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起(这个)竹板儿响连声,
唱一段儿历史故事您各位听。
这件事出自春秋末年,
至今有两千五百个年头还挂零儿。
唱的是“五大圣人”之一的“宗圣”名叫曾参,
他的思想(咱们)整个华夏都传承。
今天咱不唱他拜师孔夫子,
不唱他儒学有继承。
不唱他辞官敬父母,
不唱他著述写《孝经》。
教书、育人、著《大学》,这些故事我都不唱,
唱一段儿《曾子杀猪》留美名。
打竹板,开心怀,
春秋的事情我来谈,
话说东周封建时,
朝廷软弱诸侯起,
一百多个诸侯国,
当时的局面特别乱,
著名的人物却很多,
楚庄王啊真聪明,
改革政治买兵马,
先装糊涂其实懂,
一鸣惊人真厉害,
赢了晋国当霸主。
孔夫子,创儒学,
手下的弟子有三千,
著书立传写论语,
仁礼之道美名传。
老子庄子韩非子,
扁鹊屈原小甘罗,
乱世英雄皆辈出,
多的说也说不完。
打竹板,心欢喜,
秦朝的事情我来比,
创始皇帝是赢政,
这个人可了不起,
吞并六国开疆域,
废分封,建县郡,
车同轨,书同文,
统一文字和斗量,
万里长城他建起。
陈胜吴广起义后,
项梁项羽举大旗,
项羽九次战秦军,
英勇善战没主意。
刘邦谋士是张良,
献策献计攻咸阳,
子婴出城来投降,
四年楚汉风和雨,
刘邦最终胜项羽,
建立汉朝任高祖。
快书和快板作为韵诵型的口头说唱艺术类型,十分注重曲词语言本身的创作和艺术上的魅力。不仅有中国传统诗歌创作惯用的“赋、比、兴”手法,而且非常倚重诸如排比、对仗、双声、叠韵、谐音、双关、比喻等等汉语言丰富多彩的修辞技巧。在审美风格上,又很崇尚喜剧色彩和娱乐效果,讲究风趣与幽默,也注意使人发笑的“噱头”或“包袱儿”的创造,追求寓教于乐的美学境界。
山东快书产生于山东省鲁中南和鲁西南地区。有关山东快书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创始于清咸丰年间的山东济宁艺人赵大桅,他吸收当时著名山东大鼓艺人何老凤的“捽缰腔”,编演唱词,并以梨花大鼓的梨花片作为击节乐器,形成山东快书的前身“武老二”;一说是在山东落子说唱武松故事的传统节目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以山东落子的竹板为击节乐器。此外,还有创始于明万历年间的武举人刘茂基、清道光年间的落第举人李长清等不同说法。根据对艺人师承关系的考察,多认为李长清传艺于傅汉章,傅汉章传艺于赵震及弟子。
魏玉河,遂形成两支,流传至今。魏玉河一支的著名艺人有弟子卢同武,再传至杨立德,杨立德擅长“俏口”、“贯口”,自成一家,被誉为“杨派”。赵震一支的著名艺人有戚永立,再传至高元钧,高元钧以注意刻画人物、表演生动风趣见长,被誉为“高派”。自清代末年以来,戚永立等名家曾到南京、上海、杭州、汉口等地演唱,扩大了山东快书的影响。
山东快书自形成以来就以武松故事为主,因此演员被称为“说武老二的”,“唱大个子的”。正书之外有些风趣的小段子叫作“书帽”,如《大实话》、《柿子框》等。山东快书由于曾用竹板击节而叫作“竹板快板”。20世纪30年代前后,著名演员高元钧登上舞台演唱,曾叫作“滑稽快书”;1951年他录制《鲁达除霸》唱片时定名为“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的唱词基本上是七字句的韵文,穿插一些过口白、夹白或较长的说白。语言明快风趣,情节生动,表情动作夸张,节奏较快,长于演说英雄人物除暴安良的武打故事。但旧社会也给山东快书遗留下不少不健康的“荤口”,因此从1940年开始,高元钧开始致力于山东快书语言的净化工作,提高了传统节目的艺术质量,并借鉴相声、京剧等艺术,加强了山东快书的艺术表现力。
快书和快板在表演形式上均十分简单,一般由演员站着以手持击节的小型打击乐器,自行伴奏说唱。有一个人表演的“单口”形式,两个人表演的“对口”形式,和三个人或三人以上表演的“群口”形式。用来伴奏即击节的乐器,也依具体曲种而有所不同,如山东快书高派杨派使用的是两个月牙形,方寸大小的铜片,表演时单手击节,称为“鸳鸯板”;山东快书于派左手两块竹板,右手两块竹板,打击节奏由锣鼓经演化得来。数来宝或者快板用的是一大一小两付竹制击节乐器,其中大板为两块,小板为五块,大板较大,小板的五块竹片较小,用绳子串结起来,表演时演员左右手分持大板和小板说唱。段落之间常常击节打板,演奏出各种花样的打击效果,以娱观众。
快书与快板虽然都以节奏感极强的数唱或诵说方式进行表演,所说唱的曲词均是句式比较规整的韵文。但也有区别,除说唱表演时因曲种形式不同,即采用不同的方言,使说唱的曲调或者诵说的节奏感不同之外,曲词也有所不同:快书或者在快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快板书,一般都表演故事性强,并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中、长篇节目,曲词的韵辙通常是每个回目一韵到底;而快板一般只表演说理或抒情性较强的短篇节目,且曲词的押韵方法比较自由,称为“花辙”,即可在一段曲词中自由转韵。无论是快书还是快板书,曲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为主的上下句体结构,但实际运用时只要与说唱的节奏与曲调不矛盾,常常嵌字、增字或减字,句式自由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