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销量最大的是桃子。桃是中国的原产水果,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和江汉流域等地。《诗经·周南·桃夭》诗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诗经·大雅·抑》曰:“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描绘了民间互赠水果的场面,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孔子吃桃,还曾闹出过笑话。据《韩非子·释木篇》记载,孔子收到鲁哀公赠给的桃和黍,“仲尼先饭黍而后啖桃,左右皆掩口而笑。”孔子先食黍,后吃桃,惹得哀公的侍从大笑。其实,黍是用来给桃去毛的。齐景公赏赠给三名勇士两个桃子,勇士们确认了一下眼神,相互争夺,至死方休,留下了“两桃杀三士”的典故。
桃之所以在先秦时期广受欢迎,与当时对桃的迷信有关。人们认为吃桃能够长寿,桃木可以辟邪。清朝文人陈淏子认为“桃为五木之精,能制百鬼,乃仙品也。”在《西游记》中,王母娘娘举办寿宴,用蟠桃招待各路大仙,可见桃子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
唐朝,深受佛教影响。因苹果与原产印度的一种葫芦科植物,梵语叫bimba的红瓜形似,因此,叫做频婆果。明万历年间,农学家王象晋在《群芳谱·果谱》中有“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首次出现了“苹果”一词。
“孔融让梨”的典故,可谓家喻户晓。梨,汁多味美,酸甜可口,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纤维素,是药食同源的食物。唐朝时,长安哀家梨、常山真定梨、青州水梨、郑州鹅梨等品种,在当时颇受欢迎。洛阳报德寺的梨能长到六斤重。
诗僧贯休有诗云:“田家老翁无可作,昼甑蒸梨香漠漠。”当时,唐朝人不食生梨,爱吃蒸梨。除此之外,“炉端烧梨”在皇宫中风行一时。重臣李沁吃素,唐肃宗李亨和他围坐在炉边,亲自为他烤梨。宋朝的梨更为普及,《水浒传》中挑唆武大郎捉奸的恽哥,就是卖梨的商贩。
每年秋天,梨树陆续结果,经历了暑热的人们,体内积聚了燥热之气,梨有了用武之地。《本草通玄》记载,“梨,生者清六腑之热,熟着滋五脏之阴”, 李时珍也认为梨有清热去火、止咳化痰的功效。说明梨清热去燥的功效,已经深入人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