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笑话段子 - 城投笑话

城投笑话

苏克萨哈:苏克萨哈,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父苏纳,叶赫贝勒金台什同族。太祖初创业,来归,命尚主为额驸,授牛录额真。累进梅勒额真。天聪初,从太宗征锦州,贝勒莽古尔泰帅偏师卫塔山饷道,苏纳屯塔山西,明兵来攻,击破之。三年,与固山额真武纳格击察哈尔,入境,降其民二千户。闻降者将为变,尽歼其男子,俘妇女八千馀,上责其妄杀。蒙古人有自察哈尔逃入明边者,命苏纳以百人逐之,所俘获相当。累进三等甲喇章京。坐隐匿丁壮,削职。寻授正白旗蒙古固山额真。崇德初,从伐明,攻雕鹗、长安诸堡及昌平诸城,五十六战皆捷。又攻破容城。及出边,后队溃,坐罚锾。又从伐朝鲜,击破朝鲜军,俘其将。以朝鲜王出谒时乱班释甲,又自他道还,坐罚锾。寻以谳狱有所徇,坐罢,仍专管牛录事。顺治五年,卒。

吕文焕:

樊城失陷以后,襄阳形势更加危急。吕文焕多次派人到南宋朝廷告急,但终无援兵。 襄阳城中军民拆屋作柴烧,陷入既无力固守,又没有援兵的绝境。咸淳九年(1273年) 二月,阿里海牙由樊城攻打襄阳,炮轰襄阳城楼,城中军民人心动摇,将领纷纷出城投 降。元军在攻城的同时,又对吕文焕劝降,吕文焕感到孤立无援,遂举城投降元朝,襄 樊战役宣告结束。

刘备:当人们说吕布是三姓家奴的时候,常常把刘备给忘了。刘备起先跟着刘焉,再追随公孙瓒,陶谦给了他一些军队他就投了陶谦,没多久陶谦不明不白死了,两个儿子也死于非命。刘备在徐州混不多久地盘让吕布夺去,他就厚着脸皮在托庇在吕布门下,但吕布终究不信任他,他就随曹操灭了吕布,可一到京城,他又企图对曹操下毒手,最后在徐州反曹,失败后投袁绍,看袁绍不行又投刘表,刘表死后,一个儿子投降了曹操,另一个儿子在刘备手里,年轻轻地据说酒色过度死了。周瑜打败曹仁得到荆州,刘备却厚着脸皮借了荆州一直不肯还,直到最后决裂。刘备最后一次背叛是老上司刘焉的儿子刘璋,《三国演义》里说他不肯夺同宗的地盘,那是胡说八道,他可热心着呢。

诸葛亮: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排挤原来益州的大臣李严等人,执掌大权,还用老子教训儿子的口气对刘禅说话,开一堆名单要刘禅信任,还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意思是全得听他诸葛亮的。可惜诸葛亮死得早,他死的时候儿子也还小,所以没来得及篡位,但是南诸葛,北司马,他们的招数是相似的。

李世民:这个一代明君,有过屠城的记录,也有过杀害兄弟,劫持父亲,篡夺皇位的历史,而且把弟媳妇也收罗进宫来做自己的妃子,完全是个残忍、好杀、好色的家伙,不过唐太宗很会做秀,他杀死兄弟后见高祖,吮着高祖的乳头大哭那一段实在有点恶心人。他不仅改写了历史,还故意在史书里留一段故事,表示他自己是无权过问史书记录的。唐太宗曾嘲笑秦皇汉武迷信不老金丹,最后自己因为吃了金丹中毒而死。

朱熹: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在道德上要求非常苛刻,他还用程伊川“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论劝友人的妹妹守节,但他自己却有过逼嫁守寡的弟媳妇以侵夺亡弟产业的隐事。另外,朱熹为了打击报复不赞成自己观点的唐仲友,将一名叫严蕊的妓女严刑拷打,企图逼她承认与唐有男女关系,结果被严蕊拒绝,从这件事看,这个道德家的思想境界不如一个妓女。

海瑞:海瑞有个女儿,才七岁,因为偷吃了别人一个饼,海瑞逼她活活饿死,其实这么小的孩子还不可能自杀,实在是被饿死的。管仲说:易牙为了讨齐恒公的欢心,把自己儿子煮了给他吃,这种人残忍到极点,为了荣华富贵什么事也做得出来,千万不能信任。相比之下,海瑞为了维护自己清官的声誉,能把自己七岁的女儿饿死,其实他的本质和易牙是一丘之貉。

洪秀全:一个落第书生,摇身一变成了邪教总头目,还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把基督教的教义改得滑稽可笑的闹剧。本来他身死国灭,已经证明了他人间天堂神话的破产,但后来又被不同的人所利用,把他打扮成农民的代言人,民族英雄,所以这个人还是要拎出来揭露一下。

康梁变法勾结日本人,把维新变成了政变.康梁有损中国国家利益,让光绪丢了皇位,让谭嗣同等被杀. 康梁实质是国贼和汉奸. 当然,你可以说清朝是少数民族执政 .但是,后来袁大头上台,康梁为什么还继续勾结日本人反对和破坏?

梁启超一生两次逃难都得到了日本人的大力协助。

1898年9月21日凌晨,梁启超和谭嗣同忽闻清兵查抄南海会馆和康广仁已经被捕,火车停开,城里侦探密布的消息,知道大势不好,梁启超在力劝谭嗣同一起逃走不成后,只身逃入日本使馆。接下来的几天更为惊险。北京街头一片混 乱,捕人的叫喊声令人毛骨悚然。梁启超心惊肉跳,不知何时才能逃出虎口。9月22日晚,梁启超剪掉辫子,换上西服,在日本驻华代理公使林权助的帮助下,逃到了日本驻天津领事馆隐藏起来。 一连几天,领事馆门外都有暗探监视,梁无法脱身。9月25日晚,梁启超等四人乘着夜暗,偷偷潜出领事馆上了海河上的一条日本船。不料却被清廷巡警赶上,不让该船行进。船上的日本人强行开航,26日早晨抵达塘沽,梁一行人上了一艘日本军舰。沿着河岸骑马追击的巡警因为不敢和日本军舰发生冲突,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梁逃之夭夭。下午军舰驶返日本,梁启超才算放下心来。

梁启超的第二次逃难已经是18年后的1916年的早春时节了。当时他的学生蔡锷已经率护国军出师讨袁,战斗在四川呈胶着状态。坐镇上海的梁启超焦灼万分。他决定前往广西策动广西将军陆荣廷响应云南,宣布起义。日本人的耳报神真快。3月1日,日本驻沪武官青木中将就去拜访梁启超。在他的安排下,3月4日,梁启超等一行七人,乘日本邮船会社的横滨丸邮船离沪南下。3月7日,船到香港。港英当局受袁政府的委托,立即派巡捕登船严加搜查,梁启超在船底侥幸躲过。此后两天,日本驻粤武官、驻港领事、邮船会社和三井洋行的负责人都跑到舱下探望梁,态度亲切。3月12日,化装成日本人的梁启超通过一条小火轮偷渡到妙义山丸上。在这条破旧肮脏的运煤船上,日本人早已为梁布置了一间干净舒适的精室,饮食供应特别丰美。3月15日,船抵达越南海防附近的产煤地洪崖,为了躲避法国殖民当局的搜捕,早有一位日本商人携带两名日本妇女在此等候,乘着天黑夜雨的机会,掩护梁启超偷偷上了他的游艇。然后他们装作游览的样子,在海上迂回曲折地漂泊了一天一夜,终于在16日夜间到达海防。横山把梁启超隐藏在自己的牧场里。在这里,梁启超又患上了一种极危险的热病,如果不是横山及时用草药救治,梁启超可能就要客死异乡了。十天之后,梁启超通过镇南关进入广西。

从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一贯政策来看,就不难理解日本人的行为了。日本一直把侵略中国作为自己繁荣富强的不二法门,甚至梦想“迁都北京”。所以从日本的角度来看,无论何人、何事、何因,只要能使中国陷入分裂和混乱,它都愿意支持。从日本人两次帮助梁启超逃难的过程来看,日本人在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方面,确实作到了脚踏实地,不尚空谈,深谋远虑!

光绪皇帝号召天下官民踊跃上书言事,也不准各级官员阻挠上书。为此,在戊戌变法期间,官民上书达数千件。其中内容及作用我们稍后再说。在1898年9月11日(变法第93天),湖南举人曾廉的上书,却尤为引人注意。

曾廉的上书既不是谈如何改革,也不是自荐要当官,而是要弹劾人,弹劾康有为。弹劾康有为还不算狠,最要命的是,曾廉在上书中揭发康有为等在湖南办理时务学堂时,有反清言论,奏请光绪皇帝掉康有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去年(1897年),康有为等到处宣传变革,开办保国会、强学会等,其中,梁启超、谭嗣同等在湖南开办的时务学堂是其中的一个。梁启超是湖南时务学堂的总教习。他在批改学生们的作业时,有这样的五条批语。

一是评价《扬州十日记》的。(译文):屠城屠邑,都是独夫民贼的做法。你们读一下《扬州十日记》,那真是令人发齿。 二是评价清朝的赋税:凡是要百姓赋税的国家,只要它为百姓做事,人民即使多交一些也不会怨恨,这是今天西方的情景。如果赋税很轻,但不为百姓办事,人民也会怨恨。 还有三条是评价议会制度的:议院虽然创建于西方,其实,翻翻我们的古籍,随处可见创建民主议院的意思。可惜,我们的君主统治时间太长了,没人敢说建立民主制度啊!何谓君,何谓臣?就像开个铺子,君是铺子的总管,臣就是铺子的掌柜。都是为人民办事的人,有什么不可以推翻的呢?今天,我们要变法,一定要从天子降尊开始,不先把跪拜之礼废除,还保留这种虚礼,我们中国人一动,外国人就要笑话了。

如果我们不知道这是梁启超所述,还以为是洪秀全、孙中山等人的思想。这些东西,在当时看来,都是攻击朝廷攻击皇帝的大罪,罪不容诛。康有为等就不要想什么做官了,想想怎么保住小命吧。曾廉上书很长,有近八千字。它的附件,就是梁启超的批语。这应当是戊戌变法期间攻击康有为等最有力的上奏了。

梁起超呢?此人先是和康有为一起支持光绪的变法,哪个时候的变法措施太过急躁,注定要失败的,就算当时梁起超或者康有为是掌握全部大权的皇帝,哪个变法也必然失败,因为那次变法得罪了几乎整个上层官僚和知识分子,可以说,变法的失败,光绪有责任,但康梁也难辞其咎。后来,梁起超和康有为在国外一起支持清朝的君主立宪,一起反对革命党的破坏。但是,最后,梁起超却改变了立场,他曾经支持清朝的君主立宪,却和蔡锷一起反对袁世凯的君主立宪,为什么?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我找不出袁世凯的称帝或者君主立宪有什么不好,梁起超为什么如此善变?

陈师道:

陈师道16岁拜师曾巩,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朝廷以经义之学取士。也许认为文学含量太低,陈师道便退出了科举之路,而且义无反顾,一生不曾摇摆。没有文凭的陈师道求职之路当然就相当艰难了,老师曾巩想利用关系给他谋个公务员,组织程序上都通不过。虽然有高干听说了他的文名,打算破格举荐,却被他硬生生地拒绝了。

陈师道的硬气对于他的文学地位影响很大。他一生仰慕苏东坡,苏轼出任杭州太守,路过商丘,他专门去送行,结果以擅离职守罪被革去徐州教授的公职。后来复职调任颍州教授,正好苏东坡任颍州太守,有意收他为弟子,陈师道以“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即曾巩)”拒绝了。在后人看来这似乎是从一而终,很符合他名字中的“师道”二字,可是孔门的师道中并没有“守节”一说。陈师道不愿意拜师苏东坡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苏轼名气太大,有找大树乘凉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