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8月份,大棚蔬菜逐渐退市了,但在南皮县大浪淀乡大棚蔬菜基地之一的叶三拨村,记者看到,塑料大棚内一米多高的粗藤上挂满了红红绿绿的西红柿,身着碧绿外衣的大棚黄瓜长势喜人。
近年来,大浪淀乡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全乡已发展蔬菜1.4万亩,其中棚室菜8000亩,形成了一个环绕大浪淀水库的绿色屏风。目前,全乡年可供商品蔬菜10.5万吨,产值达7000万元,菜农年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大浪淀是个传统的农业乡镇,由于缺乏优势产业的支持,农民增收成为一大难题。“那时已经可以听到‘发展大棚蔬菜’的声音,但资金又成了无法克服的瓶颈。”大浪淀乡党委书记滕国强告诉记者。
1996年,大浪淀水库的修建,让大浪淀乡有了实现“蔬菜产业发展”梦想的起步资金。乡里为发展蔬菜的菜农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富裕村对种棚户采取定额补贴的办法一亩地给1000至2000元的补贴;差村对种棚户采取免收3至5年土地承包费的办法,甚至有的村菜农只要种棚长期不收承包费;乡里对新建棚室的农民,每个大棚补助300元。
棚建好了,乡里又从山东寿光、河北青县和县农业局请来了技术专家,长住在村里,从建棚到种植全程指导。
叶三拨村党支部书记叶丙军介绍,
村里第一茬蔬菜上市后,效益不错,一茬下来,一个占地1亩的标准棚净赚了7000多元。当年,叶三拨就发展种植户100来户。那几年,连在外打工的人也回来种菜了,木工、瓦工都转行了,村里也成了蔬菜种植基地,全村近一半人都种上了大棚蔬菜。
全乡的大棚蔬菜产业也逐渐成形,已占到大浪淀乡农业收入三分之一,成为部分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蔬菜产业容易受到气候、市场的影响,风险性很大,因此,政府的政策扶持必不可少。”滕国强告诉记者。1998年至2003年间,蔬菜价格不断下滑,大浪淀的大棚蔬菜大量上市没有销路,当年成熟的黄瓜,靠乡政府机关干部出钱购买,才避免了灭顶之灾。
“那时候,乡干部全部成了‘菜贩子’,从老百姓手里5毛钱一斤买黄瓜,再3毛钱一斤往外卖。”滕国强给记者讲述着令人伤心的“笑话”。
为了提升竞争力,大浪淀乡开始在蔬菜无公害上做文章,建起了集试验、示范、推广于一体的高效农业科普示范园,高薪聘请专家驻乡技术指导,制定严格的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提升蔬菜质量。同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大浪淀”牌商标,成为“河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并被认定为第六、七届中国(廊坊)农产品及优种交易会名优农产品。
目前,全乡拥有8000多亩蔬菜大棚和日光温室,种植区域达16个行政村,“大浪淀”蔬菜和北京四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签订了场地挂钩协议,取得了进京通行证。
大浪淀的蔬菜出了名,销售渠道有了新的变化。“以前都是自己送到市场去卖,对于我们妇女也是个难题。现在菜商都跑上了门,在大棚里直接交易,我们都不用出棚了。”叶三拨村民叶祖云笑着对记者说。
到了蔬菜成熟期,每到早上和傍晚,在大浪淀乡的蔬菜大棚外都会停满了大大小小上门“求”菜的农用运输车。这些运输车把大浪淀蔬菜运往附近城乡百姓的餐桌。“大浪淀的菜就是好卖,就拿这黄瓜来说,一斤就能比平常的多卖1毛钱。这一批是我前几个月就预定好的。”一位泊头的菜商告诉记者。
多年来,全乡靠种植大棚蔬菜,让群众走上了发展绿色农业的致富之路。“种大棚都盖上了新瓦房,生活明显富裕了。今年赶上‘家电下乡’,这些大棚户又开始置办空调、冰箱了。”白塔寺村党支部书记杨学生说。
如今的大浪淀乡围绕大浪淀水库形成“千亩成方、万亩连片”的种植格局。并把销售网点辐射到京、津、鲁、辽等地,初步形成国内市场拉动本地市场、本地市场牵手千家万户的销售格局。大浪淀乡又计划把蔬菜产业作为优质资源对外开展招商引资,依托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资金、技术发展本地蔬菜精深加工业。“目前,我们已与净菜加工企业达成共识,计划上马净菜深加工、鲜储项目。”滕国强告诉记者。 (郭 彬 刘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