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笑话段子 - 司马懿拖垮诸葛亮概括

司马懿拖垮诸葛亮概括

三国时,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率众十余万”,由汉中出发,沿着褒斜道北上关中,北伐曹魏。四月,蜀军“出斜谷”,行进到渭水南岸的郿县境内。魏明帝曹睿得到消息后,“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增援汉中,归属司马懿统一指挥,抵御蜀军。

魏军各路人马到齐后,司马懿把将领们召集起来商讨退敌的计策,诸将都主张屯兵渭水北岸,司马懿则认为:“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不能把渭水南岸拱手让给诸葛亮。经过讨论,魏军便渡过渭水,“背水为垒”,阻挡蜀军。部署完毕以后,司马懿又召集诸将,分析了蜀军的动向。他说:“诸葛亮如果大胆用兵,就应当先占领武功(汉置县。故址在今陕西武功西),沿着秦岭北麓东向直取长安。可是,诸葛亮一向小心谨慎,不敢冒险,他很可能‘西上五丈原(古地名。位于今陕西岐山县南斜谷口西侧,渭水经其北自西向东流。)’,以五丈原为依托,然后稳步前进。这样,就好对付了。”

果然不出司马懿所料,诸葛亮占领了五丈原,打算渡过渭水,向凤翔(今属陕西)进攻。司马懿便“遣将军周当屯阳遂(武功附近)”,引诱蜀军进攻。过了几天,不见蜀军动静。司马懿向将领们说:“诸葛亮不进攻阳遂,是打算先攻取积石原(今陕西蔡家坡镇附近),然后再进攻凤翔。他的企图已经很明显了。”根据这一判断,司马懿随即调整了部署。他派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坚守阳遂,将主力集结在积石原待机。不久,诸葛亮率军进攻积石原受阻,退回五丈原。蜀军后退时,司马懿趁机派兵追击,“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 (《晋书·帝纪第一 · 宣帝》),打了一个小胜仗。接着,双方便形成相持的态势。

诸葛亮依托五丈原,控制着褒斜道的北端,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因此,他千方百计地挑动司马懿出战。而司马懿呢,他自知兵多势众,粮草无虑,对峙越久,对自己越有利。所以,任你千般挑逗,我只是按兵不动。就这样,从四月到七月,双方相持了一百余天。

诸葛亮见司马懿拒守不战,便采用激将法。他给司马懿写了一封信,并且让信使带给司马懿一套妇人巾帼。信中说:“您统帅中原数十万之众,正应该披坚执锐,一决雌雄。可是,您却甘于屈服,这和女人有什么区别?如今把妇人巾帼送去,您可以拜谢受之。如果耻于受辱,就按期决战!”

可是,司马懿见信后不但不恼怒,反倒十分安闲地拿起巾帼欣赏起来,并若无其事地和蜀国的信使交谈起来:“诸葛丞相的身体可好吗,公务忙不忙呢?他的饭量如何呢?”闭口不谈军事。

信使回答道:“诸葛公夙兴夜寐,日理万机,连军中犯有受责二十军棍的过失都要亲自审理;每天只吃三四升米。”(毕荒按:当时的升、斗量器较小,饭量大的人能一餐斗米。)

蜀国的信使走了以后,司马懿对部下们说:“诸葛亮那么劳累,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吃的却又那么少。他还能活得长久吗?”

司马懿认为,诸葛亮一死,蜀军就会不打自垮。所以,他更进一步坚定了长期坚守相持的决心。

可是,魏军将领们却被诸葛亮激怒了。他们对司马懿甘愿受辱十分不满,争相要求出战。司马懿仍不应允,但也不愿继续伤害将士们的求战情绪。于是,他装作同将士们一样激奋的样子,派军使到朝廷请求出兵决战。

早在诸葛亮出兵北伐之初,魏明帝曹睿便明确指示司马懿:“蜀军远道而来,粮运困难,不能持久,应当坚壁防守,待其粮尽自退,再乘势追击。”此时接到司马懿的请战信,魏明帝忙派卫尉辛毗为军师,杖节前来制止。不久,蜀军又骂阵挑战,司马懿披挂上马,走到营门准备出战。却被辛毗阻止回去。蜀将姜维得知此事后,对诸葛亮说:“辛毗到了军中,看来司马懿不能出战了。”诸葛亮笑着说:“这完全是司马懿为了哄骗他的将领们而耍的花招。兵法上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有取胜的办法,早就动手了,又何必千里迢迢去请求朝廷的批准呢?他这样做无非是为了向将士们显示勇武,振作士气罢了。”

魏蜀双方的统帅,都是久经战阵的、老谋深算的军事家。敌我双方的计谋,都未能超出对方的意料。看来,如果不发生突然的变故,魏蜀双方还得相持着耗下去

不久,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蜀军连忙撤退。百姓把蜀军撤退的情况告诉了魏军。司马懿率军追击,但刚一接近,蜀军便调转旌旗,擂鼓呐喊。司马懿不敢追逼,眼看着蜀军结阵而去。

过了一天以后,司马懿到蜀军营地去察看虚实,发现蜀军不但丢弃了不少粮秣,连军用文书也丢得到处都是。他立即判断说:“一定是诸葛亮病死了。这个人可真是天下奇才啊!”对此,辛毗还不敢相信。司马懿却深信不疑地说:“军事行动最忌讳泄露秘密,蜀军本是自行撤退,却惊慌得把文书都丢弃满地。如果不是失去主帅还能有什么事情值得这么慌张呢?不必犹疑,赶快追击!”

时值八月,道路上长满了蒺藜,这给行军造成了很大不便。司马懿下令赶制了两千双软木底鞋,让先头部队穿上开路。这样,蒺藜扎在木底鞋上被带走,后面的部队才放开脚步追了上去。可是,这时蜀军已经走远了。

及至追到赤岸(今陕西留坝东北),方才确知诸葛亮已死,蜀军也已顺利撤退。司马懿长叹一口气,率军返回关中。自此,便在当地老百姓口中传说着“死诸葛吓退生仲达(司马懿字仲达)”的笑话。这话后来传到司马懿的耳朵里,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我只能预料到同活人交兵,哪能预料到同死人打仗的事儿呢?”

《百战奇略?安战》:“凡敌人远来气锐,利于速战;我深沟高垒,安守勿应,以待其敝。若彼以事挠我求战,亦不可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凡敌人从远道而来且士气锐盛,是以采取速战速决为有利;对于这种进攻之敌,我军应当凭恃深沟高垒,实施固守防御而不急于出兵应战,以等待敌人疲惫不堪之隙。倘若敌人制造事端来挑动我出战,也不可为其阴谋所扰而随意出动。

战争实践的经验表明,面对强敌进攻,在自己尚不具体速战取胜条件的时候,采取“安守勿应,以待其敝”的防御作战方针,无疑是稳妥而正确的决策。因为,对于来势凶猛而又急欲决战的强敌,只有避敌之锐不与其交锋,才能保存自己实力;只有凭垒固守待敌,才能消耗和疲惫敌人,为最后歼灭敌人创造有利条件。司马懿挫败诸葛亮进攻的渭南之战,便是较好地体现“安守匆应,以待其数”作战方针的突出战例。魏军统帅司马懿针对诸葛亮急欲决战的企图,采取了避敌锋锐、固守待敌的作战方针。他背渭水为阵,依靠当地雄厚的人力、物力,进行持久坚守,顿挫蜀军进攻锐气,迫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屯于五丈原的狭小地区。在其后双方相持不战的一百多天里,尽管诸葛亮屡次挑战,甚至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妇人之饰”,以此来羞辱和激怒其出战,但司马懿识破其用心而始终坚持按兵不动的方针。致使蜀军空耗国力,一无所获,最后在诸葛亮病亡于军中的情况下,不得不举兵撤退

小资料

1.三国时期,我们认为魏国为正统,可是蜀汉自认为是汉朝的继承人,那么从诸葛亮看来魏国只是谋反的逆贼,所以蜀汉是和魏国是不可调合的矛盾,换句话说只有鱼死网破。而且蜀汉也是国家,魏国也是国家,无论大小都是有主权的,也是平等的,没有臣属的关系,也不可能建立臣属的关系。

2.蜀汉的领土只是现在的四川和云南及陕西的一部分,其中云南还属于不开化的蛮夷统治,生产力极度落后,而魏国确占领了东北、华北、中原、两湖、西北大部地区,可以说中国的领土的三分之二,人口的四分之三,并且中原地区的生产力相当发达,农业基本好。诸葛亮其实也想发展生产力,可是面对这么强大的魏国,蜀国发展一天,魏国也发展一天,蜀国提高100生产力,魏国可以提高200甚至更高,蜀国发现一个人才,魏国可以发现3个,就是说,蜀国强大了,魏国更强大,灭魏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任务。在这种前提条件下,诸葛亮不得不尽快集中兵力,北上伐魏。

3.从诸葛亮对法正和马谡以及姜维的态度来看,他是很尊重、重视和培养人才的,但是三国名将有几个是四川人,就是到了三国后期,中原人的素质远比蜀和吴强,这也是晋国能统一的一个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4.还是回到时间问题,如果蜀国比魏国强,诸葛亮肯定会花大把时间让手下锻炼,可是当时时间就是打败魏国的条件,早一天出兵就多一分机会,晚一天就少一分,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七出歧山并未动摇蜀国的根本,诸葛亮死后20多年,蜀国才被灭掉,就是最佳的证明。

5.蜀国和吴国的实力,吴国其实并未打过大规模的败仗,逍遥津之战也没有损失太多的兵力,可是蜀国建国初刘备一把火就让人烧掉以前的老本,诸葛亮的七擒孟获、七出歧山的实力都是自己积攒的,可是吴国一直属于防御型,领土面积也远大于蜀国,蜀国在积极的进攻,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交锋失败也不能归罪于战斗的失利(用马谡除外)。

6.诸葛亮领益州军队、民政对抗司马懿领半国军队(雍、荆、兖、豫)而未落下风,可见司马懿和诸葛亮不是在一条水平线上(司马懿还不管内政呢)。

所以综上诸葛亮比司马懿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