝、萍藻之类浮水上,游斗玩耍,鼓乐喧哄。另有一人执锣在旁宣白题目,替傀儡登答赞道喝彩。或英国公三败黎王故事,或孔明七擒七纵,或三宝太监下西洋、八仙过海、孙行者大闹龙宫之类”[5](P39)。明代宫廷所禁戏剧演出,以杂剧最多。神宗时一度盛行的“杂剧故事之类,各有引旗一对,锣鼓送上,所扮备极世间骗局丑态,并闺阃拙妇{J51UB16.jpg}男,及市井商匠刁赖词讼,杂耍把戏等项”[5](P39),即被责以乐亵曲,猥杂谑语而剔除出宫廷。在“御戏”表演中,“院本皆作傀儡舞,杂剧即金元北九宫,每将进花及时物,教坊作曲四折,送史官校订,当御前致词呈伎,数日后,复有别呈,旧本更不复进。南九宫亦演之内廷,至战争处,两队相角,旗杖数千,别有女伎,亦几千人,特设内侍领其职。凡傅朱粉人,虽司礼亦时加厚犒,恐于至尊前有所讽刺也。然辞辈多行无礼,上时毖之杖下,闻亦间及朝事,宫中秘密。侍臣休沐,不敢齿温树也”[6](P218)。倡优戏乐,九宫北曲,傀儡扬威,旗杖耀武,在成为赖以支撑宫廷礼仪活动的必备节目时,也遭到“时毖之杖下”的惩罚。一直占据宫廷演出主要地位的以谐谑为主的杂剧表演,在籍田、迎神、祭祖等宫廷重大祭仪活动中被不断申令禁止了。

二、职事整顿——衙府游艺演剧之禁

与宫廷燕飨禁杂戏杂剧有所不同,以官吏文人参与为主的衙府游艺演剧活动中,家乐渐兴,女装戏和家伎盛行。官方针对由此而来的社会问题,禁止朝官文人筵宴挟歌伎,禁妨害职事、有伤伦德的优戏院本和女装戏演出。

洪武年间颁布了不少禁女乐倡优令,主要针对的即是文人好乐观剧带来的吏治与风俗问题。洪武二十一年(1388),中书庶吉士解缙又上“太常非俗乐之可肄,官妓非人道之所为,禁绝倡优”奏章,官府的娱乐需要,客观上促进了戏曲繁荣,社会风气日渐奢靡,不断腐蚀着整个官僚政体。宣德初左都御史刘观私贿贪纵,朝廷起用都御史顾佐禁用歌伎,纠正百僚,矫禁此弊[7](P3)。宣德四年(1429)八月,谕礼部尚书胡濙“近闻大小官私家饮酒辄命妓歌唱,沉酣终日,怠废政事……揭榜禁约”[8](卷9);正统十四年(1449),刑部颁定惩治生员挟妓饮酒、发为斋夫膳夫令[8](卷11)。官方对朝官文人的精神清汰和思想控制,其实也造成对女乐杂戏的贬损和打击。宣德以后,官府宴筵优唱习以为常,以至不少官僚士大夫都蓄养家庭戏班,官府饮宴所用歌妓不止演唱小曲,更搬演杂剧。隆庆年间(1567-1571),朝臣葛守礼曾以缙绅士庶燕会、戏子喧嚣狎谑,导欲长奢,有碍风俗为由议禁倡优。其奏议虽得旨允行而“终不能革”。万历十四至十五年(1586-1587),礼部尚书沈鲤再议禁倡优,一些大臣则认为“两京教坊为祖宗所设,即藩邸分封,亦必设一乐院,以供侑食享庙之用……又入外夷朝贡赐宴、大廷元会,及诸大礼,俱伶官排长承应,岂可尽废”[9](卷1)。这使得禁奢令方行,禁优令则尽废。明代不少官僚士大夫都蓄养家庭戏班,原因就在于明中叶后传奇兴盛,四大声腔繁衍日众,戏曲演剧活动繁荣,不但吸引了市井细民和一般社会人众,而且“各省大吏多以优伶为性命。无怪其然”[10](卷21),官私饮宴对唱曲演剧的娱乐文化需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不仅渗透到宫廷、衙府,还扩及寺观、学堂、祠庙等各种社会场合,成为文人士大夫好尚的一种生活方式。成化年间,“宪宗尝谓礼部臣曰:‘京城内外,居民辏集处所,多有内外官员人等增修寺观庙宇,礼部其严加禁约。’尚书姚夔揭榜禁约”[8](卷14)。明代寺观的宗教活动已孵化出更多游艺取乐之场合,至官员不仅以利竞取,且以乐参商,因有旨禁内外官员增修寺观令。景泰四年(1453)八月,工科给事中徐廷帐条陈七事,其第六条禁谄渎云:“京师每节序,男妇杂沓寺观,淫秽败伦,乞悬榜禁约。”[11](P125)即因官员涉足娱乐辏集之地,有碍朝廷职事。弘治末(1502-1505),泉州府学教授在祀孔子的学宫大殿——明伦堂设宴演剧,“有无名子书一联于学门云:‘斯文不幸,明伦堂上除来南海先圣;学校无光,教授馆中搬出《西厢》杂剧。’某出见之,赧然自愧,故态顿除”[12](P214)。在官府职事重地私聚演戏,观演西厢,辱没斯文,只是舆论压力;供奉先圣的学宫之地,不容亵渎,才是官员谨守的则例。“嘉靖初年,议大礼,议孔庙,议分郊,制作纷纷。时郭武定家优人于一贵戚家打院本,作一青衿告饥于阙里,宣尼拒之曰:‘近日我所享笾豆,尚被减削,何暇为汝口食谋?汝需诉之本朝祖宗。’乃入太庙,先谒敬皇帝,曰:‘朕已改考为伯,烝尝失所,况汝穷措大,受馁固其宜也,盍控之上苍,庶有感格。’儒生又叩通明殿而陈词,天帝曰:‘我老夫妇二人尚遭仳离,饔飱先后不获***歆。下方寒畯且休矣。’盖皆举时事嘲弄也,一座皆惊散。武定故助议礼者,闻之大怒,且惧召祸,痛治其优,有死者。”[9](卷26)武定侯协助过嘉靖年间的礼仪改制,痛治家优可见职事禁忌。

一方面朝官文人蓄养家班、男优女装戏、家伎家乐纷纷出现;另一方面,为官理政乃士人要务、度曲演剧自堕俳优,此类对戏剧活动的舆论偏见,又渐渐成为文人为宦的隐性禁忌。弘治初有官员饮酒听乐,“令优人女装为乐”,从此革去“冠带闲住”[8](卷16);至有文人士大夫因好乐演剧而肇祸罹难者,如屠隆度曲演剧被革职、臧懋循在南京国子监因与优伶同场演戏被劾夺职[13](P330,331)。崇祯十五年(1642),祁彪佳“内子曾于病中许戏愿,予以道台之禁,乃就外父家演之,令二儿送神入城,从寓山归”[14](P4)。明代后期仕宦文人蓄养家乐家班之盛,引起不少舆论抨击。私宅堂会演剧的内容、形式被禁戏舆论加以限定,即有娱宾宴客之需,“亦须间宅张筵,以防淫媟”[15](P420)。明末陈龙正痛言:“虽有风流嗜利之士,未尝许娼妓托名。优与娼本无高下,况女旦以优兼娼,乃许之假托名色……蓄家伎以悦人,为宣淫之领袖,念及于斯,立刻碎其招摇,犹云晚矣。”[16](卷22)官方禁阻和社会舆论的谴责,一致指向的是朝官文人听曲观剧、狎昵歌伎对整个官僚体制的“污渎”,是男优女装、性别倒错所引起的不伦之感。衙府游艺演剧因为牵连仕宦职事及文人习尚问题,使得家乐的发展遭到禁阻,走向文人听曲清赏、性情把玩的狭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