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冷笑话大全 - 浅谈人生(三) —— 程序人生(上)

浅谈人生(三) —— 程序人生(上)

文/苏柏亚

前言

差不多一年前,就定下了这个题目,但一直没有动笔。一来有较多事情忙,二来文思堵塞,挤不出几个字,只好在日记里记记流水帐。最糟糕的是连书也不怎么看得进去,拿着张中行老先生的《作文杂谈》翻来翻去,希望能够找到 “ 重拾旧欢 ” 的感觉。很可惜,没有找到。但我决定不再拖下去了,马上动笔,开了头再说,希望写了几行后能够愉快地写下去。

正文

“程序人生”这个短语,往往出自狂热的计算机程序员之口,用来形容自己与计算机程序“双宿双栖”的人生状态。在计算机科学的范畴内,程序与软件不完全等价,但在此文中程序和软件完全等价。我曾在绌文《浅谈人生》中说过,两个生理正常的人,最大的差异往往不是身体,而是头脑。用计算机术语来比喻,硬件配置一样的计算机,装上不同的软件,会有不用的性能表现。人的五官、相貌、体形、身高、体重等等都是“硬件”,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人生有没有影响?肯定有,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一个人身上安装的“软件”,如修养、见识、气质、魄力、勇气等等,也就是“程序人生”里“程序”一词的内涵。先给“程序”下个定义,在此文中,“程序”与“软件”均泛指一个人脑海中的一切东西。

程序的内核是一个人的思想基础,是支撑一个人行为的根本,它包括很多方面,如世界观、家庭观、爱情观、婚姻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一个人的程序内核,由三个最主要的模块组成,并对两个哲学问题做出回答:第一、你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第二、你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

模块一、世界观

价值观是程序内核的第一个重要模块。每个人对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的看法,而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正确的。有人认为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有人认为这个世界是丑恶的。两种相互冲突的看法不可能全部正确,也就是说,如果两个人同时论述一样东西,假如他们的看法是冲突的,那么他们当中起码有一个人是错误的。当我们参加考试,往往会得到一个分数。无论题目是选择题,填空题还是论述题,老师都会根据我们的答案给我们一个分数。当两个人的得分不一样,证明得高分的考生比得低分的考生在被考的问题上理解得深刻些。当然前提是老师是该方面造诣极深的专家而且有极崇高的职业操守,不会偏袒任何一个考生,只会客观地根据答案的质量打分。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是一道论述题,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天马行空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谁的答案更好一点?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我们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时,我们说的都是自己“眼中的世界”。可“真实的世界”只有一个,我们都生活在其中,而我们“眼中的世界”可能与其完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如果那样的情况发生了,谁对谁错?当一个人面带笑容地热烈赞美这个世界的美好时,他(她)对了吗?当一个人怀着满腔怒火激烈地诅咒这个世界的黑暗时,他(她)错了吗?如果一个人唾弃爱情,一口咬定爱情是镜中花水中月,他(她)对了吗?如果一个人把爱情当作自己的信仰,绝对不接受“爱情不存在”这个判断,他(她)错了吗?假如一个人告诉你“友谊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他(她)对了吗?假如一个人把“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作为真理刻在心底,他(她)错了吗?假若一个人热烈地拥护婚姻,认为婚姻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他(她)对了吗?假若一个人从小到大一直诋毁婚姻,取笑婚姻制度是个天大的笑话,他(她)错了吗?……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无穷无尽,而每个人都可以对其进行回答,但是从没有人为我们的回答打个分。如果上帝帮帮我们多好,既然上帝什么都知道,那么他肯定可以为我们的答案打个分。假如我们都对“爱情”发表一下看法,上帝给我们打分,我得 80 ,而你得 50 ,说明我对爱情的看法比你高明;假如我们都在上帝面前论述一下“什么是友谊”,上帝只给我 40 分,却给你 100 分,证明我对友谊的理解远不如你;假如……是的,如果真有上帝,而且我们有幸能够和上帝进行交流的话,我们的生活就远没有那么多的困惑与烦恼。因为上帝可以担当一个老师的角色,教我们很多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指出我们在某方面的缺陷,让我们逐渐走向幸福,远离痛苦。很可惜到现在我还没有发现上帝,事实上我根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无论如何,希望上帝告诉我们谁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更高明是不现实的,也就是说上帝不会告诉我们谁“眼中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之间的距离更小,我们只能接受“我们可以交答卷但不会得到一个分数”这个事实。但是,即使上帝不存在,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之间的距离是不一样的,就如大家做同一份考卷,哪怕没人批改,各人的答案质量是不一样的。最理想的情况是:两个世界完全重合,一个人“眼中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的影子;最糟糕的情况是:两个世界完全相反,一个人“眼中的世界”完全没有“真实的世界”的影子。第一种情况对一个人的人生是极佳的出发点,而第二种情况往往会让一个人的人生之路充满荆棘。戈泰尔有诗云: We read the world wrong and say that it deceives us. (我们错误地阅读了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请记住这句话,当一个人认为世界欺骗了自己,他(她)“眼中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往往都是没有交点的,因为他(她)错误地阅读了世界。

既然“眼中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可以没有交点,那么怎样才能使两个世界完全重合或者无限地接近呢?很简单,那就是戴上一副合适的眼镜。打个比方,所有人一出生都是“近视”的,看任何东西都是模糊一片,但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近视”的这个事实。随着年龄慢慢增大,对这个世界逐渐“了解”,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逐渐成型。有的人一直意识不到自己的视力缺陷,从出生来死去一直都没有看过真实的世界;但有的人无意中知道了自己是近视的并且有幸找到了度数合适的眼镜,终于看到了清晰无比的真实世界,于是才意识到“眼中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的差距,才发现自己一直对这个世界的理解都是错误的。发现自己的视力缺陷是第一步,寻找合适的眼镜是第二步。具体一点说,“发现自己的视力缺陷”对应一个人下决心发现“真实的世界”;而“寻找合适的眼镜”对应一个人克服种种困难,避开种种思维的误区,寻找世界真相的过程。这里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决心去做,第二个层次是如何去做。如果这两个层次不能和谐地统一,发现“真实的世界”只能是一个梦想。相对而言,“寻找合适的眼镜”比“发现自己的视力缺陷”更困难,因为一个人可以用一生来做这件事情,而收效甚微。而“发现自己的视力缺陷”只是一个瞬间的意识,虽然也可能包含着一个长期的过程。

以上谈了“眼中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以及他们之间的桥梁:度数合适的眼镜。一个人脑海中的世界观模块,对第一个问题――你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进行回答。至于第二个问题――你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主要由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两个模块来回答,两个模块分两部分分别探讨。

模块二、价值观

价值观是程序内核的第二个重要模块。价值观指一个人认为有价值,并对其极珍惜的东西,如友谊、爱情、亲情、家庭、事业、金钱、名誉、尊严、自由、生命、诚实、激情等等。如果一个人从不在乎任何东西,也就不会捍卫任何东西,可以这样说,该人的价值观还没有被建立起来。当一个人开始用心灵而不是肉眼去看这个世界,他(她)往往会看到越来越多别人所看不到的价值,从而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还没有建立起价值观的人不在我的讨论范围之内,以下讨论仅仅局限于已经建立起价值观的人。我想谈谈在价值观问题上人往往表现出来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仅仅建立了价值观,这是最低的一个层次。关于这点没什么好说的,一个人是否发现了这个世界吸引自己并让自己孜孜不倦地追求的东西是一种状态,是否被唤醒完全看个人的运气以及觉解,虽有外部因素,但主要靠自己的个人意识。第二个层次是对价值进行排序。一个人的价值系统是价值观的总和,而在每个价值系统内,并非所有价值的地位都相等,有的价值地位高一点,有的价值地位低一点。在一个人的价值系统内把价值按其地位由高到低进行排列,可以产生一个价值序列。换句话说,产生价值序列就是对价值进行排序。任何两个人的价值序列之间没有必然的相关性,既可能完全相同,也可能完全相反。如有的人的价值序列是生命、自由、尊严、亲情、事业、名誉、爱情……而另一个人的价值序列是爱情、亲情、家庭、自由、诚实、尊严……在一个人的价值系统内,并非所有的价值都能和睦地相处,因为价值冲突时常发生。顾名思义,价值冲突就是两种价值的冲突。例如“舍生取义”就是价值冲突的一个例子,当生存和正义发生冲突时,有人选择生存,有人选择正义。价值冲突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当一个人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又遇上了一个让其心动的第三者,家庭和激情构成了一对价值冲突;当一个人没有能力同时兼顾事业和爱情的时候,事业和爱情构成了一对价值冲突;假如一个人真心和男(女)友相爱,而双方的家庭坚决反对他们结合,并以与其断绝关系相要挟,亲情和爱情构成了一对价值冲突;假如一个人被别人侮辱了,事后对方承诺用金钱来补偿,条件是放弃对其追究责任,这个时候尊严和金钱又构成了一对价值冲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因为价值冲突无处不在。一个成熟的人面对价值冲突,其行为是可以预测的,依据就是其价值序列。这带出第三个层次:无条件服从价值序列。当一个人面对生存和正义的价值冲突,假如生存排在其价值序列的前面,舍弃正义;当一个人面对家庭和激情的价值冲突,而家庭排在其价值序列前面,舍弃激情;当一个人的事业和爱情构成冲突,如果爱情排在其价值序列的前面,舍弃事业;如果一个人的爱情和亲情发生冲突,而亲情排在其价值序列的最前方,舍弃爱情;如果一个人面对金钱和尊严的价值冲突,而金钱比尊严在其价值序列中排得更前,舍弃尊严。

模块三、人生观

人生观是程序内核的第三个重要模块。前面曾提到过,我们都是参加没有阅卷老师的考试的考生,而且我们回答的问题都是描述性问题,而不是规范性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答案并不是简单的一句“是”或“否”,“正确”或“错误”,“对”或“不对”等等,而是对人生问题的具体陈述。要描述“人生”,首先要对“人生”有看法。

在《浅谈人生》中,我曾说过人生是一场包括很多科目的考试,每个人在离开世界的时候会得到一张成绩单。除此以外,人生还是什么呢?人生是一段旅程,你是司机,不是乘客。你可以选择自己的目的地和路线,你可以决定什么时候加速,什么时候减速,你甚至可以把车停下,欣赏一下路边的风景。如果你只是一个乘客,你只能看看窗外的风景,而连选择看什么风景的权利都没有;你只能在到站的时候下车,而不能选择路线,也无法预测到达的时间,甚至有时候你连自己要去哪里都不知道,糊里糊涂坐在一辆车上面,被司机催促下车的时候看着一个陌生的“目的地”一脸茫然。人生是一场电影,你是导演,不是观众。你可以决定采用哪一个剧本,也可以选择演绎这场戏的演员,你可以和每个演员交流以及互动,让这场戏按照你挑选的剧本发展下去,你对一切了然于胸。如果你当自己是观众,你只能坐在大屏幕前,看着一个个人物出现与消失,带着紧张的心情欣赏着一个个你无法预测的情节,让自己的情绪随着剧情波动,时喜时悲,在散场之后,被一股无法言说的情绪久久笼罩着,仿佛刚做完一个虚无飘渺的梦。人生是一盘棋,棋手有高手与低手之分。高手下棋,永远着眼于布局,充分发挥每一个棋子的最大作用,无论形势如何恶劣,怀着永不放弃的精神用心走好每一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因为高手深知“胜负往往在一念之间”,因为高手时刻铭记“一子走错,全盘皆输”。而低手下棋呢?既没有整体的意识,也不知道局势的发展如何,吃了一个子就沾沾自喜,丢了一个子就扼腕叹息,永远看不到每步棋之间的联系,心血来潮时就进攻一下这里,突然又无缘无故放弃,盯着前方,忘了后方,看到形势不妙就马上开始想下一盘棋了,也不会明白战役与战争的区别。如果一个人下棋总是输,最蠢就是一口咬定自己倒霉或者时运不佳,聪明的人会坦然接受自己技不如人的事实,从现在开始踏踏实实地学习如何下棋。

一个人对人生的看法重要吗?太重要了 ! 一个人的行为总是和思想相关的,哪怕未必每个人都意识到这一点。一个人对人生的看法,无形中决定着自己的行为。就以下棋为例子吧,一个人把人生这盘棋看成是象棋或围棋问题不大,但如果将其看作飞行棋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玩飞行棋,无所谓高手与菜鸟,玩 100 局,大家的胜负差不多;但玩象棋和围棋,完全是实力的体现,玩 100 局,高手起码赢 99 局。如果一个人认为人生是一盘象棋或者围棋,他(她)会向高手学习,让自己的棋艺变得更高超,因为他(她)知道自己的棋艺决定着结果;但如果一个人认为人生只是一盘飞行棋,那么他(她)肯定不会同意有所谓高手和低手之分,更加不会认为自己有任何可以改进的地方,就玩呗。其实那是很正常的,因为如果一个游戏的结局是由骰子决定的,人完全没有主观能动性,难道你会去研究骰子?所以觉得人生是一盘飞行棋的人只会带着游戏的心态去玩,而决不会有认真两个字。哪怕两个人同样把人生看作是棋,但只要将其看作不同的棋,玩的态度和心态可能大不一样。

以上对人生的几个比喻(考试、旅程、电影、下棋)并不是百分百贴切的,还是用下棋作为例子吧。有的人一辈子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只能呆在一个偏僻的山沟里度过自己的人生;有的人生在纨绔世家,一辈子不用干也衣食无忧;有的人靠着家族的人脉,在社会上左右逢源,仕途一帆风顺;有的人因为父辈的错误,一辈子受到排斥与不公平的对待……那怎么会像下棋呢?下棋的双方都是平等的,你有多少个字,我也有多少个子,大家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很公平。所以也许说人生像玩扑克更贴切一点。有人拿到一手好牌,有人却拿到一手臭牌,无论拿到臭牌的人牌艺多么高超,也只能哀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了。但有一样东西是肯定的,那就是无论一个人拿到一手怎样的牌,都可以尽力去玩,都可以尽量将臭牌变成好牌,都可以处处体现出认真二字。虽拿着一手臭牌,却凭借自己的实力扭转不利的局面甚至赢得最后的胜利,那是才是漂漂亮亮、酣畅淋漓的胜利。也许用打牌来比喻人生依然是不贴切的,试想一个人手上的牌实在太漂亮,而另一个人手上的牌实在太烂,除非第一个人是白痴,不然任何人来玩都不可能输,那又谈何个人努力呢?有的人就咬住这点不放,总告诉自己“有的事情无论你怎样努力都是无法改变结果的”,于是心安理得地玩骰子。对于那种人,最多也就是赚点小钱,养养家,其它东西就不要想了。这个世界上总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决定的,但是我们可以把自己能够决定的那部分做到最好,只要那样,结果出来后,我们才能真正心安理得。以上这些东西都属于一个人的人生观范畴,如果一个人对人生完全没有自己的看法,那么该人的人生观也没有被建立起来。

两个问题的关系

“你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以及“你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这两个问题是相互影响的。一个人眼中的世界影响自己的生存态度,一个人的生存的态度同时又不断改变着自己眼中的世界。如何处理这两个问题的关系呢?这两个问题的关系,在本质上是鸡和蛋的关系。鸡是蛋的基础,蛋是鸡的基础,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基础呢?我建议,对于一般人,凡是涉及到鸡和蛋的问题都不要想太多。与其在这个问题上兜兜转转,不如选定一个出发点。最佳的出发点是什么?生存的态度!无论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你都可以决定自己生存的态度,不受你对世界的负面看法的影响。用积极、自信、乐观、上进的态度去生存,不要怀疑你的做法,坚持一段时间,你眼中的世界肯定会被改变。一旦一个人眼中的世界被改变了,他(她)所持的生存态度已经对人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已经开始得到世界的肯定,从此会进入良性循环――喜欢上这个世界,从而积极地去生活,从而发现更多这个世界的价值,从而更喜欢这个世界。也许有人会质疑我:如果我根本就不喜欢这个世界,我怎么可能积极地生活呢?难道我的态度不会受到这个世界的影响吗?什么东西能够支持我坚持下去呢?我不希望听到这些问题,因为一旦一个人问这样的问题,证明他(她)还是走不出“鸡和蛋”的怪圈。第二个建议,对于一般人,该问问题的时候就要问,不该问的时候就不要问。你脚下面是什么?地球。地球下面是什么?太空。太空下面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一直问下去,除非你的任务是研究整个宇宙,不然的话,请不要那样做。不知道地球下面有什么并不妨碍你在地球上面建房子,以地球为起点,就可以开始建房子了。同理,“生存的态度”是地球,以其作为基础,就可以开始激动人心的建造人生大厦之旅了。以上我给出的建议都有个前提――“对于一般人”――原因在于很多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探讨的,更不要说解决了。爱因斯坦说过,“我们面对的重大问题无法在我们制造出这些问题的思考层次上解决”。一般人不应该研究的那些问题,其实是应该被研究的,只不过一旦开始研究那些问题,就要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层次,甚至用另一种语言。太深的东西,我就不多说了,反正记住“生存的态度”是出发点就可以了。

我们还可以从计算机的角度看看这两个问题的关系。有个计算机术语叫做“死锁”,被用来形容一种僵持的状态。例如 A 需要 B 手上的资源,但 B 不释放; B 也需要 A 手上的资源,但 A 也不释放,大家就那样僵持着。 A 和 B 同时想,一旦我获得我需要的资源,我就释放自己手上的资源,结果大家都在等待对方释放,造成大家都不能获得所需的资源。计算机有时候会进入这种状态,而这种状态是需要避免的。解决死锁问题的其中一种方法非常简单,那就是完全不管别人怎样做,自己踏出第一步,首先释放自己手中的资源。别人获得了需要的资源,马上就会释放你所需要的资源,那样大家都得到了自己所需的资源,从而成功地解决了死锁问题。在“生存态度”和“对世界的看法”这个问题上,人也往往会进入“死锁”状态。有的人想:如果我对世界的看法改变了,我就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有的人想:如果我的人生态度发生了改变,我就改变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那就是死锁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很简单,从改变自己的态度开始,把“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扔到一边去,马上开始积极、乐观、热情地生活。“死锁”对人生的很多问题都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只是一般人都看不到而已。例如人际关系。 A 和 B 都同时想:“如果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结果大家同时进入死锁状态。如果 A 和 B 的任何一个人踏出第一步:不管你对我好不好,我就是对你好,死锁状态马上被打破,从此双方关系进入良性循环。一个对生活理解深刻的人,往往从小事得到大启示,做的事情也往往与众不同,这就是在各方面都胜人一筹的原因。两个问题的关系就谈到这里。

(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