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的环境在现如今的地球是最寒冷和难以生存的。大部分生物无法独自在这两个地区内长期生存。可是两极地区并不是一直难以栖息,逐渐有证据表明中生代时期大量的恐龙曾经生活在极地地区,这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在我们的印象里,爬行动物一般都生活在比较温暖的地方。
南北两极温度比现在温暖
尽管在中生代时期,地球的中纬度地区是普遍温暖的,两极地区的温度即使是没有冰帽也是相对寒冷的。关于板地沉积岩中植物化石和相关的空气同位素研究能够证实中生代两极的年平均温度;结果表明北极平均气温大约是2-8摄氏度,而南极温度则在10摄氏度左右,这样的温度无论如何都也称不上寒冷,相比今天南北两极的温度,要温暖多了。
恐龙可能生活在极地地区的猜想在五十年前几乎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因为人们广泛地猜测它们的新陈代谢更接近于现代的爬行动物而不是鸟类和哺乳动物。20年来古生物学家在这些地区对化石的收集让人们逐渐改变了想法。
极地恐龙的定义
恐龙不仅在1.9亿年前占据了两极,而且片段的遗迹证明了几乎所有主要的恐龙都曾在那里生存、进化,有趣的是,除了蜥脚类恐龙,还有“极地”恐龙。由古生物学家托马斯?瑞奇、罗兰德?网洛夫和成廉?韩姆定义,被定义为“在恐龙时代生活在两极圈内,并不一定是现在的两极发现的恐龙”。这意味着它们的化石有时会在一些原本属于两极地区有因大陆漂移到了周边的地区被发现,比如澳大利亚、处于南部阿拉斯加的新西兰部分地区、俄罗斯和北部的加拿大等地区。
极地恐龙化石的发现
在阿拉斯加最北部的科维尔河床是世界上发现极地恐龙最多的地点之一。极地恐龙的迹象通常来说是很稀少的。最完整的极地恐龙化石是在位于阿拉斯加南部中心的马塔努损卡河被发现的,这块化石几乎包括了这个庞大动物的四分之一。脚骨、四肢还有尾巴足以让古生物学家安娜?帕奇确认这个家伙是鸭嘴龙的一员,因为它们长着像鸭嘴一样的嘴巴的恐龙。
确认化石沉积岩所属时期的研究因为海底生物,比如菊石类的出现而变得相对简单,时间大约可以确定在大约90万年前。这几乎比在北美洲发现的鸭嘴龙要早1000万年,这预示着阿拉斯加鸭嘴龙可能与亚洲早期鸭嘴龙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海洋中发现陆地动物的遗骨并不是不常见的事情,虽然这些遗迹往往会是污点斑斓且不完整的。帕奇猜测这只鸭嘴龙在古海洋的海岸边死亡,并像浮尸一样向海洋漂流。它最终沉没在海里,同贝壳以及其他海洋生物一起被黑泥覆盖,所以它们会和这只鸭嘴龙的谷歌化石一同被发现。
为何极地会有恐龙的足迹?
极地地区的化石证据表明大部分恐龙族群曾经生活在这些地方。在北半球,阿拉斯加、加拿大、西伯利亚的北部边境发现了鸭嘴龙、角龙、大型以及小型的飞龙、蜥脚类恐龙还有甲龙、剑龙的遗迹。在南半球,极地恐龙以甲龙、小型飞龙、也有可能角龙为代表。这些遗迹不是孤独的存在,常常和别的极地附近动物的化石一同被发现,比如鳄鱼、两栖动物、飞龙、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
极地恐龙的存在无法被否认,这引起了关于它们的生活方式、新陈代谢和体温调节的问题。恐龙在寒冷地区的生存,是否是一种更为活跃、强大的体温调节新陈代谢的证据,又或者这个谜题有更深的解答是这些问题之首。澳大利亚古生物学家托马斯瑞奇和帕崔亚雏克斯瑞奇,做出了很多推动南半球极地恐龙的有关知识的进展,他们推测有一些小型恐龙有可能钻入地下来保护自己不受寒冷和漫长冬夜的伤害。另一种可能的猜测是,有一些小型恐龙群体在温暖季节向南部极地迁徙,在寒冷时段回到赤道地区。
考虑到中生代时期陆地之间的连接构造,科学家的种种假设是极有可能的。有些科学家认为一些恐龙能够生存在寒冷气候的线索可能与利用羽毛隔离寒冷有关,至少这对已经发现的具有此种身体覆盖的小型兽脚亚目恐龙是有可能的。随着科学家的研究,越来越多生活在两极地区的恐龙奥秘都会被揭开,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些史前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