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实质比较是哪种论断?魏国曹操将士追求独立。蜀国刘备将士拼搏超越。吴国孙权将士注重综合。无论在利益上有何冲突。但实质发展纲领却是不同。追求独立要在时间上稳固长久。故曹操将士出征都有在时间上计较得失。蜀国刘备将士拼搏超越。那要在彊土争夺上计较输赢才见功效。吴国孙权将士注重综合。那是在人才资源上取得发展计较胜败。真可谓三国经典。各有长处。三足鼎立。亦各有短处。得陇望蜀。惺惺相惜。故曹操会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语。也不足为怪。以上愚见。见谅见谅 孙权作为孙策的接班人时,江东内乱不断,外部环境恶劣。他能很好的安抚旧部,笼络当地士族大家,迅速的稳定了江东局势,成为一方豪强,作为军阀二代,当时应没有比他做的更好的了吧。
虽然曹操不可能见到孙权,但孙权本人的政治能力不低。
200年,18岁的孙权接掌江东,最终稳定局势,安抚旧部,整顿军队,平定山越,攻灭黄祖,击败不可一世的曹操。
对比起来,孙权作为军阀二代,能力算是最好的,比袁谭兄弟,刘琦兄弟,刘璋及后面的曹丕,刘禅都强不少。
曹操自然发出感慨。
纵观曹、孙人生交集年份的活动轨迹,曹操几乎踏遍北方也曾有过几度南下,孙权只活动在南方四省,二人唯一可能碰见的机会就是第一次濡须口之战,遥遥相望。曹操之所以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慨叹,一是时日无多、后继乏人;二是袁、刘殷鉴不远、对比强烈;三是英雄相惜、由衷赞叹。
这个问题正史自然没有记载,需要我们从史料中的点点滴滴加以推断。
一些人觉得,曹操和孙坚是见过的,有过短暂的***事,有没有可能曹操见过孩童时期的孙权呢?答案是否定的,公元189年诸侯联军讨伐董卓,曹操与孙坚同在讨伐之列,彼时孙权刚满7岁,如果也在营中倒也不无见面的可能,但是孙坚向来有个习惯,就是出征之时不带家属,此时的孙权正跟随长兄孙策在庐江郡(今安徽庐江),若非如此,孙策也很可能随父亲战死军中,后续就没有可能建立江东基业了。
孙权一生几乎从未北上,北伐也一直被阻断在合肥,难有寸进。好在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渐统一北方,战略重心开始南移,数度南下亲征,也给二人相会带来可能。第一次大规模南下时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大家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双方主公隔岸对话、意气风发的场景,不过可惜,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由周瑜统帅对战,孙权此时正在东吴治所镇江坐镇。
随后在公元213年和216年,曹操又两度南下攻打濡须坞,而第一次濡须之战,正是两人最有可能见面的一次,两人的这次?相见?,像极了两情相悦、即将恋爱的小男女,羞涩又期待、兴奋又畏惧,过程总***分三步:一是试探心意,二是遥遥相望,三是通信往来,最后双双罢兵而去。
第二次濡须之战,曹操和孙权未到前线,交锋双方,曹魏是张辽和臧霸,孙吴是吕蒙和蒋钦。
再之后,曹操陷身汉中之战,辗转奔袭,最终在220年回到洛阳后病逝,两人再无见面的可能。
曹操为何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慨叹?
行将不久,后继无人
公元208年,华佗死于狱中,自那以后,曹操每每头疾发作,都很难缓解,到213年第一次濡须之战,曹操已经58岁高龄,并且又被?头风病?折磨了五年,那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已经喊出来6年之久,曹操应该是知道自己大限不远。
一位年近花甲却心怀四方的老人,壮志未酬,心有不甘,更可怕的是,从目前来看,曹魏后继无人,大业堪忧。原有长子曹昂,自幼随军、孝悌勇武,20岁便举孝廉,本是自己最中意的接班人,却不幸战死;后有幼子曹冲,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本来可以好好培养,却不幸早夭。现在的嫡长子曹丕,稍显唯诺,文韬武略样样稀松;痴儿曹植,文采非凡,颇有老夫之风采,奈何轻狂浮躁、嗜酒如命,二子皆无明主之相?再看这孙郎,意气风发,礼贤任士,聪明仁智,颇有英主之相?若有子如此,何愁一统大业!
养子不肖,殷鉴不远
遥想袁绍,四世三公,雄踞冀州,再吞青、并,力克公孙瓒,已是北方魁首,虽然官渡大败,却也不至于丢掉三州之地,只怪后继乏人,长子袁谭,虽有攻占青州之功,但都是依仗乃父精兵,自身公子之气未消,纵兵抢掠,怎能成大气?三子袁尚,恃骄傲物,不懂军务,不得人心。袁绍之败,败在志大才疏、色厉内荏,更败在教子无方啊,若有子如孙郎,怎能轻败?
昔日刘表,名成?八俊?,单骑入荆州,远交近结,据地千里,带甲十万,任谁都要让他三分,可惜成名已晚,无力开疆扩土,膝下也没有继承遗志的好儿郎,因此只能固守,若有子如孙郎,是否也能睥睨天下?
遥遥相望,英雄相惜
有关英雄相惜的桥段,没办法用语言平述,斗胆揣测,当时的故事:
是日江寒风冷,江面上泛起层层迷雾,一艘艨艟战船在浓雾掩盖下悄然潜行,已经渐渐接近岸边。孙权侧立在船头向岸边眺去,隐隐能看到庞然之物掩盖在浓雾之中,那便是曹营!那个人,曾经与乃父为伍,并肩作战,如今杀出重围,统一北方,成为那一代中硕果仅存的一位,他荡灭二袁,也算是为乃父报仇,如此雄姿,我却不能当面与之较量一番,实在是遗憾。
倘若乃父健在,北方不知会鹿死谁手?倘若大哥健在,是否早已挥兵北上?如今我已立稳江东,未曾北上,曹贼却三番五次侵扰,实在是欺人太人,我今日倒要试试这曹操的成色!想到此处,孙权缓步走回船舱,下令奏乐擂鼓,他已料定,以曹操多疑、谨慎的性格,绝不会贸然出击,到要看他如何应对。
这厢间,曹操刚刚用罢早饭,准备处理军务,忽闻江上隐隐有鼓声从迷雾深处传来。曹操连忙传众将入营询问,众将官也都不知道江面上的具体情况。清早、迷雾、擂鼓?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稍显矛盾,如是突袭,不至于这么早擂鼓暴露,如是刺探,雾中也见不得甚情况,如是袭扰,也没有大早上起床洗漱后来的?莫不是拿老夫打趣!
想当年,孙破虏有勇有谋,老夫记忆犹新,孙策武勇非常,也是老夫心头大患,现如今这孙权小儿?确是难以捉摸,算了,先探一探虚实吧,于是下令,步兵做好防备,军舰整装待发,弓箭手循着鼓声放箭。
孙权早已料定曹军不会贸然出击,船只又有帷幔抵御箭矢,因此才安之若素,悠然的在船内享受着清早江面的微风。顷刻,船只的一侧已经扎满了箭,船身都有些倾斜了,孙权急令调转船头,让另一侧也扎满。
曹军见射了半天对面也没反应,就暂停了射击,静待对面的动静。少顷,孙权缓缓走出船舱,随手拔下一支箭,细细端详起来,只见淬火的箭头打磨的锋利无比,桦木的箭杆光滑笔直,只是这雁羽稍有些逊色,抵不过江风,失了准度。总体而言,这也算是一批不错的箭了,粗略算来也有上千支,也算是意外收获,孙权又令士卒打捞一些江面的浮箭,就准备心满意足的离去了。
走不多远,孙权忽然心念一动,这遭试探颇有收获,不能悄然离去,于是便令士卒高喊:?谢曹丞相借箭!?臆想到岸上暴跳如雷的曹操,孙权不由发出爽朗的大笑。
与这朗笑交织的,竟不是船桨拍击海浪的节拍,而是曹营中的一位花须老者,听罢江面传来的道谢,脸上的惊愕稍纵即逝,旋即仰天大笑,竟然跟上了孙权的节奏。这位老者正是曹操,面对孙权的一番挑衅,他不怒反笑,在他的脑海里,是一个意气风发、雄姿绰约的青年,驰骋沙场、睥睨天下,这番轻狂,与曾经的自己何其相似,也只有这样的人,才配成为自己的对手。
笑罢,曹操缓步走出营帐,望着雾气蒙蒙的江面,眼中似乎又有一丝迷惘,若是子脩(曹昂 字子脩)尚在?想必早有这般气魄了吧?一瞬间,将士们望向营前的背影,恍然有些沧桑。
后来的一段时间,孙权故技重施,多次驱船驶近曹营,有了前翻遭遇,曹营军卒也见怪不怪,任由孙权如何言语挑衅,曹操只令加紧防备,其他不予理会。
一日,孙权挑衅过后依然无果,只能悻悻离去,恰逢日出,江面薄雾逐渐散去,远去的船只逐渐浮现出来,曹操登高望去,却见战船整齐远超步兵行军,士卒在船上军容整齐,稳健犹如身在平地,不由得叹息,东吴之水军果然非我军能比,孙权小儿的治军能力不可小觑,老夫纵横沙场这么多年,真是少有如此的对手,不禁脱口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