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搞清楚一个概念,“太监”是现代人对被阉割的男性宫人的泛称,就像现代人看见僧人就叫“和尚”一样,本身不严谨。历史上的“太监”是官职名,一般专用于内廷服务部门的部门主管,其下还有少监等等官职,所以这里说怕的“太监”,如果说的是官职名,那还有点道理,如果说的是泛指所有宫人,那就没有道理了。
内务府是清廷特设的管理内廷日常事务的办事署,总管皇廷日常事务,诸如日膳、服饰、库贮、礼仪、工程、农庄、畜牧、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等,还把持盐政、分收榷关、收受贡品。(这句是抄度娘的,感恩),浅白的说,它就是皇帝的管家,主管宫中器物的采购和调度。它的最高长官是总管内务府大臣(注意是大臣,不是太监,清朝对太监的限制非常严苛,太监终生不得干政,不封爵不称臣,地位永远比大臣低得多),为正二品职官,必须由宗亲子弟出任。太监为内务官,在紫禁城的角色相当于杂役,没有任何话语权,最高的官秩也不过正五品,在权柄上跟内务府是绝不能相提并论。
问题所说的内务府官员怕太监,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除非是极个别非常得宠的太监,因为在制度上,内务府管太监,太监一旦犯错,就是内务府负责惩罚,所以反倒是太监怕内务府的情况更多。
纵观清朝一朝,历代君王都非常注重抑制宦官,宦官在内廷的地位极其低下,除了极个别部门主管,几乎都跟畜生一样,一言不合就丢小命,贱到一定境界,所以有太监能得宠到让内务府惧怕的程度,那真的真的是异数,反正历史上就没怎么见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