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读后感
阿诺斯曾说过“人类历史中的许多灾难都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社会的变化总是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变化。”这一点在教育上的体现尤为明显。时间已然到了2015年,技术的发展一年比一年快,一年比一年的超越人类的想象,技术的变革也越来越多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作为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教育却并没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即便有变化,那也是物质上的变化,即硬件的变化。
是的,放眼望去,我们的学校的教学设备越来越高级,电脑,音响,电子白板,电教馆,电脑管,录课室,标准的实验教室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但是作为更应该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却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育硬件的更新换代而与时俱进。相反,很多地方、很多教师的教育理念还是停留在“遥远的从前”。
作为一名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从一开始我就对自己能做好本职工作抱有强烈的自信。我的电脑技术过硬,擅长学习和接纳新知识。教书育人方面也并没有什么问题,学生喜欢上我的课,而我在上课的时候也是得心应手。所以,自认为自己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还是够资格的。带着这种“优越感”去读了魏忠老师的《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却在阅读的过程中让我“备受挫折”和打击。原来,我所以为的这些“优越”并不是可以让我引以为傲的资本,我所拥有的也绝非是什么了不起的技能。而更让我羞愧的是,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竟然不知道自己的教育理念落后这么多。
在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之前,我从未真正了解过“微课”“翻转课堂”的意义。而在刚开始踏入工作之后,在经历了几次培训之后才渐渐地对“微课”“翻转课堂”等有了初步的认识。而所谓的“微课”其实我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接触过,只不过没有注意到就是了。现在网上流传的短小却精悍的教学视频,答疑视频不就是“微课”的存在形式吗?而所谓的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就是我们在刚入职时候时时被强调的“自主学习”。而如何把这些新的教学方式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老实说,我真的没有认真思考过。
1970年,世界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写了第一本畅销书《未来的冲击》,在书中托夫勒不仅批评了以哈钦斯为代表的面向过去的教育,支持了以杜威所代表的面向现实世界的教育,更创造性地提出了面向未来的教育:小班化、多师同堂、在家上学趋势、在线和多媒体教育、回到社区、培养学生适应临时组织的能力、培养能做出重大判断的人、在新环境迂回前行的人、敏捷的在变化的现实中发现新关系的人和在未来反复、或然和长期的设想下的通用技能。
44年后的今天,基于云技术、物联网、数据库技术、社会网络技术等的成熟应用,托夫勒当年
感性预支的理念性的东西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且当年他的许多“预言”都已经成为了现实。确实,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育的革命。但是这场革命是“小打小闹”还是“抽血扒皮”,大多数人并不清楚。技术带来的教育革命是形式上的,还是实质上的,大多数人也不清楚。但是,幸运的是,总有人能“拨开云雾见月明”,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象去发现问题-----这个人就是魏忠老师。
在《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一书中,魏忠老师娓娓道来。从几个“教育上的失败者”的故事开始入手,讲解了教育革命的大时代背景。确实,每件事的发生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而这些故事发生的时代是信息技术告诉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故事中有从哈佛退学的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有从伯克莱大学退学的埃里森,有从华盛顿州立大学退学的保罗·艾伦,还有从德克萨斯大学退学的麦克戴尔。而这些从大学退学的人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即便没有完整的接受大学教育并顺利拿到高含金量的大学毕业证书,他们却也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借助信息技术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并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如果单单从这几个人的事迹上看,似乎大学越来越不重要了。借用魏老师的话说“似乎,要成为美国的前十大富翁,辍学成了必要条件”,这似乎是一句玩笑话,但却又是一个事实。
魏忠老师举得这几个人的例子当然并不是说鼓励所有年轻有为有理想的青年学生集体辍学创业,他其实更想说明现如今的大学是到了需要迎接教育革命的时代了。
在中国,虽然目前还没有如此有影响力的“失败者”。(不知道莫言算不算。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从莫言的人生经历上来看,这些荣誉似乎与大学教育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一直根深蒂固的存在某些人的思想当中。所以,中国的孩子从一开始入学就要奔着名牌学校、重点学校去,而所有这些努力的终极目标也无非是想最后能考上一个好大学然后找一个好工作。但是近几年,大学生找工作的趋势是越来越不理想,即便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也是比比皆是,甚至出现名牌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自杀的耸人新闻出现。在接二连三令人失望的就业季之后,人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现在的社会,还有必要读大学吗?”于是,“大学无用论”的说法如火如荼的传播开来。
虽然,很多人对这种说法保持怀疑、否定的态度,而教育专家更是指责这些观点“荒谬可笑”。但是,我们却不得不去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中国的孩子辛辛苦苦读了十几年的书,拼尽全力拼尽全家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读大学的无非就想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但是毕业后找工作都成了一个难题,更何况是找到一个好工作。更尴尬的是,我们学了十几年的数理化甚至接受了更高层高高深的高等教育,却发现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用到这些知识的机会却几乎没有。这难道真的不是教育的问题吗?
以前,大学是知识的独家代理,但是按照魏老师的说法如今已经不是了。不仅不是,甚至还成了一种障碍。正如扎克伯格所说:“目前大大学,正在成为创新的阻碍力量”。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即便是这样,大学也应该是一个国家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是,到了现在这个时代,大学必须要进行变革,不仅仅是大学,应该是所有的学校都应该进行变革。
作为初中的数学教师,我踏入工作岗位之后才知道原来现在的教育跟我小时候接受的初中教育已
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这种种变化之中却还隐藏着些许的“不协调”,但是我又说不清楚究竟是什么不协调。是啊,我所任教的额学校,教育设施先进,开设了两个年级的小班化课堂,学校对于教师的培训是任何时候都没有放松懈怠过。但是,对于自己,我却久久不能说明白究竟是哪一点的不“协调”让我浑身不舒服。后来,在读了魏忠老师的书之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我们的设备是越来越先进了,可是我们的教育思想相交于先进的设备却落后的一大截。但究其原因,我觉得错也不能全在于教师自身。别人我且不说,作为80后,我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课堂上,老师为主,我们被动的去接受知识。虽然“教育改革”的口号从我一入学就开始喊,但是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为了升学我门这代人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啊。即便是到了大学,我认为我接受的教育依然是很失败的。大部分老师的课索然无味并且晦涩难懂,很多时候一堂课下来我都不知道我究竟听懂了什么。而我现在会的很多技能,如电脑技术、PS技术却都不是在学校里学习的,都是我在业余时间自学或者从网上找来一些视频学习的。说来也怪,十几年的教育,到头来学到手且能用到的知识真是寥寥无几。
而成为老师之后,学校为了使我们能更快的适应岗位工作更好地开展岗位工作,对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培训。有技术上的,有理论上的。但是培训来培训去,好像并没有使我们的“觉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期间,我参加了一个微课程的培训,并在培训之后制作了一个微课程。但是制作出来的结果让我自己都“羞愧不已”,因为自己制作的微课真的只不过是把课堂上的东西硬生生的搬到了视频上,而没有一点创意和趣味,老实说这样子的视频如果放在网上,估计真是没什么人会下载下来观看的吧。而我观看网易公开课以及MOOC学院等网站上的某些有趣视频的时候,却真的会被吸引。而这中间的差距我是真的不明白在哪里。后来看到魏老师在书里这样写“在线教育不能仅仅是把传统的课堂搬到网络上,这样的做法也许更加违背学习规律”。“仅仅把讲座录像搬到网上就跟传统课堂一样乏味”,而如何减少这种“乏味感”的产生,魏老师给的答案是“互动”。如在书中,“斯坦福大学进行的翻转课堂的石岩。第一步就是改变班级人数,增加在线互动。大约每15分钟,在线讲座就会弹出一个小测验以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此外,斯坦福在翻转课堂的实验中还增加了社交媒体的元素。它允许学生互相之间提问。而实验中,学生们互相之间的回答非常狂,这种共同学习的模式非常有效”。
所以,微课绝不是把在课堂上的知识生搬到视频中,也绝对不是按照平常的上课方式一样来制作微课。正如魏忠老师所说“新的教育发生的革命,并不是传统的课堂搬上在线,二是技术解放了人们原有的天分,使原本千百年来被庸师耽误的学生,成倍的生长出来”。技术引发的革命使得微课、MOOC成了新时代教育的“宠儿”,但是它并不适合每一个教师,它需要教师拥有更多的制作技巧、更高超的语言艺术和对更深刻的学生心理的理解。而在这点上,我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的转换。传统教育中,课堂上学生直接受到教师的影响和主宰。原来的课堂是老师用心教,学生认真听,老师是知识的代言人。而现在学生可以从网络获得他们所需要的资源,课堂、教师、教授将越来越少,网络的应用将会越老越多。
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只是单纯的教与学,更多的是沟通和合作。就像在实际教学生,如我一样的新教师一再被强调在上课的时候一定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预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要充分发现他们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虽然,现在我对于这样的要求还不能完美的完成,但是有目标总是好的。
爱因斯坦曾说过“所谓的教育,就是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那一部分才是教育”,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如何让学生“爱上学习”并且能让“剩下的部分”多一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并且要重点关注的。虽然科技的变革确实带来了教育的革命,但是个人认为大部分的革命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还未能达到“震慑人心”的效果。但是作为身在其中的每一位教师,迎接这场由云技术、物联网、数据库技术、社会网络技术引起的教育革命是已经无可避免的了。而对于自己能是要这场革命中“脱胎换骨”还是固守着老思想而仅仅享受技术带来的便捷,是围观、等待、抵制,还是逐浪前行,甚至是在浪尖上优雅起舞,最终的选择只能是在我们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