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自己说的是场面话,他当然也知道俾斯麦说的是场面话,既然是场面话,那么便很难会起到实际作用。
所以,别管俾斯麦的场面话说得多好听也没有用,因为李鸿章不傻,当然也是因为他作不了这个主。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的代表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他因此一事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唾骂,为了平息风波,慈禧只好顺势将锅全部甩给了李鸿章,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回家休息去了。
不过,慈禧终究没有忘记自己的这个宠臣,所以很快她又起用了他。
1896年,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清政府为了向沙俄道贺,也为了感谢沙俄出面干涉日本还辽一事,特意派李鸿章这一在西方人眼中的重量级人物远赴俄国。
李鸿章访俄期间,代表清政府和沙俄签订了《中俄密约》,俄国得以借此在中国东北修筑铁路,为日后的势力扩张打下了基础,这一次访俄也为李鸿章日后的东山再起积累了一定的政治资本。
896年6月13日,李鸿章结束了对俄国的访问,从俄国乘坐火车去了德国。
德国对于李鸿章的到访显得颇为热情,即便是李鸿章平日“常吸之雪茄烟,常听之画眉鸟”都给他准备好了。
李鸿章抵德的第二日,也即1896年6月14日,便去觐见了德皇威廉二世,对德国出面干涉日本还辽一事以及德国派人为清政府练兵之事可谓是千恩万谢。
1896年6月24日,李鸿章来到了德国汉堡,后于27日会见了被称为“铁血宰相”的俾斯麦。
李鸿章被称为“东方俾斯麦”,此时,“东方俾斯麦”见到了真正的俾斯麦,会发生怎样的对话?
俾斯麦一见到李鸿章,说了句吹捧李鸿章的场面话:“哇塞,贵国竟然派了您这么一个重量级的名臣来德国,这真真是让我蓬荜生辉呀,太荣幸了!”
李鸿章在落座之后,笑着对俾斯麦说:“我曾听说,有人称我为东方俾斯麦。”
俾斯麦也笑了笑,说:“是吗?倒是没人叫我欧洲的李鸿章。”
俾斯麦这话一出,李鸿章顿时败下阵来,俾斯麦的意思也很简单,我比你厉害,所以没人会拿我和你比。
李、俾两人说完了客套话,李鸿章也正式进入了拜访俾斯麦的真正主题:“我之所以远道来拜访您,是有一事想请您不吝赐教。”
俾斯麦说:“你说吧,是什么事?”
李鸿章正色道:“我中国想要复兴,请问您可有什么好办法?”
俾斯麦一听,心中冷笑,嘿嘿,中国复兴了,我们德国上哪拿好处去?再说了,这事你问我我问谁去?只听俾斯麦幽幽说道:“我很荣幸你能问我,只可惜呀,贵国离我们德国太远了,贵国的政治我平时也没有留意过,所以我还真回答不了你这个问题。”
李鸿章似乎也对俾斯麦的回答有了心理准备,所以改问道:“请问,怎么才能胜过政府?”
李鸿章这问题问得有点忌讳了,你一个奴才竟然还想胜过政府?是不是想造反?
俾斯麦心里翻了个白眼:“你说你是一个臣子,总不能去和政府相争吧?所以呀,如果你和政府发生了龃龉的话,要么便俯首听从政府的命令,要么便直言进谏。”
李、俾两人的对话说到这,实际上一直是在打嘴炮,几乎没有说到任何实质性的东西,绕来绕去,也不过是在说一些有的没的。
不过,李鸿章似乎也觉得累了,所以干脆打开了天窗,直问俾斯麦:“那么,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怎样才能让一个国家富强起来?”
俾斯麦想了想,说道:“以练兵为立国之基,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军队,也不在人数的多寡,一个国家的军队不用超过5万,只有走精兵路线,才能无往不利!俾”
俾斯麦这话听听便好,走精兵路线当然没有错,可是,德国和中国的情况可不一样,中国等于好几个德国,要真只有5万军队,还不得被人吃干抹净了?
即便没有侵略者,恐怕清政府单单靠这5万军队也维持不了自己的统治。
李鸿章心中摇摇头,5万?开什么玩笑?但是明面上可不能说,只听他继续说:“我们不缺人,缺的是兵法和教官,世界上的精兵要数贵国为最,等我回国了,肯定仿照贵国军队练新兵,希望贵国能派点教官给我们。”
李鸿章还算聪明,你们派教官过来,到时候练多少兵我们自己说了算。
俾斯麦又说:“我这还有更好的练兵之法,一个国家建立一支军队,不用分散驻扎在全国,只要选择重要的地方驻扎便可以了。不论何时何地,如果要用兵了,军令发下去,军队便能够立即行动。不过呢,这事又不能不预先制定好行军的路线,这一点,想来你是懂的。”
李、俾的对话便这么有一句、没一句地结束了。
从李鸿章和俾斯麦的对话中可以看得出,俾斯麦给李鸿章的建议是练兵,这一点,实际上不用俾斯麦说,李鸿章心里也明明白白,他只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不然的话,他干嘛举荐袁世凯去天津小站练兵?
此外,俾斯麦在建议练兵的同时,还故意给李鸿章挖坑,说什么军队不要超过5万人,这坑李鸿章会跳吗?当然不会,当时清政府拥兵近百万,别说李鸿章同不同意只要5万的军队,清政府敢裁撤这百万军队?
俾斯麦这个坑也只是说说而已,毕竟他也不信李鸿章和清政府会这么愚蠢。
所以,李、俾两人从头到尾所说的都是没用的场面话!
李鸿章的德国之行,重头戏实际上是向德国采购武器装备,用来强化清政府的军队的战斗力。
更何况,不论是练兵,还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李鸿章对于复兴强国之道并不比俾斯麦差多少,他只是作不了这个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