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阳皮影戏,俗称“皮影子”,它是由沔阳渔鼓(湖北渔鼓之前身)行腔与方言道白及皮影戏完全合流而融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艺术,成为独具特色的渔鼓腔皮影戏。渔鼓腔出自旧时艺人的乞讨唱曲,调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我国皮影戏艺术行当中,沔阳皮影戏又以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影像,优美抒情的唱腔、妙趣横生的台词,优雅动听的伴奏而独具一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沔阳民间流传“看牛皮(指皮影),熬眼皮(打瞌睡)、半夜回家撞鼓皮,老婆挨眉(批评)捏闷脾(受气)”的歌谣,足见皮影戏的魅力。
流行于江汉平原的皮影戏最初从北方传入,其皮影比北方的稍长一些。皮影戏唱腔分两类:一种是郑场、毛嘴、三伏潭、剅河和潜江一带的歌腔皮影戏;一种流行仙桃全境的渔鼓(称为筒子腔)皮影戏。
沔阳皮影戏门派众多,演唱风格也各有不同,早期多穿行于村野、集镇、茶社、酒楼之间。因流行地域不同,沔阳皮影又分为上路子、中路子、下路子。艺人们习惯上称歌腔皮影为上路子皮影,称渔鼓皮影为下路子皮影(以汉水上下游为序)。地处上下路皮影戏之间的沔城、郭河、张沟、杨林尾、彭场一带的皮影戏,称之为中路子皮影。
上路子腔借鉴当地汉族民间小调如薅草歌、打硪歌和鸡鸣腔等,中路子腔融入了汉剧、楚剧等唱腔,诠释了沔阳皮影的海纳百川,下路子腔曲调婉转悠扬,是沔阳渔鼓腔的正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