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升迁带来的郁闷
传统时代对大部分当官者来说就是4个字,“升官发财”。刚刚步入政治高层的曾国藩却雄心勃勃,想在国家大政中有所建树。
忙碌的他还不忘记自己读书积累知识。但因为工作太忙,想要继续深造难上加难,应酬、工作、人情世故、杂事都需要时间,想坚持自己的初心,更需要时间的管理。
曾国藩为了继续写日记,把每天的日记分为八栏,分别为“读书”“静坐”“属文”“作字”“办公”“课子”“回信”,然后呢,他按照格式填写。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曾国藩仍然手不释卷,他开始注重研究实际政治,考察研究范围也是极广的。
但一心想为国家多做些事的曾国藩,发现道光晚年的政治环境,因循懈怠的政治气氛下,他虽然身为副部长,但想要登高一呼,为大清做点事,没有任何可能。他很痛恨这种污浊混沌的官场风气。而且他敏锐的预感到,一场席卷全国的大动乱,正在隐隐的酝酿之中。
2、开罪咸丰皇帝
道光30年1850年正月,道光皇帝去世了,年方20血气方刚的咸丰帝登基了。
新皇帝上台后,带来了一股全新的气象,也烧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在登基后不久,罢免了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
同时还发布了一道不同寻常的谕旨:“任用贤人罢黜奸臣,是为君的首务”。
另一个重大举措就是下诏“求言”,欢迎大家给朝廷提意见,就国家用人、行政一切事宜,“皆得据实直陈,封章密奏”。表现出虚心纳谏的良好态度。
对于一个一心只为国家办事的曾国藩来说,太激愤了,于是昼夜奋笔疾书,写了一封《应诏陈言疏》。
对当今社会朝中官员问题写了出来,一个是遇事退缩,一个是物小不务大,遇事退缩,不愿意承担责任。同时他还指出,要想办法培养人才,对应复杂艰难的国家形式。
因为曾国藩凡事认真的态度, 也导致了新皇帝的欣赏和肯定。曾国藩更是激动不已,接连上了几道奏折,提出现如今百姓生活有三大疾苦:一是银价太贵,百姓负担太重,交不起国税。二是盗贼太多,良民难安。三是司法腐败严重,民气难申。
然而咸丰皇帝,看似摆出了胸才大略的姿态,但是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平庸的主子,有始无终是他性格特点。
曾国藩费尽心血上奏的折子,他草草读了一遍,随口夸奖几句,事后扔进废纸篓没了下文,曾国藩大失所望,郁闷不已。
几经思考,曾国藩决定要敲打醒这个糊涂皇帝,把话说得重一点。他上了一道惊世核俗的《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锋芒直指咸丰皇帝的三个缺点:一是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对国家大计,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究。二是“徒尚文饰”,不求实际。你鼓励大家敬业,大家提了不少意见。而结果却是批了“毋庸仪”三字而已,没有一项落实。三是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
曾国藩的三道奏疏,是让咸丰皇帝努力改正,否则让他们发展下去想改就难了。然而特别自卑、特别敏感、年轻气盛,自尊心特别强的咸丰皇帝,反应可想而知,他对曾国藩的印象马上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同时小心眼儿的咸丰皇帝不断的给曾国藩穿小鞋。
3.生命中的艰难时刻
曾国藩本人特别爱交际,在北京也有很多朋友,他又热心肠,爱帮助人,在京官当中人缘是非常好的, 然而由于他的锋芒太露,刚直不阿的性格,把同事也都得罪了。
首先他惹了一位位极人臣、在朝廷中根深蒂固,并且人缘极好的琦善。由于曾国藩的刚直,咸丰二年4月,琦善被革职,凄凄惨惨的离开了北京,发往吉林效力赎罪。
第二个被曾国藩得罪的是大学士赛尚阿,他也是朝中重臣,文华殿大学士,还一度当过首席军机大臣。
同时曾国藩在一次奏折中把所有的官员都骂了一顿。 格格不入的他,也成了大家眼中的笑话,人们见了他都“目笑存之”,笑眯眯的看着他,谁也不说话,大家在背后议论他已经很久了,这令曾国藩无地自容,同时呢,在咸丰二年,成了京师人人唾骂的人物。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
在北京的最后一段日子,曾国藩精神十分痛苦,特别想念家乡,想回家,但是又没钱拿不出回家的路费。
在这个时候喜从天降,咸丰二年1852年6月12日皇帝配他充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这个主考官,可以收纳许多门生,还能从中得到丰厚的“程仪”,这也是清贫的京官生涯中难得的加油站。最主要皇帝已经同意考试结束后放曾国藩两个月的假。他也可以在乡试结束后,顺理成章的回家探亲。
这一章告诉我们做事也要看时下形式,不能过于刚直,做事顾全大局也要考虑所在的生存环境,格格不入不仅做不了大事,同时还会被大家玩弄于股掌之间,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