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冷笑话大全 - 潮州人是哪里来的?

潮州人是哪里来的?

提起潮州,人们自然会想到韩公文祠、湘子桥,潮州菜,还有工夫茶。潮州给我的印象是熟悉而陌生!熟悉是因为潮州人普居珠三角,潮州的饮食风靡大江南北,而且还不乏许多知名人士;陌生则是由于不了解潮州,不了解潮州历史,更主要的是不了解潮州文化!潮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潮文化的发祥地。由于历代人文鼎盛,孕育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潮州文化,潮州戏、潮州音乐、潮州大锣鼓、潮州陶瓷、潮州刺绣及木雕、潮州菜、工夫茶等,无不闻名海内外。“三八”妇女节,我与办公室的同志前往潮州参观学习,无论是在街上闲逛、游览“潮州八景”、还是品尝潮州小吃,所到之处,总使人感到其中氤氲着一种深厚的历史文化蕴涵。

一、潮州历史悠久。潮州自古以来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素有“岭海名邦”、“海滨邹鲁”的美誉,并在历史上有“十相留声”和“韩愈治潮”等佳话。唐宋时期,韩愈、文天祥、陆秀夫、李德裕等历史文化名人都曾在潮州留过足迹。根据历史记载,潮州建制很早,始于东晋咸和六年,也就是公元331年,距现在是1669年。最早称东官郡,不久又改为义安郡。到了公元591年,也就是隋朝的开皇十一年,义安郡改称为潮州。后人有诗云:“潮之州,大海在其南”。潮州,取义就是“潮水往复之意”。潮州名称的正式出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以后1400多年来,基本都是沿用这个名称。崇帧六年是潮州府辖县最广之年,辖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惠来、澄海、普宁、平远、程乡、大埔、镇平***11县。潮州历史上相继为郡、州、路、府治所,是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闽、赣、粤东韩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及海外贸易的始发地。

二、潮州文化源远流长。潮州文化是以历史上潮州府所在地(今潮州市区)为中心,包括现汕头、潮州、揭阳三市的一种地域文化,尽管各地有些差异,但主流和渊源是一致的,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文化体系。据考古发现,早在七、八千年前,潮州先民就创造了“象山文化”(南澳岛),此后又发现“陈桥文化”(潮安,距今约五、六千年),“后山文化”(普宁,距今约四、五千年)和“浮滨文化”(饶平,距今约二、三千年)。这些文化包括古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石器、骨器、陶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而在“浮滨文化”中则有青铜制品以及与中原华夏文化融合的象征。此阶段基本属于新旧石器时代的远古百越文化。由于潮州地处东南沿海,居于闽、粤两省交界,既受闽文化的影响,也受粤文化的影响,而且中原文化的流播也至此积淀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唐宋明清是潮州文化兴盛之时。潮州的文物古迹众多,门类齐全,建筑古雅,各具一格。如开元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为潮州最大的古建筑群,素有粤东第一古刹之称。寺内还保存了唐代的石经幢、宋代政和年间的大铜钟、元代泰定年间的石香炉、明代的潮州木雕千佛塔和清代乾隆御赐的雍正版《大藏经》等一批珍贵文物。

三、潮州方言独具魅力。我觉得潮州方言的魅力在于对潮人群体的高度凝聚力。潮州方言即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它的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被人称为“福佬语”或“学老语”。据有关史料载,潮语初始于秦。汉时期,成型于唐、宋,到了明末清初,才形成自己独立的语言体系。主体是中原的古汉语,混杂问方言,音韵与现在的闽南话大体相同。潮州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州字典》,以及《潮语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语言的专著。现在的潮州人与闽南人仍可用一些简单的生活方言交流。而潮州人不管在哪里,只要讲潮州话的人都会被称为“自已人”。对潮州人来说,潮州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许多旅居海内外的潮籍华人都对自已的家乡有着独特的感情。繁荣故乡经济,弘扬潮州文化,似乎是潮州人与生俱来的职责。潮州人足迹编四方,但不管离家乡多远,凡是潮人聚居之处,几乎都保留了乡音、乡俗(包括一些在潮州本土已消失的习俗)。有人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州人。目前,潮州***有230万旅外华人华侨、港澳同胞遍布于世界各地。商界巨贾李嘉诚、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蜚声世界艺坛的著名摄影师陈复礼都是潮籍人士。潮州人即使离乡背景,便还是不忘回报自已的家乡。我们在潮州城参观时,看到许多的学校、医院、道路、桥梁、福利院、娱乐设施都是这些华侨建设的。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侨胞在潮州兴办公益事业2600多宗,捐款超10亿元。其中新建修建学校610多所,总值4.7亿元;兴建扩建医院26所,捐赠一大批先进医疗设备,累计1.08亿;建桥85座,修路278条,兴办文化体育项目230个;仅用于修复文物古迹等其他公益事业便投入2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