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网上有一个帖子非常的火爆,有一位网友提问世间什么东西是不可缺少的,下面的评论中有光、水、电、手机等等,在众多回答中唯独缺少了时间。时间才是万物生存的基础,假如没有了时间,生命也不复存在。近代以来手表的出现让我们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时间,但在遥远的古代,人们是用什么方式来表示时间呢?在后来朝代的发展中又有怎样的演变。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时间表示法是在黄帝时期,在那时出现了干支纪法。到了周朝统治时期,人们逐渐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于是便创造出了十二时辰制。首先人们根据太阳光和太阳移动用夜半、日中、日入等词汇来笼统的表达时间,翻译过来也就是说夜已过半、太阳到达天空正中央、太阳逐渐消失在天空等。后来又出现了十二地支,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子时、午时、丑时等等,如此一来,时间的表达就变得更加精准,因为每一个时辰与下一个时辰间隔两个小时,这样的表达方式改变了之前模糊的时间界定。
而秦朝统治时期的十时辰制,将黑天白夜各分成五个部分,也就是我们经常在古装剧中看到的一更天、二更天一直到十更天。虽然这种表达方式非常符合太阳和月亮的位置变化,但较之前的十二时辰制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说时间变得不精确,每一个时辰的间隔时间较长等等。
到了宋朝统治时期,在十二时辰的基础上出现了二十四时辰,其实所谓的二十四时辰就是将十二时辰中的每一个时辰拆分成两部分,也就是现在的子午、子初等等。如此一来时间再一次精确到了现在意义上的一小时。虽然当时没有任何科技发展,但人们通过观察太阳方位的变化,竟然精确的定位出二十四时辰,而且与我们现在的二十四小时几乎没有任何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真的是十分“恐怖”。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比较科学的时间表达方式,比如五时辰制、百刻制等等,不过这些与上面几种时间表达方式相比较来看都有明显的缺点。虽然古人对时间的把控和表达不如当今社会,但他们却知道时间的意义重大,失去了时间的表达人类就难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