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冷笑话大全 - 电影《第十一回》中有哪些不易察觉的隐喻?

电影《第十一回》中有哪些不易察觉的隐喻?

大家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电影《第十一回》里有很多瞬间,我们都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就是在演戏。这种戏中戏结构,隐喻着舞台对人生的影射。而且是在不同人面前,要扮演着不同角色,一旦演得足够久了,自己甚至会感到疑惑,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我们是否都会逐渐被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改变?这种困惑,也是陈建斌导演的《第十一回》想要给大家表达的。作为一位老演员和“新导演”,这部新作又比上次导演的《一个勺子》更为成熟厚重,对现实和荒诞的解读空间也更大。

电影讲述“怂人”马福礼因话剧团改编从而开始了上演了一场令人睁目结舌的“翻案”之旅,为了捍卫自己口中的真相马福礼使出浑身解数阻止话剧排练,但却意外了解到到当年的案件真相。电影《第十一回》中有很多隐喻,荒诞感与黑色幽默互相平衡的画面感,混杂着导演那旺盛的自我表达欲,第一眼就觉得惊艳。

在影片中,每一个角色都有A、B双重身份。也就是一个是别人口中的虚构他我,另外一个是现实状态下的真实本我,就像话剧里的艺术加工一样。电影中不断打开很多镜子的画面,令人虚实难辨,实焦的真实和虚焦的镜中人不断切换,哪怕本人就站在电视面前,我们也会看到因为电视屏型号画幅各异,也是很难分辨出到底哪个才是真的搜自己。其实每个人的自我和客体,就算不演戏剧,在生活中也会存在着体验不同的差异感。当大众习惯了一个人的某一个身份,那么他的真实自我还会很重要吗?会不会彻底消失掉?这个问题实在是诱人深思。

在《第十一回》中有个场景,春夏在排练室中,手拿苹果。画外音却问“我的苹果呢?”春夏反问“不就是在你手上吗?”可大家分明看见到的真相是,苹果就在春夏手里,而画外音寻找的是不是这个苹果,是苹果手机。这说明了任何事情说到底,人们只解读,自己愿意解读的角度,可能与真相本身毫无关联。也就是表达出记忆构成了现在的你,但是我们有时候对发生的事情,却不能特别确定。其实,这种情况和现实中的我们区别很大吗?我们每天不停在网络上刷新各种海量信息,有些文章或者小视频,对我们的主观判断影响巨大,就和忍不住狂点头的马福礼并没任何不同,沉迷在无效而无用的信息海洋中,早就迷失了自我。

《第十一回》虽然属于荒诞喜剧类型的电影,身披黑色幽默的外衣,除了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更有对真相的解析,带着锋芒毕露的棱角,特别有力量。全篇用章回体的形式组成,但仔细数下来,全片只有十回。那我们不禁困惑,那片名所说的第十一回到底在哪儿?也许,当每位观众从电影中抽身出来,回归到专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第十一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