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冷笑话大全 - 求推荐。关于对《论语》的看法 见解 的书

求推荐。关于对《论语》的看法 见解 的书

对《论语》最有名的注书是宋代大儒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论语集注》十卷,在明朝以后,《四书章句集注》被指定为考试教材,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因为它有名,所以对其指责也多,最著名的说法是“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意思是用“六经”里的话来解释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回到原典,去解释原书的意思。后代的很多观念都是受了朱熹的影响,一些流传很广的所谓儒家观点,其实完全不是孔子本意,如“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等等,所以在研读《论语》的时候,我刻意避开了这部书。

我看得最仔细的是傅佩荣的《细说论语》。这本书把《论语》里面的话一句一句的翻译出来,然后加上解释,很全面、严谨。傅佩荣在美国耶鲁大学接受西方哲学教育,他的研究以认识深度见长,很多观点发人深省。但也有一些强求的地方,比如“六十而耳顺”,他认为“耳”是衍生出来的字,应该是“六十而顺”,顺五十所知的天命;再比如他解释“克己复礼”,把“克”解释成“能够”的意思,“克”自然有“能够”的意思,比如克勤克俭,意思是能勤能俭,但当“能够”讲时,“克”后面一般跟形容词或动词,不会跟名词,不能说“能够树”、“能够桌子”,只能说“能够勤奋”、“能够运动”,能看出他的古文功底似乎有点欠缺。我还看过他写的《细说孔子》,听过他讲的《问道孔子》、《跟孔门弟子学知慧》等讲座,收获很大。

第二本书是毛子水的《论语注译》。毛子水是台湾著名教授,1893年生,1988年去世,人称“五四时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注释体现了深厚的功力,引证很多;在翻译上也多有独到之处,读之很受启发。他的观点大部分在“今注”里面体现,有时候把自己的学术观点也写了进去,比如对那些繁文缛节的“礼”,认为不是专门研究礼制的学者可以不必费时去研究。所以这本书不仅是译注,而且还有导师的作用。

第三本书是《论语译注》,作者杨伯峻。杨伯峻是公认的国学大家,他出生书香门第,幼年在祖父、父亲指导下读《左传》,后随叔杨树达(著名的语言文学家)学习,后拜在黄侃先生门下,曾经在兰州大学任过教,可惜我上学的时候他已经离开了。杨伯峻的解释显示了他雄厚的古文功底,其对古籍的引用之博、对古代风俗的研究之深,让人叹为观止。这本书是所有研究《论语》的人都不能忽略的一本书。它的“译”,非常通俗易懂,而“注”又深刻精到,初学者、研究者都能从中受益。只可惜这本书只有“译注”没有解释,读之不怎么过瘾。

第四本书是《论语今读》,作者是著名的美学家李泽厚。李泽厚的《今读》是他个人对《论语》的解读,他的美学家身份决定了他对《论语》解读的独到,他更侧重于美学和艺术,书中谈到了很多艺术观点,是我前所未闻的。他的译文多参考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在“注”和“译”的方面没有太多的创新,精华在“记”的部分。

第五本书是《论语高级解读》,是台湾通行的国学读本,台湾国学教师的必读手册。因为是高级解读,所以它没有按《论语》的体例进行逐句的解释,而是把《论语》的思想分成几个大类,如德行类、言语类、政事类、文学类等等,把《论语》中相关的内容集合起来,进行综合阐释,这样当然不全面,但重点突出。在每条《论语》解释后面都有一条“析论”,里面扩展了很多知识,像《孟子》、《史记》、《后汉书》等等,读之对《论语》的理解更加条理化。

第六本书是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先生的《丧家狗:我读论语》。李零是一位教授,这本书是他讲课的教材,尽管学术性很强,但大量运用口语,所以读起来也比较轻松。内容很丰富,见解也很深入,讲得也很明白,唯一缺点是他没有对《论语》进行完整准确地注和译,所以有很多缺漏的地方。这本书的名字叫《丧家狗》,很有意思。“丧家狗”是《史记》里记载的对孔子的形容,但李零先生把它扩展了一下,认为“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不过我个人认为,孔子确实怀抱理想,但在现实中不是找不找精神家园,而是找不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他是一个有精神家园的人,而且为后人创造了一个美妙的精神家园,让后人一遍一遍的浏览、观赏,回味无穷。

第七本书是李里的《论语讲义》。李里是个传奇式的人物,他爱好国学,平时着布鞋长衫,被称为“长衫先生”,初中文凭却成了倍受欢迎的大学老师,曾提着十块腊肉去求教国学大师季羡林并结为忘年交……但这些是在我读过他的书之后才知道的。他的解读比较浅显、生动,我受了不少启发。因为是讲义,读之也轻松。

第八本是南怀谨的《论语别裁》。南老在国学和佛学方面的造诣极高,知识又特别丰富,他的书,包括《老子他说》等都一样,古代的典故很多,但有点题。这些书大部分是他的学生听课记录整理而成,读之轻松,但太白话,有点啰嗦。南老的观点在台湾影响很大,几本台湾作者的书里都有他的观点的影子。

有意思的是,《论语》的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翻译,中学课本上译为“学习然后经常复习,不是很高兴的事吗?”我翻的所有书都没有这样的解释,***同的解释是:“学习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应用到实践,不是很高兴的事吗?”我在山大小学期讲《论语》的时候,曾经问过山大的学生,他们也认为是“学习然后经常复习”,因为他们的教材就是这样写的,不这样答就会被判错。我问:“谁课后经常复习而感到快乐的请举手!”——没有人。可见教材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也可见我们对论语的误解有多么的多。

我还参考过一本很“不上讲究”的注释《论语》的书,是蓝天出版社的“国学今读大书院”中的《论语》,封面上赫然写着“孔丘原著”。《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的,内容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所以说“孔丘原著”是个大笑话。且稍有国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古人尊称别人时,一定不能直呼其名,即使《论语》真是孔子“著”的,那也应该写“孔子著”,或“仲尼著”,而绝不可能是“孔丘著”。但尽管“孔丘原著”滑了天下之大稽,但书中的内容却很有启发,慢慢地竟成了重要参考书。开卷有益,只要是圣贤书,真是开卷有益啊!

有点长 您自个儿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