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冷笑话大全 - 爱姑:带着镣铐的前进者 |鲁迅《离婚》

爱姑:带着镣铐的前进者 |鲁迅《离婚》

鲁迅先生一生***写了三十三篇小说,其中***出现了四十多位女性人物。

《明天》、《风波》、《祝福》、《伤逝》、《离婚》这五篇小说均以女性为主要人物。

在这些作品所塑造的女性人物中,《离婚》中爱姑这一形象与另外四位女性都不相同,而她的不同性正是她命运走向的一大驱动力。

她身上有鲁迅先生笔下女性的抗争,但她的抗争却总又有一点被动和“不情愿”束缚,她是矛盾的综合体。

所以,我们称爱姑为“带着镣铐的前进者”。

《离婚》是由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后收入小说集《彷徨》。《离婚》讲述了具有自发、蒙昧反抗意识的农村妇女爱姑想要离婚,整整3年也没有结果。最后,爱姑的夫家请出了有权势的七大人出面调停。爱姑刚见七大人时还心存幻想,以为他能够主持公正,然而,七大人所维护的“公正”是以夫权为重要内容的宗法体制和整个的封建秩序,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和七大人故弄玄虚的威势面前,爱姑的幻想破灭了,她的抗争以失败而告终。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爱姑的出身不同于“祥林嫂”、“单四嫂”、“七斤嫂”等农村妇女, 而是出生在一个地方颇具实力的大户家庭。

庄家的家主庄木三,在地方上很有点势力,他的名字,“沿海三六十八村,谁不知道?”,平时沿海的居民对他都有几分惧怕。他是一个“高门大户都走得进的,脚步开阔”的头面人物。

小说一开头写到,庄木三父女一下船,人们就向他们“恭喜”、“打拱”,并“空出四人的坐位”让他俩坐,这一情景给人一个深刻的印象:

庄木三不是等闲之辈,至少是一个土绅士。 而爱姑本身也享受着这个阶层所带给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福利。

其次,爱姑也并不是具有人权意识觉醒的新女性,不同于子君要冲破传统家族礼教,爱姑恰恰是封建礼教和传统的拥护者和支持者。

她认同的“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那一套,正是正统的封建礼教,她据此而进行的抗争,本质上争的不是“人权”,只是暂时做稳定奴隶的“奴权”。她说过“我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呵!那么容易吗?”

她对自己丈夫的行为的不满不是在于丈夫对于婚姻和家庭的不忠诚,而是在于丈夫和小寡妇相好以后无原无故的休掉她,撼动了她作为正妻的地位和尊严。

爱姑醉心于封建的那套礼仪,热衷于封建家庭之间的利害之争,视封建伦常为生活的规范,以争旧家的荣枯得失为人生的真义。

她把对公平正义的裁决寄托于对七大人——封建制度的统治者和发言人,这便意味着她将自由和权力主动放弃。她对礼教的坚守即是她自愿为自己戴上的镣铐。

她带着镣铐,但她不是死囚,而是前行者。

作为一名女性,爱姑是不同于以往封建士绅阶层家庭女性的:爱姑泼辣、势力、口无遮拦,就似一只“母老虎”。

所以鲁迅在此对爱姑的描写也不同于他人,他更多的将爱姑的行为表现的蛮横而又不可一世,极其滑稽。 不同于其他生活于乡下农村的保守女性的温和与顺从,这是对传统女性形象的颠覆。

她让施家可以说是鸡犬不宁,女性成为了一个家庭改变的主导,这也暗含着,女性对男权统治之下的一种冲击和抗争。

她不像子君选择逃离去挣脱父权家族束缚,而是 在面临男权对自己诉求的忽视时,她选择直面对抗:她不满意施家的处理办法就三年来不断打闹、绝不落局,她要自己得到尊重和作为人的肯定。

面对七老爷不甚合理的评判,她在男权包围下申诉和呐喊。 且不论结果如何,至少女性从被动的屈服者转向一个主动地、正面地出击者。

可看出爱姑在对礼教的顺从中也同时改变着礼教的部分内涵,挑战着社会伦理道德纲常中的一些“红线”,挑战着男权的绝对权威,在社会的变局中适应并扭曲的前进。

对爱姑而言,带着镣铐的行者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是在途中放弃而自生自灭,就是被统治者重新拘役并摧残。

也许会有人问,不会有人劫囚吗?只能说,想多了!

她是不会出现所谓被人解救的可能性的,因为爱姑的独特性使她在新旧女性的战队中完全找不到适合于自己的位置,理所当然没有具有相同利益诉求的人去帮助她。

爱姑的反抗最终由七老爷的一句“九十元”化为一场泡影。

爱姑最后屈服了,顺从地被休(离婚)带着九十元回家,一个被休的女子今后生活依赖父兄,而她的个性对于再嫁的可能性也极为渺小。

失去丈夫的女子在封建家庭中的处境是极为酸楚的,爱姑由先前的乖张到结局的驯良,故事形成强烈的戏剧冲突和讽刺效果。

离婚剧的结束,也是爱姑命途从被父兄宠爱的得意走向毁灭和抛弃的开始。

整个故事所谓的“离婚”过程像极了一场闹剧,但却使人看过之后无法欢笑,反而有一种压抑感。

在不到一天的时间段里,一个强势的女性发生了一次完全的逆转,她的反抗在强大势力的压制下土崩瓦解。

鲁迅对小说《离婚》结局的设置是不同于其他小说结局设置的。

在其他小说中,作者对女性人物都带有一种较为明晰的指向性,或者更为准确的说都略具一种偏袒于女性的倾向(在不幸中仍有一点希望的暗指):

比如在《祝福》作者安排祥林嫂死去,这结局总比她继续受到礼教摧残变得人非人鬼非鬼好得多;

《风波》中,七斤嫂虽然历经变动,但是日子还在不好不坏的过着;

《明天》中,单四嫂子睡着了也许会梦到宝儿,她还有明天和未来,她还是有一点点对于生活的期望的。子君死去了,但仍是有涓生怀念她。

可是爱姑的结局却是凝滞的,没有一点态度的,小说最后爱姑在完全逆转性格和态度的结局中回家,未来不知何去,没有希望的指向,而那没有希望的明天注定是灭亡。

作者在不置可否的结局中暗含着爱姑的未来,或许比她人更为悲惨。

这也是作者的对于爱姑的复杂感:将爱姑看作一个小丑,反感着她的一切行径,却安排了最为悲惨的命运。

当不应被同情者博得他人的同情时,悲剧色彩才往往更为强烈。

爱姑没有更多给予读者情感的宣泄,但却在讽刺艺术中指引我们去思考: 一个女性究竟应该怎样的活着。

这或许比那几滴泪水来的更为深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