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的意思是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原句出自于战国时期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创作的《吕氏春秋·察今》,原文是这样的: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原文的意思是这样的:
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我把文中的难点注释也整理出来,帮助更好的理解:
(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落。
(6)于:在,到。
(7)遽:急忙,立刻。
(8)契:通“锲”,用刀雕刻,刻。
(9)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10)吾:我的。
(11)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13)其:他,代词。
(14)求:找,寻找。
(15)之:剑,代词。
(16)矣:了。
(17)而:然而,表转折。
(18)若:像。
(19)此:这样。
(20)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1)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察今》是阐述了应当明察当今形势,因时变法,不宜拘泥古法的道理:以发展的观点向秦国的统治者说明,法令制度的制定应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并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全文语句工整,语气明快,围绕中心反复申说,有论有断,同时穿插寓言故事,使文章显得气势充沛,活泼生动。
后人由此段文章中提炼出成语“刻舟求剑”,其中所包含的寓意是这样的:
剑落水中只会沉底,这是普通常识。船走远了,还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剑,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静止的,剑沉水底,在船的落剑处刻上记号顺着记号下水找剑,自然有可能找到。无奈剑沉水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不断移动。
这个客观事实没在求剑的人的头脑里得到反映。他一心以为剑从哪里落下去,就从哪里去找,必能找到。他的认识同客观事实不一致,结果自然只有失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讽刺死抱着教条的人,非常有力。
这则故事包含着两层道理:
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
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