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一次世界杯预选赛亚洲12强赛,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规律:名次靠前的球队都鲜有归化球员,像伊朗、沙特、日本、韩国这几支球队,反而是名次靠后的球队,归化了多名外籍球员,这其中就有中国队。
绝对主力,他们根本就不需要归化球员
日韩两国长期处于亚洲足球的第一方阵,都有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在欧洲一二级别联赛效力的球员,他们国家队球员和欧洲球员相比毫不逊色,像孙兴慜这样的顶级球员还是所在球队的绝对主力,他们根本就不需要归化球员。
而像沙特和伊朗,尽管没有那么多在海外效力的球员,但是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出合理的战术,在和其他亚洲强队的较量中丝毫不落于下风。伊朗的前锋线有很多球员是在欧洲俱乐部效力,球队采用了压迫式打法,他们的进球数在A组排名第一,力压韩国队一头。而沙特队虽然没有拿得出手的在欧洲效力的球员,但是球队不仅保留了细腻的技术特点和快速灵活的战术风格,还在定位球和对抗强度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成绩也是稳步提升。
把提高一支球队成绩的希望,寄托在几名归化球员的身上,是投机取巧的成分。
某几个归化球员的优秀表现,只会在战术层面影响一两场比赛,但是不会改变这个国家足球的基本面。有了归化球员,中国足球难道就万事大吉了吗,这次12强赛说明了一切。不要说如果某某归化球员哪次射门成功了,比赛结果会完全不同,足球比赛没有如果两个字。随著归化球员的增多,国家队越来越倚重于归化球员,本土球员对球队的影响有日趋弱化的趋势。
退一步说,即使我们完全认可了归化球员这条道路,也不能对本土球员的培养置之不理。归化外籍球员,不应该成为我们放弃本土球员培养的借口。很难想象我们一件件的大国利器,由国外人员设计和制造,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其他各行各业如此,足球场上也是如此。丢掉幻想,真正能够支撑中国足球的还得是我们自己培养的球员。归化可以作为中国足球的一个补充手段,但是绝对不能成为主流。
靠中国球员打天下,难
面对中国足球环境球员成才模式,中国足协为了把中国足球发展提高一个新的高度,制定门际足联允许政策,就是引进外籍归化加入中国国籍,代表中国足球参加国际比赛,这项中国足协制度是成功的,中国足协终于敞开国门,像那些自愿加入中国足球外籍球员提供优越条件待遇,让这些外籍球员在本国根本不入法眼球员。
真正体会到当一个世界大国足球队滋味,中国足协这项政策制度符合世界足球发展趋势和利用归化外籍球员来提高中国足球落后局面,没有什么失败和成功也谈不上中国足协错与对,这是任何世界稍为有想法足球落后国家通用作法,无可厚非指责中国足协放开引进外籍球员作法。
如果中国足协胆子在大的,让中国足球环境有世界球员培养出来多元化选择,中国足协还要更放开些,所有联赛制度政策全部不限制外籍球员名额,让中国球员在联赛中和外籍球员搏奕,让中国球员更加明白,没有中国足协保护政策他们可能连工作机会都没有,归化外籍球员政策不是失败,而是归化外籍球员太少,没有形成中国球员对外籍球员威胁,是他们在中国足球资源上高枕无扰优势,足球需要竞争,才能涌现出更多优秀球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