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提到丝绸之路,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西汉时期张骞出塞的故事。张骞带着中土的各种商品,从长安出发,借道匈奴前往西域,从而达成了汉朝和西域之间的商品贸易活动,张骞将丝绸、陶瓷、茶叶等工艺品从中土带出去,从西域引进石榴、汗血宝马、葡萄等产品。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与西域诸国之间产生商品交易的记录。也正因为如此,张骞被誉为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甚至有人称他为东方哥伦布。丝绸之路的概念就此出现,中西方之间的商品贸易活动,也初见端倪。
丝绸之路的通道,是商品贸易的根本,唐朝保证了畅通。
要想和西方进行正常贸易,就必须要有一条正常贸易的通道。在汉朝,丝绸之路的要塞,必须要经过匈奴人的领地。
正是因为西汉时期的都城在长安,更加靠近北方,张骞才有机会深入接触到这条路。按照张骞所走的路,那就必须要借道匈奴。
我们知道,张骞、苏武等等都曾经被匈奴人刁难过。汉武帝时期对匈奴人的打击,在某个方面,其实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
乌孙使既见汉人众富厚,归报其国,其国乃益重汉。其後岁馀,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於是西北国始通於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史记》
可是如果道路一直掌握在对方的手里,对于丝绸之路的发展,始终是有弊端的。毕竟商品贸易的根本,其实就在于货物的流通,而货物流通所以靠的,便是丝绸之路的这条通道。
在汉朝曾经多次对西域地区拥有一定的控制权,可是由于没有彻底解决匈奴的问题,所以一再被匈奴人截断。当时匈奴人把这条路当成了自己的财富之路,只要汉朝的商队通过,那就是他们饱餐一顿的好时机。
所以整个汉朝时期,都没有做好畅通无阻地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到了唐朝时期,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唐朝直接打通了中土到西域的这条通道,牢牢控制住了新疆以及中亚地区。
一方面使得唐朝成为了版图庞大的帝国,另一方面,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唐朝时期已经可以清晰地描绘出了唐朝和临近中亚国家的版图,可见当时的贸易已经相当频繁。
唐朝宰相贾躭的记载,使得我们对丝绸之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贾躭这个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出名,不过当时唐朝和中亚国家的版图就是他所描绘出来的,由此可见,他不仅仅是有宰府之才,更有强大的地理知识背景。
可是贾躭在一篇文章中所描绘的景象,却让我们有些大跌眼镜。一直以来,我们认为所谓的丝绸之路,那就是中土王朝为了推销丝绸、茶叶这些商品到西方,从而开辟的这么一条道路。
一曰营州入安东道, 二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 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 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鹘道, 五曰安西入西域道, 六曰安南通天竺道, 七曰广州通海夷道。---《皇华四达记》
而在贾躭《皇华四达记》的描述当中,我们发现,这条路压根就不是这么回事。贾躭的描述中清清楚楚地表明,这些路是其他国家向中土大唐朝贡的路。
这就比较有意思的,因为这些国家想要到中土大唐来朝贡,所以开辟了一系列的通道进入大唐。中土王朝压根就没有为卖出商品而发愁,反倒是他们前来朝贡的道路比较艰难所以才会发愁。
当然了,如果没有早先丝绸之路的开辟,这些国家的使者也不可能这么轻易就能够找到前往中土的通道。
明朝初期的海外贸易,压根就不在国库收入的考虑范围之内。
丝绸之路的开辟,无疑是方便了民间贸易的往来。唐朝时期,虽然官方给出的丝绸之路说法是海外夷国朝贡之路,可不能否认海外夷国的商人和中土商人之间的贸易。
尤其是到了明朝时期,大量海外商人会从本国运送商品到明朝境内贩卖,那么当时的明朝统治者们,对这件事是持什么态度的呢?
凡海外诸国入贡, 有附私物者, 悉免其税。---《明太祖实录》
比如说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当时高丽国前来进贡,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跟随高丽使者一同前来的还有高丽国的商人,他们夹带了大量商品在明朝境内贩卖。
那就有大臣表示不满了,他们向朱元璋申请,希望能够对这些人带来的商品征税。长此以往下去,那国内的商品市场一定会受到侵害。
商税者, 国家以抑逐末之民, 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 乃欲侵其利, 所得几何, 而亏辱大体万万矣。不许征其税。---《明太宗实录》
这些大臣们是有先见之明的,可是朱元璋的态度却让大家比较以外,他认为人家不远万里前来,就带了这么一点商品,这点税收,我还是看不上的。
如果说财大气粗的朱元璋只是个例的话,那么他儿子朱棣的阔气,可就显得与众不同了。因为朱元璋开了一个不征税的头,所以高丽、日本包括西方国家都派遣了不少使团前来明朝进行贸易。
这个时候数量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再不收税,那将会是比较大的损失。可是朱棣却表示,人家的确不容易,不远万里就是仰慕我们泱泱大国的繁华,不准征税。
由此可见,明朝初期对海外进入国内的商品,压根就没有征税的习惯。因为他们压根就看不上这点钱,而且认为收了这点钱会丢面子。
而且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海外贸易,大多数也处于亏损状态,基本上就是赚的还不够路费的那种。甚至于不少商品是白白送给其他国家作为友好的礼物。
这么来看,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否是中土国家主动打通的呢?可能已经成为了一个疑问。如果贸易不赚钱,那么贸易是为了什么?
贸易对商人来说就是挣钱,对政治家来说却是战略布局。
很可惜的是,我们所看到的贸易,还是比较狭隘的一种概念。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商人之所以贸易,当然就是为了从对方手里挣到钱,把自己的商品卖出去。
比如说唐朝的时候,大量的茶叶、陶瓷和丝绸卖到西方和中亚地区,换来的那就是真金白银的钱。可是第一个开通丝绸之路的人,却不是个商人,张骞是汉武帝的使节,他不是个商人。
正确来说,张骞是一个政治家,那么他为什么要费劲千辛万苦开通这条陆上丝绸之路呢?我认为后世的帝王们用行动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对统治者来说,丝绸之路绝不是他们挣钱的通道,至少在明朝以前,丝绸之路的作用对他们来说主要是战略作用。
唐王朝的丝绸之路,让唐朝始终处于天可汗地位的通道。只有这些路畅通无阻以后,唐王朝的威名才能名扬四海。
明王朝时期的丝绸之路,其实也是一条传播威名的道路。郑和下西洋的计划,使得大明王朝出现在了全世界的眼中。
强大的舰队和富足的商品,使得外国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明王朝的强大和繁盛。朱棣打算打造唐王朝时期的繁盛局面,而他的确也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远迈汉唐的政治理想,在永乐大帝时期,的确已经实现。郑和下西洋的举措,完善了丝绸之路的全部过程,海上和陆地的结合,将大明王朝的威名传遍四海。
几乎当时全世界的人都在殷切地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到达繁盛的大明王朝参观一回。大明王朝时期,丝绸之路已经不仅仅是一条商品贸易之路。更加是明王朝与海外各国政治经济交流之路。
现代各国都流行说某国和某国正式建交,可这建交的过程,却需要有这么一条通道去达成,丝绸之路在明朝、唐朝乃至更久远的汉朝,恰好就充当了这样的角色。
我们回过头来去看张骞远去的背影,或许会发现,他的背脊是挺拔而且笔直的。因为张骞走出的是一条打造中华文化流传世界的道路,走出的是大汉王朝渴望与世界交流的道路。
近看郑和登上船只的身影,很多人抨击郑和下西洋是一次又一次赔本的买卖。可是我们想不到的是,郑和的身上,承载着朱棣渴望与世界各国交流建交的情怀。
丝绸之路,源远流长,从两千多年的西汉流淌而来,向两千多年以后的现在奔流而去。此后丝绸之路依旧还会继续流淌,而且会越来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