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医生设计了国内首份牙科临床畏惧调查表
■今后看牙医先进行心理干预,是医学人性化的发展方向
●某君牙痛,他胆子很小,说:“大夫,想办法让我壮壮胆子。”牙医让他喝了一斤白酒。“这下你有胆子了?”“是的大夫,我倒看看哪个王八蛋敢动我的牙!”
●萨姆:“爸爸,那位大夫不像报上说的是位‘无痛拔牙’者。”
爸爸:“你感到疼了吗?”
萨姆:“没有。不过,我咬他拇指的时候,他和别的牙科大夫一样痛得直叫。”
在各种笑话集
里,有关医生的笑话很多,其中,牙医可以说是各种医生里被调侃最多的。这些笑话大多用冷幽默的方式,在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请牙医看牙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对看牙医这个事充满恐惧呢?恐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不过,再过些时间,这将有个初步的答案。省立同德医院有位医生,专门设计编制了一份调查表,这也将是国内第一份牙科临床畏惧调查表。
怕看牙医其实是种焦虑情绪
负责这一课题的,是省立同德医院心理科的徐方忠博士。“其实,害怕看牙医是一种焦虑情绪。”徐方忠说,“具体为什么焦虑是因人而异的,医生只有找到这些非常个性化的原因,才能有效地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据了解,现在的牙科临床畏惧调查表是以华盛顿大学牙科焦虑畏惧量表为模型,加入了一些符合中国人心理的问题。比如:
是不是想到要去拔牙会紧张好几天?
是不是对医生可能用榔头敲牙齿觉得害怕?是不是担心拔牙不顺利,比如会拔不出来?
是不是害怕失血过多?
是不是对医生不信任,其实这牙不是非拔不可?
徐方忠说,通过这些问题,医生不仅能知道患者焦虑的根源,还能根据最后的评估结果了解焦虑的程度。
有多恐惧看看数字就知道
根据计划,研究人员将在一所省级医院的医护人员中整群抽取4个病区的医护人员98名(男22名、女76名),在一所医学高校某幢学生公寓群抽取32个寝室的学生125名(男97名、女28名)。
这些调查对象将就设计的调查表格进行回答,科研人员经过统计后,得出相关结论,评估的结果将以1—4的指数进行量化。
“1分为没有焦虑和恐惧,1到2之间为有一点焦虑和恐惧,2到3之间为较多的焦虑和恐惧,大于3为很多的焦虑和恐惧。”
看牙医前可能还得进行心理干预
徐方忠博士说,牙科畏惧是牙科治疗中所特有的忧虑、紧张或害怕的心理状态。儿童、青少年、成人甚至老人对牙科治疗都有焦虑畏惧的现象存在,“它已成为妨碍口腔保健服务的主要问题之一”。
现在,医生对这些问题也越来越关注,今后,医生可能需要根据情况,对那些害怕看牙医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比如,对于轻微的焦虑和恐惧,牙医可以通过和蔼的服务态度、精确的技术动作基本缓解患者的畏惧心态,当这种焦虑和恐惧比较明显时,牙医在手术前就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和患者沟通;当一些患者因为焦虑和恐惧非常严重,采取回避就医、拒绝医生医疗建议的行动时,医生可能还需要给患者服用适当剂量的抗焦虑剂以缓解焦虑症状。
徐方忠博士说,以前的心理测验量表大多针对精神科病人,其实综合医院的任何一个病人甚至包括他们的家属都可能存在焦虑、紧张等情绪问题,关注他们的情绪问题会是未来医学人性化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