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伦的故事
入仕之途
唐朝的“组织部门”也即那时的吏部选拔和录用官吏,其途径有四:一是科举考试;二是世袭;三是举荐;四是提升。中国文人历来崇信学而优则仕,我们来看看誉为唐代十才子的戴叔伦,他是如何入仕做官的。
戴叔伦年幼聪慧,从师箫颖士,“箫夫子”名播天下,许多文人学士都对他执弟子礼。戴在其门下四年,学业有成“为萧门人之冠”,考功名完全没问题。《唐才子传》说贞元十六年戴叔伦考中陈权榜进士,与白居易等同科及第。但它存有谬误,是史料上一个大笑话,戴叔伦明明死于贞元五年,何来十六年考中进士?许多资料都说戴叔伦不是科举入仕,而是从入幕走上官场的。
青年时代的戴叔伦,因避战乱离开金坛在江西住了几年,一直对功名心存向往。三十二岁那年,他从江西去了京师,当得知当朝相国刘晏广招宾客,便去应聘。负责招聘工作的是刘府幕中一位检校祠部员外郎,此人叫张继,他的《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比他的姓名更为人知。张继一见到戴叔伦,上下一看,印象特别好,说:“揖对宾客如叔伦者,一见倾心。”《唐才子传》也记载这次相见:“叔伦投刺,一见倾心。”刺,即名片,戴叔伦那时名声在外,是诗坛一颗新星。一递上这张名片,见其人、闻其声,这位相貌堂堂,举止温雅的江南才子,聘入刘府那是绝对优先录取的。
这位幕主刘晏何许人也?此人了不得,唐玄宗封泰山时,他才七岁,那时他就能写《封禅颂文》,这位小神童一下子被玄宗看中,玄宗封他为太子正字官。《三字经》“唐刘宴、方七岁、举神童,彼虽幼、身已仕……”就是说的他这段故事。刘晏后来官居吏部尚书,兼管河南、淮南、江南诸道盐铁转运使。刘晏很赏识戴叔伦,一上岗便授秘书正字,安排掌管赋税盐铁事务。这工作很重要,关系到大唐安危。那时的唐朝“汴水堵塞,江淮漕运受阻,关中缺粮,百姓挼穗,官厨无兼时之积。”也就是说官府的大食堂已没有隔夜粮食储备,老百姓不等稻谷长熟便采来充饥。这时的刘晏心急如焚,便大刀阔斧:一、改革漕运、使江淮粮食畅通运至长安;二、改革盐政、食盐专卖、保证国家盐税收入;三、建立经济情报,侦察社会动态,不再耳目闭塞。戴叔伦在刘晏门下就是做这些具体工作,奔波在湖南、四川、贵州一带。
广德元年,戴叔伦入幕当了幕宾,这是他一次明智的选择。过去文人做官很多都是走这条路,它和考进士入官场殊途同归。何况中了进士也不一定马上做上官,京师进士以千数,还需经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考试,成绩优异者方能授予官职。戴叔伦这时已在中央组织部门刘相国的麾下,进入官场那是迟早的事了。
官场沉浮
官场升迁沉浮千变万化,就是这么一位当朝刘相国也因朋党之争被罢了官。戴叔伦也跟着刘晏倒了霉,只好到京师当了一名诸卫,即警察或保安。戴叔伦就这样熬了两年,等到刘晏复出,三十七岁的戴叔伦时来运转,刘晏举荐了他,朝廷委戴叔伦为湖南转运留后,带宪职为监察御史。在刘府官阶上徘徊了四年的戴叔伦,终于当上了一名拿国家俸禄的湖南官员。
据说,这个官位是一个肥缺,搜刮民脂民膏的机会很多。开元年间,唐代官员一品三十千,八品二千四,九品一千九。戴叔伦每月的俸禄也不多,但他在转运钱赋盐铁粮草当中,廉洁奉公,不贪污一分一厘。
如果说戴叔伦这是第一次当官的话,那么,有一个问题需要交待一下。有人说戴叔伦早年曾在杭州新城当过县令,县令是当朝的基层官。史学界对此作过考证,原来它是根据一首诗引证出来的,这首诗是杭州司马李瑞写的。李瑞是大历年间进士,与戴叔伦甚好,他在《送新城戴叔伦明府》中称戴为明府,明府就是县令的称谓。但史料不能以诗来确定。史学家都不认可这种说法。
戴叔伦在湖南做官,一上任便做出了一件轰动大唐的事。有一次,戴叔伦去云安押运钱粮,深夜遭遇四川叛将杨子琳的劫持。叛军对他喊道:“归我全币,可缓死。”戴处危不惊,大义凛然,慷慨陈词对叛军曰:“身可杀,财不可夺!”结果国家财物不但未有损失,反而说服杨子琳“乞盟于公、归降朝廷”。戴叔伦这件捍卫国家利益的事,很快传到德宗耳里,德宗一听大悦,因为这时朝廷内忧外患,藩镇割据,地方势力扩张,乱军四起。德宗有了戴叔伦这一先进典型,拟树个样板,在军政中大树正气,励精图治。
一时间,大唐宫廷内外都在传播这一重大新闻。后来因德宗中央集权的软弱,刘晏反对派的权贵们根本不把这件事放在眼里,不管你刘晏怎样施政,不管你戴叔伦怎样卖命。到建中元年(780)朋党斗争中,刘晏被秘密缢杀,戴叔伦贬降到浙江东阳当了一个小小县令。我们可以看到,戴叔伦三十二岁到四十九岁这一阶段,两起两落,其命运都和刘晏密切联在一起。
戴叔伦在东阳当了三年县令,尽管一肚子愤懑,但想到了百姓黎民,还是“劝桑农,抑权豪,政通讼简,民以富庶”,安下心来做他的一方父母官。他一不去跑官,二不去买官,三不去投机钻营,倒是老天爷又给了他一次升迁机会。有一个叫李皋的人,他在浙江做长史的时候与戴叔伦有过交往,十分敬佩戴的才干,后来他上任江西节度使,便奏本朝廷要将戴叔伦调到自己幕下当一名判官,以贤人辅助左右。戴叔伦考虑再三,觉得去李皋那里发展的机遇要比县令多得多,于是在建中三年,他告别了当地百姓,离开了东阳。
李皋也是一个了不得的人,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直系后裔。唐皇族的谱系十分严谨,有专门掌管皇族血系的机构宗正寺。这个李皋的名字在族谱上写得明明白白,后来封为曹王,他与皇室和上层的关系非同一般。戴叔伦入其幕府,自然也进入了这个政治圈子。
建中四年,一场泾原兵变,朱泚在长安叛乱称帝,德宗皇帝逃到奉天,即今日陕西乾县。这个被赶下台的皇帝一时处于窘困之中,只好向皇族李皋求救,李皋准备了一大批货物,究竟派谁去进献一时拿不定主张。此时,戴叔伦很有魄力,表示愿意在兵荒马乱中提着脑袋效力朝廷。之后,他就带领一批兵丁翻山越岭向奉天赶去,一路上天寒地冻冰花不发,车马泥积辙深。除夕那天晚上,戴叔伦冒着风雪和衣睡在武当山茅平村一个古亭内,当时他已经五十二岁,这个老将在政局动荡的年代里,不顾个人安危,对国家、对朝廷、对皇帝的忠心天地可表。
戴叔伦在乾县伏奏圣上,与德宗见面虽不在金銮宝殿,倒也是一次很特殊的君臣相见。德宗收下这批救急物资,亲自下书由戴叔伦交给李皋。戴叔伦出色地完成了这次任务。
德宗一回到长安,重掌朝政,当然不会忘记龙困沙滩的日子,也不会忘记曹王和戴叔伦。当德宗在御案上一看到李皋举荐戴叔伦的奏折时,便立即下诏提升戴叔伦为抚州刺史。刺史也称太守,是州郡最高的官职。这一年,戴叔伦五十四岁。
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