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死、加班猝死、网贷、裸贷、研究生自杀……
各种消息层出不穷。
为什么会如此?
为什么人的生命会如此脆弱?为什么要为一份工作付出自己的生命?为什么为一些无谓的炫耀性消费赔上自己的尊严?
……
有人说攀比,有人说贪婪,有人说蠢,有人说欲望。
实际上,没有一个说到本质上。攀比、贪婪、蠢、欲望是人类普遍的弱点,亘古以来便是如此,为何在现在愈演愈烈?
因为从未有一个社会,像当今的商业社会那样,引诱并放大人性的弱点;也从未有一个社会,像当代商业社会,为我们挖了2个巨大无朋的坑,让我们跳:
第一个坑是励志
之前的励志喜欢从低到高——一个人很穷,起点很低,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奋斗,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典型案例有《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各种逆袭、穷小子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许是这种励志看多了,读者审美疲劳了,于是开始从高到低——各种描写富二代各种人脉、眼界、资源、金钱都优于我们,然后比我们还努力还拼命!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的焦虑呈指数级增长,自己与富二代差了10倍不说,自己的子女要比富三代差100倍!身为父母的你还敢不努力吗!
第二个坑是消费
“会花钱的女人才有前途”“不花钱,你会越来越穷”“别做这样的穷人””年轻的女孩子不要吃这种苦”……
相辅相成。
用励志激励人拼命工作,拼命付出,拼命往上爬,有了消费能力;而消费能力的增长,又进一步励志。
人便陷入高付出——高收入——高消费——需要高收入——必须高付出的怪圈,甚至是恶性循环。
当你想停下来的时候,已经停不下来了。因为整个社会大环境已经形成,你和身边的人已经习惯如此,犹如一个巨大的雾霾,把你裹挟其中。此时,人已然成为安徒生童话中穿着红舞鞋的小姑娘,大象身上的骑象人,失却控制,一路往前,狂奔不止。
此时想刹车都不可能,唯一的结局就是失控。
那么,商业社会为我们打造的坑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仔细分析,它的逻辑链是这样的:
1励志,也就是一个人努力,必然带来成功(高收入)。
2高收入自然可以享受高消费。
2属于个人选择范畴,我们只说1。1是绝对错误的。
努力和成功没有关系。
是的,鸡汤文、公号、励志书会给你举出各种各样的例子,证明努力一定会成功。
对主人公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天生资质、兴趣优势丝毫不提,只单纯强调努力,把起点到终点简化为一条直线,只需沿着努力这条路走下去便万事大吉。
幼稚至极。
《刻意练习》对“一万小时定律”明确规定了适用范畴:
也就是说,只有在数学、芭蕾、象棋、小提琴、钢琴,这样的领域努力,并且付出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才能收获成功。
这种局限性指的是:在适用领域内,目标正确、方向正确、与个人实际情况相符(主要指天资兴趣)。坚持足够的时间。才能取得成功。
这5个因素缺一不可。
因素1:目标正确
所谓目标正确,指的是你定的目标必须和实际能力相符。如果两者差异太大,必然无法保证成功。
之前王健林说的“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先赚1个亿”被传成段子。
1个亿,于他而言是小目标,于我们常人而言,可能一辈子都赚不到这些钱。
如果你把自己的目标定为1个亿,那99%会失败。如果你定的是先赚1万,那成功的概率自然比较大。
我们小时候父母经常会问,长大想做什么呀?
很多孩子会说:做美国总统。
如果你的目标如此,那么你永远无法成功——因为你是中国公民。
因素2:方向正确
这个更好理解。
拿结婚举例子。
为物色合适的异性,有的人通过亲戚朋友领导等熟人介绍相亲,觅得良人,步入婚姻;有的人参加各种同城爬山、读书活动、讲座学习班,认为相同的爱好成为灵魂伴侣的可能比较大。而有的人跑夜店找高富帅,相信灰姑娘穿上水晶鞋在舞会上迟早遇到王子;有的人微信搜附近的人,相信偶然的缘分。
如果拿白头到老作为成功标尺,哪些成功率更高,不言而喻。
更残忍的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努力,越勤奋,离成功越远,甚至比不上站在原地。而青春是一件多么奢侈的礼物,意味着无数的机会和可能性。许多女人在红颜逝去后感慨:实在不行,就找了老实人嫁了。
可此时,老实人未必搭理频繁出入夜店的扒蹄QUEEN。
因素3:天资兴趣
这个更好理解。王永庆之女王雪红,先是考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音乐系。后来发现自己缺乏天分。自己绞尽脑汁、昼夜不寐也想不出节奏和旋律,而自己的同学玩着闹着就能谱出一首首好听的曲子。
这种对比令她震撼、挫败。
然后转入经济系。后来创办HTC。
成甲,主业是做景区设计咨询,2009年创办了北京京都风景生态旅游规划设计院(我毕业时还投过简历)。但他真正出名,却是在他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以后——他喜欢通过聊天、演讲、沙龙分享的方式,激发别人的潜能。这种行为让他感觉自己特别有价值。
发现这一点后,他的人生便开挂了。在得到开课、出书、在清华MBA、第九学院、多角度沙龙、中国惠普、埃森哲、中国人寿集团等机构团队进行演讲,做关于个人时间管理、知识管理方面的课程和分享。
他在《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中说:
《缝纫机乐队》里,有句台词与之类似:
说实话,我也是。
我学了7年景观设计,无比痛苦。
每次老师布置一个大作业,我都煎熬地像得了一场大病。我觉得如果做下去,迟早会英年早逝。
终于在毕业后转行了。
然后在30岁后,总算发现自己的擅长点和兴趣是文字,无论中文还是外文。与之对应,我最薄弱的环节,恰恰是图形上——空间想象能力、尺度感。在发现这一点后,我便开始写写写。它带给我莫大的快乐。
因此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曾反复提过一个观点:如果你不努力,很可能此事并非真爱,请继续努力寻找,而非努力逼迫自己。
因素4:坚持
知乎名言: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这又是一句大坑。
如果你的道路、方向、与自身关联是错误的,你越努力,沉没成本越高。
一个人的生命和时间极为有限。执着于错误的目标,只会用尽毕生,成为不合适行业的普通人。如果把这个时间精力放在正确的地方,早已成为行业翘楚。
更重要的是,从事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情,你会自信、积极、放松、有掌控感,你的人生会多出很多快乐,寿命也会延长。
巴菲特说:我是个格外幸运的人。要是我早出生几千年,我一定会成为某种动物的午餐。
朱元璋刚愎自用,多疑残忍,为给朱标扫清道路,肆意展开大规模屠杀。
刘伯温只好于被贬后书写绝世奏折给后世之君,不再与朱元璋多说一句话,最终于贫困孤寂中死去。
可怜一代旷世奇才,智慧与诸葛齐名,结局如此悲惨!如果有幸生于仁君之世,命运一定大为不同。
演艺圈里,拼命的人不少,但境遇如天壤之别。合观众眼缘的,随便演一部剧便火了。不合眼缘的,再怎么砸钱捧都红不了。
虎年小虎队重现于春晚,无数人唏嘘:苏有朋做演员如日中天。转导演后电影也上映,口碑不错;吴奇隆一波三折,奇迹般地重新红起来;而陈志朋若干年来一直不温不火。
他不是没有努力过,从唱歌、演戏、舞林大会、综艺节目,他反复努力,拼命翻身,却似乎中了命运的诅咒,始终难火。
有人揣测,此次春晚是陈志朋最佳翻身机会,很可惜,他依然没有火。
找谁说理去?
因此,努力与成功之间没有关系。自己努力了,就要求成功,这是对努力的绑架,是不对的。
1享受过程
更看重过程,而非只看结果。从过程中获得乐趣。
我刚开始写东西时,大V告诉我: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奖赏。
我刚开始不明白。
后来发现写字时,我会进入心流状态。这种状态非常有趣,时间似乎静止了,天地之间只剩下我一个人。像是一次酣睡,坐过山车,看一场精彩电影,吃刚刚打捞上来的三文鱼,非常享受。写完后非常有成就感。如果能出现一个金句,我会高兴半天。
2目标定的小一点
上有个小姑娘叫安安,很喜欢写字,文字宁静畅晓,读起来极为舒服。粉丝极多。
2017年7月,她在上说:我找到工作了耶!工资1万!安安今年才毕业呢!
是啊,写字N年,换来月薪1万,这是一个合理的结果。
而很多人刚刚写了1年,就想通过文字变现,这是不太现实的。除非天资极强,或者运气极佳,正好赶在风口。
目标定的过大,要么是不了解自己,要么是不了解这个行业。
慢一点,反而会比较快。
3多一点淡然
一位大V曾在上课时说:不要只想着变现,把自身品牌做好,金钱随之而来。哪有什么文字变现,无非是影响力变现。
进入几个写字群以后,发现一些人积极努力地增粉,往各个群大量发自己的公号,请大家关注。这本无可厚非。
不过几个月过去,文笔、思路、想法没什么长进。文字间充满急功近利的色彩,读来觉得胸口堵得慌。这种情绪我能感受到,其他读者也能感受到。
因为真正的爆文必定有闪光点,持续的爆文建立在一个人深刻的洞察力、思考力、表达力的基础上,想通过运营,把一篇文章做到10万+,不可能。
4全身心投入
幼时读曾国藩的书: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觉得太缺乏目标导向,后来才明白原来是自己没读懂他的真实含义。
当你全心全意投入某件事,不是说明你更加努力。而是说明它与你的兴趣资质非常契合,说明你能够全身心沉浸于此,获得莫大的乐趣。此时的坚持已经不能成为坚持,而是享受。当你能够全身心享受自己天天做的事,成功的可能性会非常大。
即便你一辈子无法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你每天都做了自己喜欢的事,你每天都在享受这件事,你专注、愉快、喜悦、每日精进,有收获,这难道不是最幸福的人生吗?
——不要忘记,我们活着的终极目标是幸福,而非成功啊!
而一个幸福的人生,本身便是最大的成功。
你可能还想看:
为什么富二代比普通人更努力?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99%的人只知道努力,却不知比努力更重要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