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大明崇祯十五年 (1642年) 五月,皇帝遣官致祭于故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蓟辽总督洪承畴之灵前而告以文日:
呜呼!劫际红羊 (迷信所谓红羊劫,谓国家遭受厄运。 ),祸深黄龙。安内攘外,端赖重臣。昊天不吊,折我股肱。朕以薄德,罹此蹇剥 (倒霉运气。《易经》中蹇卦和剥卦都不吉利。) ,临轩洒涕,痛何如之!
? 曩者青犊 (一支农民起义军名号) 肆虐于中原,铜马 (另一支农民起义军名号) 披猖 (猖獗,猖狂) 于西陵,乃命卿总督师旅,扫荡秦、蜀。万里驰驱,天下知上将之辛劳;三载奋剿,朝廷纤封疆之殷忧。方期贼氛廓清,丽日普照于泾、渭;讵料虏骑入犯,烽火遍燃于幽、燕。畿辅蹂躏,京师戒严。朕不得已诏卿勤王,星夜北来。平台召见,咨以方略。蓟辽督师,倚为干城 (本义指盾牌和城墙,比喻捍卫或捍卫者。) 。海内板荡 (指政局混乱或社会动荡) ,君臣共休戚之感;关外糜烂,朝野乏战守之策。卿受命援锦,躬亲戎行;未建懋功,遽成国殇。呜呼痛哉!
? 自卿被围,修逾半载。孤城远悬,忠眸难望一兵之援;空腹坚守,赤心惟争千秋之节。慷慨誓师,将士闻之而气壮;擂鼓督战,夷狄对之而胆寒。大臣如此勇决,自古罕有。睢阳义烈 (指张巡睢阳之战) ,堪与比拟。无奈壮士掘鼠,莫救三军饥馁,叛将献城,终至一朝崩解。然卿犹督兵巷战,狂呼杀敌;弱马中箭,继以步斗;手刃数虏,血满袍袖;两度负伤,仆而再起;正欲自刎,群虏涌至,遂致被执。当此时也,战鼓齐喑,星月无光,长空云暗,旷野风悲,微而忽零,浙沥不止,盖忠贞格 (感通) 于上苍,天地为之愁惨而陨泣!
? 闻卿被执之后,矢志不屈,蓬头垢面,骂不绝口。槛车北去,日近虏庭,时时回首南望,放声痛哭。追入沈阳,便即绝食。虏酋百般招诱,无动卿心。佳肴罗列于几上,卿惟日闭而罔视;艳姬侍立于榻前,卿惟背向而怒斥。古人云: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慷慨与从容,卿兼而有之矣。又闻卿绝食数日,气息奄奄,病不能兴,鼓卿余力,奋身坐起,南向而跪,连呼“陛下!陛下!”气噎泪流,欲语无声,倒地而死,目犹不瞑。君子成仁,有如是耶?呜呼痛哉!
年余以来,迭陷名城,连丧元臣,上天降罚,罪在朕躬。建祠建坊,国有褒忠之典;议谥议恤,朕怀表功之心。卿之志节功业,已饬 (古同“敕”,告诫,命令) 宣付史馆。呜呼!卿虽死矣,死而不朽。死事重于泰山,豪气化为长虹;享俎豆于百世,传今名于万年。魂其归来,尚飨!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松锦之战后,传洪承畴被俘殉国,洪之家人向皇帝报告了洪殉难经过,明朝崇祯皇帝非常痛苦,给洪承畴写了这篇感人肺腑之祭文。
洪承畴本是明朝能臣,位高权重,口碑也不错,既为皇帝倚重,也受同僚和部下推崇爱戴。崇祯十五年三月,松山兵败,洪承畴被清军俘,举朝大震,都以为洪承畴必死无疑,崇祯皇帝极为痛悼,辍朝三日,以王侯规格“予祭十六坛”,七日一坛,于五月十日亲自致祭,还御制“悼洪经略文”明昭天下。祭到第九坛时,消息传来:洪承畴降清了,崇祯震愕不已,御祭始罢。闹出了一场大笑话。
《清史稿》写了洪承畴降清经过如下:
上欲收承畴为用,命范文程谕降。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及今古事,梁间尘偶落,著承畴衣,承畴拂去之。
文程遽归,告上曰:“承畴必不死,惜其衣, 况其身乎?”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 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上大悦,即日赏赉无算,置酒陈百戏,诸 将或不悦,曰:“上何待承畴之重也!”上进诸将曰:“吾曹栉风沐雨数十年,将 欲何为?”诸将曰:“欲得中原耳。”上笑曰:“譬诸行道,吾等皆瞽。今获一导 者,吾安得不乐?”
乾隆皇帝下诏,命国史馆编纂《明季贰臣传》。他说:明清之际,洪承畴等明末诸臣望风归附,满清考虑到“开创大一统之规模,自不得不加之录用,以靖人心而明顺逆。今事后平情而论,若而人者,皆以胜国臣僚,乃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辄复畏死刑生,靦颜降附,岂得复谓之完人?”显然,他对降清“胜国臣僚”表示出了一种蔑视。
乾隆以忠君为标准,在上谕中把降清的明朝官员均称为“贰臣”。从忠君思想着眼,这些人实在“大节有亏”。乾隆还说:“朕思此等大节有亏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勋绩,谅于生前;亦不因其尚有后人,原于既死。今为准情酌理,自应于国史内另立‘贰臣传’一门,将诸臣仕明及仕本朝各事迹,据实直书,使不能纤微隐饰。”于是,洪承畴被打入了《贰臣传》。洪承畴地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慨也?
余读此文,盖崇祯御制悼文,着实精彩,其语言、句式、结构、情感,可借鉴、可学习处甚多,仅以文论文,与政治无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