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文弘/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人,也好比是一个小孩或小学生,你叫他的个性不得发展,只听你的话,只认你的话是真理,他长大了,不但不肯用思想求创造,而且还可能是一个小小机器,或十足的大傻瓜!但也可能他一旦觉悟了,会忽然起来要你的命!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纪、这个时代给我们的深刻教训!”
——周辅成《我所亲历的二十世纪》
11月3日,星期六,济宁市微山县实验中学。2018年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教育科研方法专题省级工作坊线下现场会,听县一中介绍《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职业规划指导研究》省级课题的开题报告,围绕高中生涯教育问题以及课题研究设计问题,有所思。
想从今天的自助早餐说起。
今天的早餐很丰盛,品种多多,让人难以选择,也让我联想到了自己吃自助餐的一些事。
以前的我,在自助餐台前,基本上就是“每样都尝尝”,结果就是“每次都吃多了”,后果就是不知不觉间就胖这样了。
再然后,有意控制,只挑喜欢吃的拿。无奈喜欢的美食真不少,于是多数时候还是会“吃多了”,这“肥”也就一直没减下来。
再然后,被越来越多的人说“胖”,有些被刺激到了,有意控制得更严一些,就像今早,遵循的原则就是“不吃油”,偏蒸煮食品,吃了些煮玉米、山药、胡萝卜、大枣之类,量也不大,感觉蛮舒服的。
其实这还不是理想状态,或许我的“肥”还没被人真正刺激到痛处,所以也一直没有真正下狠心去减。理想状态应该是冲着既定“狠狠减”的目标,早餐既然不饿就可以省掉为好?……
从我的自助餐选择的发展变化里,我们可以看到有无规划的区别,可以看到不同目标指导下规划的实施效果的区别——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有目标的规划,其实是可以决定我们行动的方向以及相应的行动力的。
说到这里,有关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夫复何言?!
不过刚刚又出现了一个例子。
会场人多,进出不便。所以一开始的时候,为了避免某些急事,我是很克制喝水的,基本上就是小口润了几次嗓子。这算是很有“规划意识”吧?
更体现“规划意识”的是,按照会议日程安排,这会儿我发言结束后,应该会有一个休息时间,可以处理一些私人事情。所以在刚才轮到我们这项课题介绍的时候,我就有意先喝完了一杯水。
但,刚才满主任走过来悄悄跟曾老师、刘所长商议,由于会议内容丰富时间紧张,是不是我们中间就不安排那十分钟的休息了?……猜猜我听到这消息后是啥感觉?……看来一会儿我有两个选择,要么悄悄溜出去再轻轻走回来,要么继续坚持,前提是要加强某些器官能力的锻炼……
看来,“规划”是不能僵化的,指导规划,同样也需要因地、因时、因人制宜,需要好好进行研究。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这项课题的意义所在。
“认识到现实的不确定性,知道在现实中存在着看不见的可能性。”([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
斟酌用词,推敲一下,我由课题名称里使用的“职业规划”一词,想到的是“生涯规划”。从一所学校的角度,可以如何选?
在我的理解中,比较倾向于这样一种解释——
立足于“自我实现”的培养目标,学校层面可以指导学生在夯实学业规划、了解专业规划、探索职业规划、引领人生规划等方面做些探索,而所有这些方面***同构成为我们对学生进行的生涯规划教育。
在这几方面的关系中,职业规划只是整个生涯规划中的一小部分。我能想到的是,眼前的职业规划是直接应对新高考的,诗和远方则是指人生规划,是指向教育“成人”目标的。这两者的落脚点(着力点?),应该仍是最核心的学业规划、专业规划。
高中教育努力的方向,似乎可以是面向人生规划,以职业规划指导为载体,聚焦相应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推动有目标、有计划、有宽度、有深度的有效学习。
理清这样一条线,我们依据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实际所处的不同位置,课题的选择或许就可以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角度,甚至是某一个具体的节点。
“如果人们没有一开始就相信一切事物都将变得更简单、更容易,那么人们所取得的进步就会更显著、更紧凑。”([法]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
我们常说,课题研究的起点是问题。但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呢?是被迫在新高考推进现实下探索怎么做好职业规划指导这件事(工作)么?是要解决如何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问题?
或许我们还是需要再往深处挖一挖——
新高考力推生涯规划教育,所指向、所要解决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我能想到的,
是像我所面临的这种胡乱吃喝稀里糊涂胖了再后悔的问题;
是我们习惯了被动接受、不会选择尤其不会自主选择的问题;
是我们欠缺清醒的自我认知的问题;
是我们视野不够开阔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问题;
是我们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目标定位的问题;
是我们常常有了目标却不能坚持、不会坚持、找不到路的问题;
是我们自我规划设计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的问题;
……
换句话说,自主选择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能力;自我规划同样是一种意识和能力。这方面的缺失,已经影响到了培养“完整的人”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已经让我们教育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推手。
这就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由此出发,我们就不是要凭空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也暂时还不是思考如何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的问题,而是从学生自主选择意识与能力、自我规划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提高的角度,开始我们的教育思考和研究实践。这样的话,很多我们应该,也可以做的事,或许可以渐渐浮出水面——
比如针对认识自我的问题,探索从心理辅导、班级管理、学科教学乃至专业测试等方面的内容和措施;
比如围绕了解社会和职业的问题,可以探索社会实践、社会服务、职业认知与体验等等究竟该如何策划和组织实施;
比如我们可以大力强化理想和志趣教育,今年教师节的中国教育大会针对以娱乐圈为代表的、在中小学生中很有影响力的不劳而获、幻想一夜暴富等等思想,确认了下一步中国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和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理应大张旗鼓地加强青少年的理想和志趣教育,在小我与大我之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协助他们扣好最重要的一粒扣子,增强人文底蕴,涂抹上厚重的传统底色;
比如具体到学业及专业规划问题,需要更科学而有针对性的课程组合指导;
……
可以怎么理解呢?这么说吧,我们似乎可以把视线从单纯而直接地思考职业规划指导如何进行这样的角度,转移到职业规划、人生规划所必需的潜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我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在我们综实课程中,目前比较普遍的认识就是不满足于一项项具体活动的设计,不满足于一件件优秀作品的“生产”,而是更加有意识地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谋划,类似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视角。比如在学生自我规划与发展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就倡导指导、培养学生整理一间屋的能力,设计一周菜谱的能力,合理安排一个周末的能力,悄悄策划一次父母生日会的能力,策划毕业典礼的能力,组织一次亲子运动会的能力……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所指向的能力,最终烘托起的,难道不可以迁移到规划学业、专业、职业、人生的层面?
或许,这是学校教育中真正务实高效地实施生涯规划教育的可能路径。
我们所面向和探讨的“不是一个‘预先给定的’客观世界,而是一个由主体的积极行为所构造或创造的世界。”(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
“当教师处于没有问题的状态时,首要任务是通过上述途径等开拓挖掘出研究问题;当教师发现了问题并处于问题包围之中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自身条件等多方面的分析选择可研究的问题。”(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
首先, 建议课题组慎重,尽量不要将职业规划教育窄化到“教学”,甚至是“课”的地步,尤其谨慎“校本教材”的编制。“课”太多了,师生都已经不堪重负,何苦把教育的所有都落脚到“课”?可以学习、讨论的内容素材太丰富了,何必把成长的媒介弱化到苍白的“教材”上?——一旦落脚到“课”上,一旦固化到“教材”里,本该鲜活而又个性化色彩极强的职业规划指导,便也就“僵”掉了,只能成为鸡肋。
关于生涯规划教育这种教育活动,哪里有什么高明的先验的“导师”可以提供什么直接指导?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感悟思考、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壮大自己的“认知”,何苦麻烦教师在“课”上一节一节地讲,一条一条地说?!
“这种教学方法之所以有效,全靠它们返回到校外日常生活中引起思维的情境。它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而做事又是属于这样的性质,要求进行思维或者有意识地注意事物的联系,结果是他们学到了东西。”(杜威)
“教育不应再是一种刻板与程式化的活动,代之而起的应当是凸现教育的开放性、复杂性、自组织性等。教育应该是活生生的生命参与其中并在其中交流、碰撞从而产生新思想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不应是培养确定性真理的发现与接受者与社会优势文化的继承者,而是培养有个性的优势文化的批判者与新文化的建设者与开拓者。”(么加利《走向复杂——教育视角的转换》)
其次, 建议课题组关注文献研究这种方法。职业规划指导也好,生涯规划教育也罢,都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只不过在新高考形势下,我们高中学校迫切需要寻觅到属于自己的可能而现实的路而已。
文献研究不是到几所所谓的“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学校”参观考察交流一下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真正冷静下来,对相关文献资料做些认真的搜集整理、概括提炼,舍此,是谈不上对这方面问题进行什么深入研究的。
只有认真进行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我们才能真正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站到生涯规划教育的最前沿,才能钻到规划与选择能力培养的最深处。
不潜深海,哪有大鱼?!
“研究一门学问,或者研究一个专题,第一步工作就是了解过去研究的情况和已经达到的水平。要做到这一步,必须精通这一学问或者这一个专题书目。这一件工作不做或者做不好,自己的研究工作就不能开始。因为,如果不了解过去的研究情况,不知道什么问题已经解决,什么问题还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已经解决到什么程度,而贸然下手,必然会被笑话。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而你还死啃不休;别人已经有充分理由证明此路不通,而你还死钻不止,其结果必然是浪费精力,南辕北辙。”(张杰、杨燕丽《追忆陈寅恪》)
最后, 关于预期成果的设计问题。课题组目前的表述是:“课题总结报告1份;教学案例若干篇;教研论文若干篇;教师关于实施分层教学走班制的心得体会若干篇。”
这就好比说“我要做个好人”一样,是一种很空洞的承诺,远远没有实现“规划设计路线图”这一开题方案设计的初衷。
课题研究起始阶段的研究方案(开题报告),就好像建筑上的设计图纸——设计图一出,成百上千的建筑工人自可以从这设计方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了自己的任务,最终所要呈现的建筑便已经是“既定”了的(豆腐渣工程是另外一回事儿)。但我们许多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好像都没有很好地完成这样的“设计任务”,这是基层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
我们需要再往深处刨一刨——
比如,我们这样的课题,应该做好前期调查。高一、高二学生在现实状态下,学生兴趣以及基于目前兴趣自然选课的倾向是怎样的?组织一次调查,就会形成一篇调查报告——这份《×××学校高一新生兴趣与选课倾向调查报告》就是预期成果之一,再具体些,课题组成员的谁谁谁具体负责、何时完成……这样表述出来的“预期成果”,基本就不用后期再去开什么调度会了——研究设计中就已经分配完成了。
调查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多样化措施进行干预(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相关教育引导活动),最后学生实际的兴趣认知、选课结果以及高考录取状况乃至对高考录取学校专业的满意度等,构成为又一次调查内容,同样会形成一篇调查报告,同样可以是确定了人员、时间、主题的一项“预期成果”——只有它,只有前后两次的调查对比,才能最终证明我们学校依据设想所采取的种种“干预行动”是否有效。
这是我们课题研究设计(方案)所追求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境界。
当然,这需要我们***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