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冷笑话大全 - 曹操那么阴险狡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帮他,投靠他?

曹操那么阴险狡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帮他,投靠他?

1、曹操非常善于用人。

古往今来,单就“用人之道”来说,中国历史上能与曹操媲美者,仅有刘邦、成吉思汗、毛泽东等寥寥数人而已。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说得清楚的。《易中天品三国》中用了《海纳百川》、《天下归心》两章,专门说曹操的用人之道。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三国志?武帝纪》的最后一段话说:“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大。太祖运筹演谋,鞭达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娇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这段话,是陈寿对曹操的总体评价。从这个评语不难看出,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大成功;而曹操能够成功,又因为他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可见,用人之道,是曹操成功之道的核心内容。

曹操确实会用人。我们甚至可以用这样八句话来概括他的用人之术: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三,开诚布公, 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七,扬人责己,以功归人;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2、曹操确实非常狡诈,但很有凝聚力

曹操的生性是很狡诈的。这一点楼主说得没有错。

所谓“少机警,有权数”,不过是史家比较委婉客气的说法,说穿了就是狡诈。何况曹操又是带兵打仗的人,兵不厌诈。战场上用诡计,官场上用权谋,不过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家常便饭,没什么希罕,也并不丢人,谁都这么做,只不过敌方叫“狡猾奸诈”,己方叫“足智多谋”、“出奇制胜”罢了。曹操的聪明之处,在于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说假话,什么时候该说真话。尊奉天子,维护汉室,不过买政治股,打正统牌,不妨做秀,也难免敷衍。和智士谋臣说话,因为双方都是聪明人,如果耍小聪明使小心眼,就很容易被对方看穿而失去信任,那可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反倒不如实话实说。曹操很能把握这个尺寸。惟其如此,他才能和谋士们同心同德,也才有了凝聚力。

曹操具有凝聚力,还因为他有亲和力;而他具有亲和力,又与他的性格有关。曹操是个性情中人,平时也很随和。他喜欢开玩笑,常常正经事也用玩笑话说。这种性格,对他的事业很有帮助。搞政治的人,太一本正经其实不好。不是让人觉得城府太深,不可信;便是让人觉得不通人情,不可近。最好是办事严肃认真,平时洒脱随和,原则问题寸步不让,鸡毛蒜皮马马虎虎,既有领袖的威望威严,又有人情味,幽默感。这样的人,最能得人衷心的爱戴和拥护。曹操便正是 这样的人。

曹操是很有深沉的,郭嘉就说他是“外易简而内机明”。曹操的深沉,还表现在他识人之准,用心之深。曹操是很有心计的。表面上,他可以和你握手言欢,可以和你嘻嘻哈哈,但他无时无刻不在观察你,而且入骨三分。袁术那么气焰嚣张,袁绍那么不可一世,曹操都不放在眼里,但对于那个先前卖草鞋、此刻又寄人篱下的刘备,却另眼相看。尽管刘表在他手下时始终韬光养晦,装聋作哑,曹操还是一眼看穿:“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吓得刘备当场就掉了筷子。

曹操就具有大海一样的胸怀。正是这海洋的胸怀,吸引了众多的人才投向他的阵营。据有人统计,直到曹操去世为止,他的核心谋士、中重要谋士,以及各级掾属***有102人。其中重要的几位,在前期应该就是荀彧、荀攸、贾诩、郭嘉和程昱。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位几乎都是主动投奔曹操的,贾诩还捎上了一个张绣,荀彧和郭嘉则是从袁绍那里出走的。

3、曹操的政治优势

曹操另一个优势,那就是曹操将能够比谁都更为有利的网罗人才。他可以用中央政府的名义广纳贤良甚至招降纳叛,那些希望为国家效劳为天下出力的人,也只有到他的政府里来,才显得名正言顺光明正大。这也是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必须把他定位为“汉贼”,把曹操和汉室区别开来的原因之一。但不管怎么说,曹操在这方面要比他们便当。因为替皇帝效劳总比替诸侯效劳正当,而替皇帝效劳和替曹操效劳实在难以区分。至少,曹操可以用皇帝的名义和国家的俸禄为自己的人才加官进爵。官位是国家的,人才是自己的,曹操这笔生意做的合算。

4、历史上的曹操与陈宫

楼主说陈宫“就不搭理他,宁死也不帮他”,这个说法有问题。

一、陈宫是在曹操手下做过官的。

真实历史上,陈宫与曹操的相识没有什么戏剧性。什么“捉放曹”,都是虚构的。《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注引《典略》云:“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及天下乱,始随太祖……”

这就告诉我们:中平六年(189年)曹操潜返家乡时,陈宫根本不曾与他同行(什么吕伯奢事件,跟陈宫一点关系也没有);直到初平二年(191年)曹操任东郡太守时,陈宫才成为他的部下。

陈宫与曹操的关系起初是很好的。初平三年(192年),兖州刺史刘岱被青州黄巾军杀死,济北相鲍信等迎曹操领兖州牧,使曹操有了一大块比较稳固的根据地,实力大为增强。这是曹操一生事业的一个重要起点。在这件事上,陈宫起了很大的作用。《武帝纪》注引《世语》云:

(刘)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宫说别驾、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鲍信等亦谓之然。

在这里,陈宫不仅积极建议曹操把兖州抓到手中,建立“霸王之业”,而且热心地说服兖州官吏去迎立曹操,并称曹操为“命世之才”。这时的他,对曹操可以说是忠心耿耿,倾心佩服。

二、陈宫与曹操的分裂

那么,陈宫是怎样离开曹操而跑到吕布手下的呢?当然不是因为他看穿了曹操的奸雄面目。当时,曹操以倡议讨伐董卓而名闻天下,又尚未挟天子以令诸侯,根本谈不上“篡逆” 二字;何况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智勇之士各为其主,一般也不会这样考虑问题。

实际情况是:兴平元年(194年),曹操杀了前九江太守边让全家,“(边)让素有才名,由是兖州士大夫皆恐惧,陈宫性刚直壮烈,内亦自疑。”(《资治通鉴》卷六十一)

这就是说,“刚直壮烈”的陈宫是因曹操随意杀害名士而对曹操产生了不满情绪。正好这时曹操第二次出兵徐州攻打陶谦,派陈宫驻守东郡,陈宫便趁机联合陈留太守张邈,***迎吕布为兖州牧。一时间,“郡县皆应”,曹操的地盘只剩下鄄城、东阿、范三个县,处境顿时恶化。陈宫这一手,确实把曹操整得恼火。

三、陈宫与曹操的关系

综观陈宫与曹操的关系,他虽然不是曹操的救命恩人,但确有大功于曹操;曹操呢,当初也很看重陈宫,连吕布的妻子都说:“昔曹氏待公台如赤子”(《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注引孙盛《魏氏春秋》);陈宫死后,“太祖待其家皆厚如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注引鱼豢《典略》)至于陈宫后来背离曹操,二人已恩断义绝,就不好完全责怪曹操恩将仇报了。

其次,从兴平元年夏陈宫投吕布到建安三年(198年)冬曹操灭吕布,在四年半的时间里,陈宫与吕布的关系并不那么亲密,这也不能完全归罪于吕布。确实,吕布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不义之徒,又“无谋而多猜忌”(《三国志·魏书·吕布传》),在他的手下,任何谋士也休想建立刘备与诸葛亮那样的“鱼水相依”之情。不过,陈宫自己也有毛病。据《吕布传》注引《英雄记》,建安元年(196年)六月,吕布部将郝萌反布,乘夜攻之,被高顺、曹性所杀。事后曹性向吕布揭发,郝萌系受袁术策动,而“陈宫同谋”。当时,“宫在坐上,面赤,傍人悉觉之。”看来他确曾卷入此事。虽说“布以宫大将,不问”,但从此对陈宫是不会很放心的了。同时,陈宫与吕布的另一员大将高顺又素来不和。在这种情况下,当吕布困守下邳,处境艰危之际,对陈宫的几条妙计不能欣然采纳,而是犹豫不决,虽然要由吕布本人负主要责任,毕竟还是事出有因——因为他不敢放心大胆地把妻室托付给陈宫。所以,我们不必把陈宫看作对吕布一往情深,忠心不二,也不必过多斥责吕布太对不起陈宫。

再次,陈宫被俘后,确实不像吕布那样软骨头,而是神色自如,只求速死。这倒不是因为他坚持正义的原则,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事实上,吕布与曹操之间不过是军阀混战,吕布实在不比曹操好一点,而陈宫也从来没有向吕布提出过“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之类的政治纲领);而是因为他深知对不住曹操,出于“好马不吃回头草”的心理,不愿再媚颜降曹,所以他直截了当地说:“请出就戮,以明军法。”(《吕布传》注引《典略》)这种态度,比起只求苟且偷生的吕布来,确实还有一点大丈夫气概。

这就是历史上的陈宫,一个有头脑、有个性的人物,一个与《演义》中的陈宫有若干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人物。

4、总结:

曹操的用人之道,非常高明,为人也非常有凝聚力,所以人才都愿意投靠他;而且他“奉天子以令不臣”,可以名正言顺地以政府的名义拉拢人才。

曹操确实狡诈过人,但是对于政治家来说,不是缺点反而是优点;生活在乱世,这也是必须的。刘备、孙权同样狡诈,而且由于他们的弱小,使得他们必须比曹操更狡诈,刘备反客为主侵吞益州、孙权背信弃义袭夺荆州,不都是阴险狡诈吗?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