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宇文泰采用苏绰建议,制定关中本位政策,消除胡汉隔阂,并以均田制的名义控制农民。最后结合成“关陇集团”,当时的豪族亦大部份都加入这集团。隋炀帝开科举制,严重破坏了关中本位政策。唐太宗为了落实关中本位政策,将全国过半的兵力集中于关中一带,使中央实力大增。陈寅恪指出:“李唐承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全国重心在西北一隅。”武则天掌权以后,开始瓦解关陇集团,崇尚进士文词之科,使文武分家。到唐玄宗时关中本位政策破坏已尽,地方势力兴起,唐室也从此衰落。
南北朝时期为了选拔有用人才已萌生出“举明经”等科举制度,但是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仍然继续实施。隋朝时,587年隋文帝正式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科举制度初期设诸州岁贡,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与明经科的考试,606年隋炀帝增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当时以明经最为高级,进士试居次。当时选士制度只称为秀才科,与唐之科举仍有一段距离。秀才科可谓科举的开端,亦为不完善的考试制度,对实际取士作用不大,但已改变了门第垄断官职的局面。科举制度顺应了历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的要求,缓和了他们和朝廷的矛盾,使他们忠心拥戴中央,有利于选拔人才,增强政治效率,对中央集权的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
关陇集团最早源自宇文泰的八柱国,由北魏六镇武将、代北武川镇的鲜卑贵族和关陇地区豪族如京兆韦缜、河东柳泽、太原郭彦、武功苏椿、河内司马裔、敦煌令狐整等所组成。
杨坚本身便是关陇集团的一员。杨坚建国,关陇集团的支持功不可没。汉人如郑译、刘昉、高颎等名臣有助推动国策。至于唐朝,李唐自称出自陇西李氏,以西凉李皓的嫡裔自居,但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以及《李唐氏族推测》等三文,认为李唐冒称陇西,实为赵郡李氏破落户。
黄永年认为关陇集团只是存在于西魏、北周和隋朝初期,隋炀帝时已经逐渐衰落解体。关陇集团到唐初不复存在,唐高祖时期的功臣和宰相出身关陇的不及半数,并不能称之为一个集团。
高祖朝宰相十四人:李世民、裴寂、刘文静、萧瑀、窦威、窦抗、陈叔达、杨恭仁、封德彝、裴矩、高士廉、李元吉、宇文士及、房玄龄,除去2个皇子,出身关陇者仅裴寂、刘文静、窦威、窦抗、杨恭仁、宇文士及6人。
盛极一时的西魏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就是关陇贵族的典型代表。西魏八柱国家分别为:宇文泰(西魏实际掌权者;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父亲;李世民外曾祖父),元欣(西魏文帝元宝炬长子,后被废),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其中,宇文泰为西魏太师,虽说是柱国之首,但地位早已超然。元欣为西魏太子兼太傅,柱国实是挂名。实际上是为六柱国,李虎为西魏太尉,实际上是六大柱国之首。 六大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所以就有十二大将军了。由于实为六大柱国之首的太尉李虎早死,宇文泰开始逐步架空八柱国,军权下放至十二大将军。
西魏十二大将军分别为:元赞,元育,元廓,侯莫陈顺,宇文导,达奚武,李远,豆卢宁,宇文贵,贺兰祥,杨忠(杨坚之父),王雄。由于南北朝时北方尚武,贵族子弟交游皆以武艺相夸相敬,所以北朝士族与南朝士族又有些许不同,南朝士族基本上都是文官,北朝士族则是出将入相。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及其后代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辉煌的历史。
唐朝史书说:“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世族掌国直到贞观中期才得以遏制。李世民汲取了西魏、北周、隋这三个短命王朝的经验教训,他采取了各种措施平衡朝中的政治势力:首先形成以科举制度、门荫制度和推荐制度并存的官员选拔制度,并形成以房玄龄为代表的山东士族,以魏征、马周为代表的寒族,以萧禹、王珪为代表的南朝贵族,以及以宇文士及、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关陇贵族为骨干的领导集体,逐步降低关陇贵族在朝中的影响,以实现国家的稳定。
贞观末年,伴随着李世民身体的每况愈下,朝廷越来越倚重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老臣,这也就确定了未来高宗朝必然是以关陇贵族为核心。此二人自此以后权重朝野,大肆排除异己,扩大关陇贵族的权势。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相互配合,从永徽元年到永徽三年,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先后把宇文节、柳奭、韩瑗、来济等关陇贵族官僚提拔为宰相,并迫使李绩辞去了尚书左仆射的职务,让他做一个挂名的宰相。随着张行成、高季辅在永徽四年先后去世,朝廷中重现了关陇贵族掌国的现象。然而朝臣掌国毕竟是封建帝王所不能容忍的,而且长孙无忌与褚遂良二人在高宗朝不知道收敛,引来很多仇恨。永徽六年,唐高宗欲废王皇后而立武则天为后,长孙无忌等人坚决反对,这也就表明了与武则天的敌对关系,断绝了武则天拉拢的可能。而同是托孤重臣的李绩表现却不同,高宗征求他的意见,李绩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僵局至此结束,高宗的主意已定。其实李绩对于此事的表现未必就是其真实想法,这只是代表了朝臣中一般出身的大臣对长孙无忌集团的反抗,也使高宗和武则天看到了朝廷内外正在兴起的一股新生力量。永徽六年十一月初一,由司空李绩主持了册立新皇后的典礼。长孙无忌被排除在废立大事之外,表明关陇集团已经丧失了其在王朝政治中的核心地位。自此以后,关陇贵族集团撤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与这个阶层结合在一起。
曹操由于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说来不为名士所尊重,故而一再发布“唯才是举”令,选用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但曹操不但没有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曹操死后,曹丕 在尚未代汉称帝之前,采纳了陈群建议的九品官人之法,即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名士品评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西晋时虽仍袭用九品中正制,但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评定者家世的封爵与官位,很少注意真正才能,不能起选择人才的作用,以致于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西晋规定高官显爵者各按官品高下占有田地,并在全国范围内以法令形式承认私家依附农民。虽然法令规定免除国家租税、徭役的户数,但在占有大量田地情况下,高官显爵者必然拥有更多超过法令规定的从事劳动的依附人口。在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的基础上,后汉、曹魏以后世代高官而且世袭封爵的家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特殊优越地位,形成门阀士族。西晋亡后,在门阀士族的拥戴下,东晋王朝得以建立,但统治阶级内部,存在着北人士族与南人士族、北人士族中的上层与下层、皇室司马氏与侨姓大族、各大族之间、中央与地方(扬州与荆州)等错综复杂的矛盾。终东晋一朝,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桓玄曾一度推翻司马氏统治,自立为帝,后失败被杀。
南朝宋武帝刘裕从东晋门阀专政、王权弱小、方镇割据的积弊中汲取教训,努力加强皇权,因而南朝世家大族虽然在社会上经济上的优越地位未变,不仅拥有大量田地,而且封山占水,实行庄园经济,占有广大田庄山泽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大量依附人口,但实际军政实权大为削弱,政治权力主要已不在他们手中。南朝士庶之别非常严格,士族通过仕宦途径和婚姻关系来维护门阀制度,形成封闭性集团。士族所居官都是被认为“清显”的职位,一般不理政事。士族中又有高低阶层之分,两者之间一般也不通婚,低级士族担任的某些官职,高级士族不屑担任。侯景之乱使世家大族 遭受 沉重打击 。
承圣三年,西魏军攻占江陵,俘衣冠士族数万口,驱入长安为奴婢。这是对南方门阀士族的一次沉重打击。在陈朝,无论侨姓士族或江南士族,不仅政治上早已无所作为,社会声望和经济地位也都一落千丈。
简而言之,关陇贵族兴起于北魏末年,凭借着府兵制垄断政治权力的政治军事集团,兴盛于西魏北周隋唐,衰败于唐高宗初年的“废王立武”事件中。而门阀士族兴起于魏晋,凭借着九品中正制垄断政治权力的政治集团,兴盛于魏晋南朝,衰败于梁武帝末年的“侯景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