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难得的好收成,可能是“天上多了个窟窿—老天有眼”啊!
小明上课的时候,没有认真听刘老师讲历史课知识。课后,在和同学们谈论历史时,说起玄武门之变和安史之乱、马巍坡杨玉环被缢死等历史事件时如坠五里雾中。不过,同学们可不管他那副呆相,谈论起这些历史典故不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刘老师发现了小明的窘态,不由得哑然失笑。这就是不好好学习的榜样。于是,刘老师趁机语重心长的对小明说:“老师在讲台上呕心沥血地讲述知识,而你们如果不认真学习,不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以为皇粮国税—免不了,总有自己一口饭吃。长大后不过是一匹害群之马。想一想,长大后,要是斗大字不识一升,你自知怎么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上立足,怎么能谋得可供自己发展的一席之地?”听完刘老师的话,小明惭愧地低下了头。从此他象是换了个人似的,上课再也不开小差,而是努力听课,认真作业,成绩也上升得很快。
我经常性的看一些历史书籍,特别是喜欢看东周列国志,喜欢看书中精彩的人生演绎。我对春秋战国史上的纵横家苏秦的口才佩服得五体投地,看到他口若悬河地合纵政策,让一团散沙的六国,抱成一团,***抗暴秦,这是何等的风华绝代。想一想就是令人仰慕不已。恨不生在那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年代,让人生竞由此而少了许多风采。不过,这不仅仅是我对东周列车时代喜爱的唯一理由,我对那些容颜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对那些紧紧抓住并把握稍纵即逝机会的谋臣和辩士们,我是心向往之,心里欢喜的很,可是我不能够生在那个时代,徒叹奈何?不过,还是有些人在这伟大的历史时空中如水仙不开花—装蒜,没有发挥自己的人生风采。自然,这不能说是苍蝇不叮无缝蛋,只是历史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不知变通,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就好象寓言故事中的那个按图索骥的人,拿着马的图纸去找寻千里马,肯定是要闹笑话的。所以我们要如同跋山涉水去寻求真经的唐僧师徒,要不畏劳苦地在书山学海中奋力拼搏。成功终究会是属于我们的。虽然我们起点不高,如同矮人观场,但们们宁愿百辞莫辩,始终信奉一句话“百闻不如一见”,毕竟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知识积累才是可信的,正如报纸上的社论—句句讲真理,那就是我们一贯所提倡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工作和学习生活中的法宝也是这一标准。那么我们的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我国文化源流可谓是源远流长,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对于这片文化的沃土所孕育也的,不但单单是有精华,而且还有不少芜杂的荒草,这就需要我们用时间和精力去轨范它,象一个辛勤的园丁一样,去除杂草,培植菁苗,让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花园能长久地百花齐放。在这璀璨的文化盛宴中不乏流云飘彩,魏晋风流的高人雅士,他们或放浪形骸,或清明高洁,或温良恭谨,自是不会做出些带露折花一样的有损风雅之事。在经过了数千年的熏陶,毕竟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什么是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如果我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我们的历史文化就不会如同是半夜下雨—下落不明 ,而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更加发扬光大,更加发也夺目的光华。
在我们一生的不断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随着年龄和学历的增长,通过耳闻目睹和言传身教,我们学习和积累了相当多的知识。不过这些知识是死的,要如何活学活用,让这些知识在生产建设和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就好比让一个人容光焕发,犹如重新焕发青春一样,这就是一个学习和运用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我们的社会才会保持进步,才能顺利前进,就好比是一座永垂不朽的历史丰碑。如果我们不能做到活学活用,根据实际生活与工作的需要不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很可能会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更不要说什么给后代子孙留下什么宝贵的财富。在这个历史性的命题面前,一些两袖清风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做出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