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刘备三顾茅庐,用自己的诚意感动了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从而开始了逆袭之路,终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三国演义》中,用了差不多两个章节来描写这段历史,将刘备的求贤若渴展现的淋漓尽致。刘备并不认识卧龙先生,加上自己心急,在拜访贤才的途中,把许多人误认成了诸葛亮,读起来有些啼笑皆非。
1 崔州平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却跑出去玩耍了,至于去哪里玩、玩多久,这些就说不好了,相当的随性。在返程路上,刘备遇见了崔州平:
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玄德曰:“此必卧龙先生也!”呃……这刘备是怎么得出的判断呢?难道说,这个崔州平的扮相和刘备梦中的诸葛亮一模一样?
看来刘备也是一个看脸的人,所以后来庞统刚投奔过来时,刘备也没有重用。
一般认为,崔州平本名崔钧,从他和刘备的对话中来看,此人颇知天命,知晓兴衰规律,“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他认为刘备即使请出了诸葛亮,也是空劳心力,难以扭转乾坤。
2 石广元、孟公威石韬(石广元)、孟建(孟公威),刘备第二次拜访诸葛亮,时值隆冬,这两人在路边的酒店里喝酒避寒,一边喝酒,还一边高歌。
刘备是个音乐爱好者,当初徐庶就是一曲高歌,打动了刘备,成为了刘备的军师。刘备停马倾听:
“东海者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好家伙,这歌词磅礴大气,可不是一般的流量明星能唱出来的啊!这两人唱完以后,抚掌大笑,刘备马上表示:“卧龙肯定在里面!”
刘备这个判断还算靠点谱,能做出这种歌的人,就算不是卧龙,也一定是人才。不过这两人都是山野慵懒之徒,婉拒了刘备的邀请。
石广元、孟公威、崔州平,再加上刘备之前碰到的徐庶,至此,诸葛四友刘备算是都见过了,就剩下正主了。
3 诸葛均刘备第二次来到了卧龙岗,童子告诉刘备,先生就在堂上读书。
刘备大喜,进入草堂,这次见到的是一名少年,正在抱膝唱歌。刘备并没有因为对方年纪小感到疑惑,赶忙把早已准备好的好话一股脑说出来:
“备久慕先生,无缘拜会。昨因徐元直称荐,敬至仙庄,不遇空回。今特冒风雪而来。得瞻道貌,实为万幸!”诸葛均慌忙回礼,表示皇叔言重了,我只是个弟弟。
说实话,这次刘备闹乌龙,是童子的问题,是他没有把话说明白。
4 黄承彦刘备两次扑空,带着浓浓的不甘心,给诸葛亮留下了一封书信,聊表殷勤,然后准备打道回府。
刘备刚出门,童子叫了一声:“老先生来也!”
刘备闻言一激灵,抬头一看,这次来的是一个老头,边走边朗诵《梁父吟》,张果老的既视感:
玄德视之,见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刘备此时已经丧心病狂了,看谁都像诸葛亮,刘备喊道:“此真卧龙也!”
前面的都是假的,这个是真的!
诸葛均在后面告诉他:“这个也是假的!这是家兄的岳父黄承彦!差辈了!”
结语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到,反而是闹出了不少笑话,关张二人也表示不满。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备的执着和仁德,终于是感动了诸葛亮,三顾茅庐,请得卧龙出山,辅佐自己成就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