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人爱吃辣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桂林北面的几个县,大约是受了湖南人的影响,对于辣椒,有特殊的嗜好。以兴安、全州、灌阳为代表。有这样的说法,兴全灌,没有辣椒不吃饭。这里面又有些微妙区别,兴安人不怕辣,全州人辣不怕,灌阳人怕不辣。全州人吃的那种指天椒,估计是从湖南照搬过来的;而在兴安,主要是一种弯弯的牛角青椒,香辣适度,真是个好东西。
也怪,辣椒离了兴全灌,沿漓江南下,到了灵川,辣味就大打折扣。到了桂林市区及南面的几个县,辣味就变得很有些温柔有致了。首先桂林人的舌头不能承受北面那种吃辣的烈度,理念上也不接受“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的说法。桂林人对于辣味的承受程度,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太辣他不接受,微辣他又嫌不过瘾。总而言之,吃就是了。孔夫子强调“过犹不及”,桂林人是很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住那个度的。故而桂林的家常菜,大部分都能辣到你大喊舒服。辣味适度,至少它能够使你的舌头充满活力,从而品出那菜肴中的鲜味、甜味,还有一些无法言说的好滋味。若辣过了头,就如同放多了盐,多少味就只剩下一种味。
辣椒这个东西,品种很多。比方讲天等的那种淡绿色米辣椒,桂林人一般不太乐意受用。辣过了头是一回事,关键是辣味不醇厚。桂林人也吃那种不辣的灯笼椒,多半放入肉料,做成辣椒酿,那又是餐桌上的一绝。这灯笼椒,顾名思义,以它形状来取名。而倘若以为凡是灯笼状的辣椒都不辣,那就大错。有一年我在海南岛就上过一回当,岛上盛产一种灯笼椒,而且颜色嫩黄,看上去温柔得很,一嚼,瞠目结舌,眼泪直流。这时,朋友一番话更把我吓得不敢出声。他说云南德宏有一种象鼻椒你没吃过吧,外表更加柔和,可是你很难用语言来说清楚它辣的程度。当地少数民族吃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米辣椒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象鼻椒,只敢切碎用纱布包了,放进汤锅里去涮一涮。一包象鼻椒,从村头涮到村尾,下回还可以用。这种象鼻椒还另外有个名字,叫做“涮涮椒”。假如直接放进嘴里,两腭肯定会起泡。这怕应是辣椒之最了。
一个地方的口味形成,原因很多。历史、地理、气候、物产,都可以追溯一番。若要说到历史,则主要是看这个地方人口的构成和来历。远的不好说,清代以来,以漓江、西江为纽带,形成一个经商的热潮。随着外省商贾的到来,桂林市包括沿江各县,很快变成了五方杂居之地。当时桂林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四个地方,湖南、江西、广东、福建。这四个省份来的人,都带来了他们原来的饮食习惯。粤菜闽菜,都成了一点气候。而从人口的比例和势力而言,湖南人无疑占了半壁江山。再加上江西人也吃辣,于是乎餐桌上辣味就形成了压倒式的浩大声势。
第二南方人吃辣是为了祛湿气,因为南方湿润,身体容易受湿气侵病。所以要吃辣,现在就成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