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方言真是狠,可以把八竿子打不着的两样东西连在一起。比如“揪辫子”这个词,一听就是一个动词——把辫子揪起来,但在武汉方言里,居然最后成了一个名词。“揪辫子”在武汉人口里是一种称呼。说简单点,如果你是个女的,那么,你的兄弟就是你老公的“揪辫子”。
为么事有这个奇怪的称呼?这就有典故了。过去武汉的老百姓有个习俗,独种儿子或者幺儿子要在顶门心高头扎一个小辫子,像顶了一个鸡毛毽多,这就叫“揪揪辫”。这个辫子一直要揪到十周岁那天再剪,据说是为了“好养些”。
那小儿子伢的“揪揪辫”跟郎舅间的称呼又有么关系咧?这里头,有一个小笑话。说是一个穷秀才,结婚三天要跟新姑娘一起回门。他不懂大户人家那一套礼信,不晓得么样让老亲爷老亲娘高兴,就向他老婆请教。他老婆说:“这好办!我的老头老娘最疼我那个弟弟了,只要你把我弟弟呵好,负责冇得问题唦!”秀才又问:“我不认得你弟弟么办?”他老婆就笑起来:“那个揪揪辫就是他了!”
到了老亲爷屋里,大家要新姑爷坐上席,这个一让那个一让,他慌了神,连忙把内弟一指:“来来来,揪辫子,请上坐!”于是,“揪辫子”就成了对内弟的昵称。
当然,这只是个笑话,到底这个词是么来历,不一定就是这样的,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姐夫和姐姐一起回娘屋里玩,姐夫顺手把小舅子头上的辫子摸一摸,晓得几亲热!再加上,“揪”和“舅”谐音,所以,武汉人就把“小舅子”喊成“揪辫子”了。这个词,既随意,又生动,还有文化渊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