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佰为何会引发极端的争议?人红是非多,鸡蛋里挑骨头,用这两句话说这个比较合适,有人“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心理在作祟,一部电影的好坏,取决于它的编剧、导演、演员、后期,当然创意是首要的,它想表达什么?核心价值是什么?我们知道八佰是一部抗战片,在九一八来临之前,让中国人再次了解一下那个年代普通人是如何爱国的,面对外辱,中国人应该如何做,我想这可能是影片想表达的,至于某些人说的“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不值得表扬”其实恰恰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要拿出典型来做例子,越是大众的越有效果,如果都是英雄才能做到了,普通老百姓就只能敬仰了,无法共鸣和激励的作用就会小了,正是小人物也可以有大作为,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激发爱国情怀。
战争年代,普通人也有成为英雄的机会,其实和平年代同样如此,我们经常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其实这就是和平年代的楷模,需要大家去学习的,不能应为表扬了别人,觉得自己也能做到,能做到和做没做是两回事,而第一个做和后续跟着做是完全的两个概念,一个是无名利追求的,一个是羡慕嫉妒恨,所以这是不同的。
只要是能增加民族凝聚力的,都应该值得推广,无关人物大小、名气,只要观众看了觉得有收获,喜欢我想就可以了,过分的鸡蛋里面挑骨头,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任何人都喜欢成功,但是认为失败的过程都是可耻的,只有成功的过程才值得宣传,这个观点就有些问题,我们也要看到,虽然淞沪战役失败,但是过程并不如结果那么苍白,是经过努力的,也是顽强的,而最后的胜利也是离不开这些过去的失败,中国军队在最后的时候已经可以跟日本军抗衡,还在在战争中学到了非常多的经验。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真是这样的爱国情怀支撑着这些,才有了最后的胜利,讴歌的都是中国老百姓,跟姓氏是没有关系的,也不是单纯为了美化某个人或者某个集团,当然也不是为了博取同情,那个年代的中国人,都在水深火热中,都是英雄,正是这些人共同的抗争,才有了最后的胜利。
《八佰 》电影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四行仓库保卫战。这个战争,或许有很多人不熟悉,但谈起淞沪会战,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次战役是发生在淞沪会战的最后一战,它的结束标志着淞沪会战的失败。
不过电影有些适当的争议,也是好事一桩,可以为今后更加完善提供参考,不过,上纲上线是没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