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笑话段子 - 历史上20场战争的简介

历史上20场战争的简介

展开全部

中国冷兵器史上最大会战------钟离之战

孝文帝迁洛以后,南北对抗的重点也移到了淮河一线。从西往东,义阳(今河南信),寿阳(今安徽寿县),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淮阴(今属江苏)是淮南四处重镇,必争之地,南朝确保四镇则江南安定,北朝若占据四镇则可进而窥江,震慑金陵。

文帝执政的晚年,南朝处于萧齐末期,那个流氓 *** 加 *** 的东昏侯萧宝卷做皇帝,差不多江南处于崩溃的边缘了,然而即使这样文帝屡次对四镇的进攻均没有得手。直到文帝故去,宣武帝即位的元年也就是公元五百年,驻守寿阳的齐豫州刺史裴叔业怕遭东昏侯杀害,向北朝上表投降。

献城这样的举动对北朝而言,无疑是天上掉下的馒头,北魏当时两位贤相之一的彭城王二话没说亲领十万大军前去接手,还嫌步兵走得太慢,再派北魏名将系康生领一千羽林军先赶,寿阳重镇从此落入北魏的手中,萧齐大将陈伯之等见寿阳易帜,无心再战,于是将寿阳以东,百年的名城合肥拱手让给北魏。

献城这样的举动对南朝而言又意味着什么,看看再五百年后石敬塘将燕云十六州献于契丹的故事就知道了。裴叔业也算南齐的名将,他投降前派人与当时驻守襄阳的雍州刺史萧衍商议,认为献城后可以做个河南公,萧衍立言不可,说北魏他们一定派人接手,河南公必然做不成,应发兵吊罪,推翻萧齐宝卷的统治。裴叔业在系康生尚未到达寿阳时即已病故,否则一定会后悔没有听从萧衍的劝告。而萧衍此时正值三十三岁的壮龄,行事果敢英明,他在公元五百年起兵襄阳,五百零一年在江陵即位,同年十二月倾覆萧齐政权,南朝进入萧梁的时代。然而终梁武帝萧衍一生,耗尽军力民力,始终无法将寿阳重镇自北魏手里夺回,这不能不说是南朝一个遗憾了。

现在是公元五百零三年也就是北魏宣武帝景明四年(南梁武帝天监二年),之所以要说的这么清楚,是因为北魏与南梁以淮河为中心的对抗,从这年起,正式进入了 *** ,形势无疑是对北魏有利,他们以寿阳重镇为基地,攻梁另一处重镇义阳并于次年得手,这样南梁淮南四镇中的二镇失守,防线只能推移到今湖北省的境内了。而直面元魏的,将是淮南第三处重镇,钟离。

座在健康王城中的梁武帝萧衍听到了前线的战报,只是笑笑,再笑笑,拿出了一道敕书道:“传旨给临川王萧宏...”

对萧衍这个人的评价,后代还有一位君主与他相似,便是唐明皇李隆基,这两位都是壮时开明老来糊涂终于招致祸乱。梁武帝在位非常之长,正是在他的手中,开创了五十年江表无事的江南和平安定繁荣发展的时期,就这点,说他是南朝宋齐梁陈中难得贤明的君主,实不为过,虽然他后来也过于信奉佛教,过于追崇词藻华丽的文学,被后世有人嘲笑为“溺于佛教的空想和平”,不过,在壮年的时候,他真是有着“历史上第一次从江南北上,武力统一天下”的王霸气宇呢!

不错,就是这次,表面上看来,像是南梁为了改变前线不利的姿态而准备的反击。但再经过一年的前线拉锯战后,梁武帝于天监四年也就是公元五百零五年,令兄弟临川王萧宏任统帅伐魏,出屯洛口(今安徽淮南市东,洛涧入淮处)。这次的军容之盛,器甲之新,北朝认为是百多年不得一见,相顾惊骇。这样的军队装备,决不是一两年就能准备出来的,也不仅仅是为了夺回淮南二镇而用的,说明梁武帝萧衍北伐而统一中原的计划,在他尚为萧齐大将之时,即已经开始着手了。

北魏,对钟离重镇的进攻尚未进行,南梁的北伐,却已经开始了。而作为北伐第一站登场的武将,时年已过六十五岁,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的名字就是韦睿。

合肥落城

韦睿,字怀文。如有人排历代名将录,若南梁可有一位武将入选的话,他必定是韦睿;

若整个两晋南北朝时代,只能有两位武将入选的话,第一位是淝水的谢玄,第二位也必定是萧梁的韦睿;

若整个中国史上下五千年,要选出十位名将的话,其中也一定有韦睿;再甚至只能选五位名将的话,我的内心深处,也强烈的倾向于韦睿。

喜欢一位武将似乎不需要有太多的理由,但只从史书的寥寥几笔评语之中也能找到古人的***鸣,南史中说道,睿雅有旷世之度...虽临阵交锋,常缓服乘舆,执竹如意以麾进止,为梁世名将,余人莫及。只那句旷世之度,余人莫及,便可见韦睿在南朝及后人心中的地位.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位武将,史书中说睿素来体弱,未尝跨马,每战辄乘白板舆,督厉将士,勇气无敌。

仿佛看到了诸葛孔明再生,儒服纶巾,座在小车之上,轻摇鹅毛羽扇,而韦睿也是儒服纶巾,乘白板小轿,执竹如意指点进退。只是诸葛孔明的这身装束,只在演义里上过战场的最前线,正史中定是稳坐中军大帐,而韦睿却常常是这样,面临着非生即死的苦战!

话题回到萧梁北伐的前哨,事实上梁武帝的北伐计划非常周详,由东至西依次展开,张惠绍攻宿预,韦睿攻合肥,昌义之攻大梁,王茂攻淮河上游河南城,这四位均是历战的宿将,而韦睿面临的合肥,则是百年来号称难攻不落的名城。

通向合肥的道路上,尚有北魏的小岘城(今安徽含山北),韦睿部将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前往攻打,不能取胜。韦睿亲至前线巡视,城中魏军自恃骁勇,出数百人背城列阵。这一战术本有其可取之处,譬如三百年前张辽乐进逆守合肥,面对孙权倾国之军,亦是出千人背城列阵,一战打得东吴再无士气。更何况看到韦睿来前线初只为巡视,手下将卒只着轻装未穿战备,更料定了不会硬拚,因此小岘城这次出阵,没有准备交锋,只是为了立威。哪知道这位南朝第一名将立时下令进攻,手下诸将骇然,韦睿分析道:“小岘城中本有两千人马足可自保,这次无故开城列阵在野,不过恃有骁勇之卒,若能挫伤他的锐气,必然可以乘机拔城”,见众犹迟疑,韦睿喝道:“朝廷授我符节,不是为了装饰,韦睿的军法,列位不知道么!”,于是进军,这是双方均无准备的逆战,惨烈程度可想而知,史书记载,(睿)乃进兵。士皆殊死战,魏军果败走,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遂进讨合肥。攻拔小岘的胜利似乎是一个偶然,完全因为敌方冒失的列阵于野,然而能像韦睿这样果敢决然抓住战机下令进攻的将领实不多见,而他手下的将士在仓促间未全战备仅着轻装的情况下,能为主帅殊死决战,让人钦佩之余不禁要问何能如此?再看南史,恍然有悟,《韦睿列传》言道,睿将兵仁爱,士卒营幕未立,终不肯舍,井傄未成,亦不先食。,平时与士卒同甘苦,极意拊循,所以令出必行,无战不胜。蔡东藩先生讲得好,平时待下有恩,战时始可用威,否则士不用命,威亦何益?

旷世之度的老将以勇攻下小岘,来到了合肥城下,他将以怎样的方式来拿下这座百年名城?

淝水之战烟云消散一百二十年后,合肥仍是以难攻不落的名城姿态横列在南北的要冲。再三百年前,孙仲谋于赤壁大胜之后,倾国而出,欲拔合肥再图中原,然而始终过不了合肥守将张辽张文元这关,反倒折损了东吴最优秀的将领太史慈。从此合肥成为南朝北伐的梦魇,难以逾越的雄关。。。

从地图上看来,合肥他依着周围四百里的广大巢湖,在水田和湿地之间有无数的河川和水路,根本就是一个天然的水上要塞。南朝若能夺取合肥,西可以直进寿阳,北可以威慑洛阳。梁武帝对这座名城志在必得,因此才派出了朝中余人莫及的名将。

因部下右军司马胡略等久攻合肥未下,韦睿观察地形之后,以“汾水可以灌平阳,绛水可以灌安邑”定下了堰肥水的战术,令在淝水上游构筑堤坝,疏通水路,他亲作表率,于是众将用命很快筑堤成功,顷刻合肥周围形成一片人工湖泊,合肥与外界陆路断绝,竟成为了一个人工孤岛。北朝善野战,南朝善水战,淮北的北魏中山王元英听到韦睿如此用兵,南梁舟舰军队陆续到达合肥周围,叹息一声,已知道合肥大势去了。

堰肥水,孤城池,用于合肥的战术是中国历史上城邑攻坚战的典型战例,我觉得韦睿的这个战术构想,从其成熟,实用,与高效来看,应该早在这位老将的心中形成而不是观察地形以后才拍拍脑袋想出来的。他的这个战术构想不仅适用于这次的合肥攻坚,在二十年后,萧梁另一位名将,也可称为谢玄之后,南朝第二代的战神陈庆之,在完成他堪称奇迹的北伐进程中,攻下的城池里面,就有使用前辈韦睿堰水孤城先例的,关于陈庆之的传说,将在以后的篇章中详述。

合肥是南朝的必攻,也是北朝的必救,虽然韦睿天才的战术令得合肥城顷刻与外界断绝了陆路联系,但合肥城本来坚固,又筑了两座小城东西作为羽翼,守军在最初的惊骇后开始了最顽强的抵抗。而就在韦睿领兵先攻合肥外廓东西二城的时候,北魏大将杨灵胤率领的五万援军已经赶到。在合肥战场的,梁军人数,约为两万余,实力的差别还是非常明显。

这个时候,稍微有些战争经验的将士都知道形势的严峻,于是请韦睿上表请求朝廷增援部队。老将军笑了一下,言道:“敌人的军队已经到了城下,此时才请求援兵哪里还来得及,再说我方请求增援,敌人也请会求增援,就像是东吴去增援巴丘西蜀去增援白帝一样,近水救远火,不切实际,师克在和不在众,那是自古的道理”

师克在和不在众,南北朝第一名将百战长胜的根本不就在这句简单的道理之中么,于是率众出击,击败杨灵胤增援部队的先锋。

早在魏援军到达之前,韦睿已令军主王怀静筑城于岸,防守堤坝,保护人工湖水路的通畅,合肥战役,增援方与攻城方的焦点,其实就在于淝水上游筑起的堤坝,堤坝若在,合肥城就永被孤立于水中,堤坝若毁,合肥就能与北魏陆军取得联系,那时候破城就成了一纸空谈了。杨灵胤身为北魏宿将,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在先锋战败后,重新组织起攻势,这一次,攻陷了王怀静的城池,乘胜冲到了堤坝之下,便要毁堤。面对强大的敌势,梁军将士再一次动摇,军监潘灵佑劝韦睿退还巢湖,诸将又请走保三叉。韦睿大怒喝道:“宁有此邪!将军死绥,有前无却。”,他令取来伞扇麾幢,树之堤下,以示誓死不动之志,他的态势带给了梁军无比的勇气,于是再一次与杀到的五万魏军,为了夺取堤防而展开了决死的奋战。这样的战斗,没有半点的斗智取巧,比的便是斗志,比的便是师克在和不在众。

以杨灵胤这样的历战骁将,遇到韦睿率下的精锐,终于还是占不到半点便宜,魏军稍稍退却,梁军就筑垒于堤以为巩固。合肥城上的魏军与堤下的魏军,声能相闻,目能相见,只因平时的陆路已成了一片汪洋,竟是无半点支援之法可想,待见援军少退,堤坝又固,不禁气馁。

韦怀文以勇猛击退北魏援军,却用计谋攻拔合肥坚城,他待到人工湖水位涨到一定的高度,起用主力战舰,舰在水上,与合肥城墙同高,四面包围,他竟是要用水战的方式,攻入合肥,这样的作战,诚前代所未之有也!

城内计穷,只有相顾痛哭,韦睿攻具已成,水位已满,这才发动总攻击,杨灵胤的援兵再无用处,合肥魏守将杜元伦战死,梁书中道,(合肥)城遂溃。俘获万余级,牛马万数,绢满十间屋,悉充军赏。于是这座号称不落的名城终于在南北朝第一名将天才的进攻战术之下失陷!

从这战以后,北魏的军民,俱称韦睿这位乘白轿,穿儒服,以竹如意指挥军队的长者为虎,韦虎所至之处,无人敢摄其缨。直到很久以后,但畏合肥有韦虎这句古歌,还是一直在北大陆传唱着。

天监五年也就是公元五百零六年的军事形势对梁很有利,张惠绍拔宿预,韦睿克合肥,昌义之取大梁,王茂下河南,梁军士气大振,众将皆欲乘胜进攻,然而,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长笛短歌中山王

淮河苍茫,怒涛奔流。

江南草长

先聊一下陈伯之这人。好像南北朝时期尚没有汉奸这个说法,但三国演义中张飞指着吕布鼻子骂的“三姓家奴”送给陈伯之恰是合适不过。

他本也是南齐的大将,在江陵降了南梁萧衍,却在天监元年也就是公元五百零一年起兵反梁,兵败后投了北魏,以后多次从魏军攻梁,到了天监四年梁武帝决心伐魏的时候,统帅临川王帐下有位记室叫丘迟的,奉临川王命,写了封招降信给陈伯之,这封《与陈伯之书》完整的记载于梁书之中,言辞十分优美,其中有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之句,至今为人传诵。陈伯之为这封信所打动,然而陈伯之好像是个纯粹的武人再说白了就是文盲,信一定是人家代读的,可若没人解释,他听了也不会明白,不知道究竟是为信中华美的词藻打动还是形势逼人他不得不动,总之他是率众八千人投降。陈伯之很有趣,反复无常到了一定的地步,要在今天,梁奸魏奸汉奸胡奸这四顶帽子他都得戴上,然而在那个年代,在那片土地,为了在夹缝中生存,有的时候,有的选择,真是不得不为。再六百余年后的南宋,蒙古崛起,山东河南的百姓,忽为金朝子民,忽为南宋子民,忽为蒙元子民,一日三变,也是形式迫人的缘故,今人大可不必以过于挑剔的眼光视之。

因为陈伯之的归顺,那封招降书也被流传了下来,不过那信虽是文情并茂,只是内里有一句话却并不符合事实--“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

说到这里,才又回到了上篇,北伐的形势在天监五年对梁本很有利,陈伯之归降了,由东至西的门户都被打通,而梁军的名将,除韦睿在合肥指挥物资接济以外,与他齐名的裴邃,再有吕僧珍,柳惔,昌义之,马仙璝等均在洛口集结待命。梁武帝累年的心血,临川王帐下称得上谋士如雨,猛将如云,然而这位大统帅,拥军横竖不肯出洛口向洛阳,只是观望。

原来招降书中写的这位明德茂亲的临川王萧宏,半丝儿的不明不德不茂不亲,整一个纨绔子弟!资治通鉴中对他有着“个性倔怯”的评语,说成了俗话就是一个胆小鬼!这位萧衍的手足亲王,只有搜刮钱财的本事,据说家中藏钱达三亿余万之多,胆却小的出奇。对一个宫廷中的贵公子而言,个性倔怯也许还没什么关系,但对一个最前线的统帅来说,几乎已经决定了这支部队的命运。梁武帝放着韦睿裴邃等名将不用,启用他的这位兄弟为统帅,也实在免不了给后人笑话,蔡东藩先生的笔头最不肯饶人,直书道,萧衍之智韦睿简介,不过寻常,无怪其老且益愚也!

由于洛口北伐本军的座拥观望,给了北魏集结军队,进行反击的时机,此时的北魏,才过了孝文帝开创的太和盛世不久,国力充沛,内有任城彭城二王为贤相,外有中山王元英,邢峦,杨大眼这样智勇无双的良将,他的反击,也恰如迅雷霹雳!

关张弗过

关羽张飞的骁勇,不是至三国演义书成时才流传下来的,魏晋时期,若称将军武力,辄以关张作比。然而近三百年的南北朝,为后人公认可比关张的猛将,三人而已。刘宋时候的檀道济,人称张飞再世,南陈时候的萧摩诃,都说关羽复生,原来那萧摩诃少时临阵,有人对他讲,听说你勇猛无敌,不知道是真是假。萧摩诃闻道,一语不发,单骑独刀闯入敌阵,顷刻取敌军主将之首而归,直比云长温酒斩华雄,又似关公单骑讨颜良,众皆以为神人,故称关羽复生。

檀道济生于南北朝初期,萧摩诃生于南北朝末期,恰是首尾对应,然而在南北朝的中期,也就是北魏孝文宣武时代,出了位地上无双的勇将,姓杨,命大眼,史书上写的是,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北魏主掌军事总战略的是资历最老的任城王元澄,而这次率军抵御南梁北伐的统帅则是中山王元英。这一位元英,本是北朝王族中难得一见的美男子,又精通音律与医术,他本该是象南梁临川王萧宏那样的,沉溺于声色犬马的贵族公子,可他偏偏具有天才统帅的将略。上天竟能造就出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出来,直夺八荒六合的灵气。早在孝文帝的时候,他在汉中与南齐的作战之中,长江南北黄河两岸,已经传出了“武神”的声名。现在的中山王,任征东将军,东者即指健康,而辅佐他的,则是能单手搏虎的当世第一勇将杨大眼,与北魏第一智将邢峦。史书称南梁名将之首韦睿有旷世之度,而称北魏邢峦为纬世之器,恰是不让老将军专美。

当得知临川王成天只在洛口宴乐,无半兵半卒北上的消息后,元英从容的展开他的反击计划,第一个矛头,指向西去一百五十里失陷才一周的河南城。中山王令下,一夜赶到,次日收复,而能完成这样的强行军任务的,只有杨大眼的铁骑!

当初升的太阳照在静静的淮河水上的时候,奇兵占据河南城的三万梁兵已经得到了魏军来袭的消息。当主帅中卫将军王茂听说魏阵杨大眼的名字的时候,略略吸了口冷气,但他只是有些兴奋并无胆怯的意思。王茂,南梁以武名著称的勇将,虽在将略上比韦睿稍逊一筹,却以其果敢沉着和宽厚而深受君主,部下以及南梁百姓的喜爱与信赖。

他布下了三道防线,以闲逸待长驱而劳的魏军本是立于不败的战术,然而不曾想到的是,日头才过了两竿的时候,营外已传来斥候骇绝的报告,“第一阵辅国将军王花,为杨大眼击杀!”,“第二阵,龙骧将军申天化,走马一合,为杨大眼阵斩!”,“杨大眼的骑兵已然冲击到了本营,请将军定夺!”

王茂下意识的抹了下额角,其实手上并无冷汗,“不愧是,杨大眼阿。。。”,他再无时间去品味恐怖或者惊骇,便跨马直出了本营。

阵前的那片黑云,排山倒海般的涌来,而四周的梁军则是纷纷的溃散。黑云的前端,那位黑盔黑甲黑战马的战士, 挥舞着淌血的战斧,他的速度和气势就像一卷漆黑的旋风。旷世的勇将,纵为将帅,亦都是身先兵士,冲突坚阵,出入不疑,然后将士才肯为之效死,所以当其锋者,莫不摧拉。

“杨大眼!”,王茂怒声喝道。

黑将军望向了王茂,他的眼光箭一样的锐利,这就是《魏书》中所记载的“车轮眼”,车轮眼的主人喝道:“大眼不斩无名之将!”

“王茂是也,北贼,拿命来!”,王茂纵马上前,南北两朝的两位勇将,要燃起中天的旬日!

也不知过了几合,杨大眼的战斧化作一道光瀑向王茂头上劈落,王茂将手中之矛奋力招隔。

在受到攻击的瞬间,王茂的矛立刻尖声地碎裂!而接着的第二击,王茂就只能紧抓着马颈低身避过。

败阵!历战的骁将也挡不住关张弗过的怒击,而能在一对一的单挑中在杨大眼斧下生还,已是虽败尤荣的幸事了。王茂再不犹豫,率兵弃城而走,于是河南城得而复失。

当世无双的勇将,马不停蹄,沿淮河由西而东,与元英邢峦合阵后,再要夺回宿预,阵前诛杀梁将蓝怀恭,宋黑,张惠绍不敢应战,弃宿预而走,于是又一座重城南梁得而复失。杨大眼继续东进,直趋至海,三日连陷五城,梁兵望风披靡,从此魏书中道,淮泗、荆沔之间有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三百年前,张辽威震逍遥津,亦不过如此尔!

以上杨大眼的篇幅,有改自田中芳树《奔流》的情节,正是这位因《银河英雄传说》著称的日本作家,在中国国人之前,提笔写下了这段以淮河百万军团抗衡为主题背景的历史小说,也正是在看了这部怒涛奔流的小说之后,我才如饥似渴的去翻阅资质通鉴,二十四史中关于两晋南北朝的章节。原本,对于我们这代及后代的年轻人而言,演绎小说多是比史书文言更先的成为获知历史知识的启蒙教材。而课堂中空洞无物只充斥着封建地主阶级批判等字眼的《历史》课本,绝大多数的朋友,早就都还给老师了吧,还的好!

长笛短歌

洛口,南梁本军驻地。

前线失利的战报一一传回,河南城得而复失,宿预城得而复失,但临川王整日的宴乐歌舞并没有半点要停下来的意思。

只到了那一天的晚上,从淮河的西岸传来了悠扬的笛声,那笛声忽而雄浑,忽而雅美,忽而壮阔,忽而纤弱,直似天上神乐,竟将南梁六军都听的痴了。临川王睁大了眼,停了歌舞,只是问,“谁,谁吹得如此好的玉笛,自我生来,闻所未闻。。。”

未己,斥候来报,“中山王元英,邢峦,杨大眼,已合兵渡过淮河,其势将逼大梁,请大帅定夺!”,大梁也就是昌义之攻下的城池。

“啊呀!”,这位江南贵公子萧宏,此时才省起北魏中山王,乃是当时玉笛名家,数一数二的好手。待听说北魏反击势力,早吓得浑身发抖,这才命令召开紧急军事会议。

梁书中的临川王传,为这位亲王讳言,未记载那次著名的军事会议的内容,然而资治通鉴与南史则都有祥载。梁本军中的总参谋长吕僧珍见这位总帅实在怯弱,根本没有可辅佐的可能韦睿简介,索性就顺着临川王的意思,赞成临川王撤军的建议。但其余众将群情激昂,与韦睿齐名的名将裴邃首先反对,勇将昌义之怒发冲冠,说,“吕僧珍可斩,岂有百万之师不战而退的道理!”,马仙璝更是怒斥统帅萧宏道,“大王怎可出此亡国之言?!”,会议没有任何决定,临川王怕犯众怒,也不敢提退,只下令观望,不得前进,前进者斩,于是士气益衰。

这临川王确实太过无能,若是当时从了吕僧珍之议退兵,倒也能够保全士卒,但中军帐下尽是南梁百战的名将,累年期盼着今日北伐,哪有肯一仗位临即便退兵的道理,群情激烈也是有理,此时就该主帅决断,临川王当断不断,健康城中梁武帝不问不闻,北伐之失,咎实在帝帅。此役梁武帝愧了南朝英主的令名。

同是手足亲王,北魏有中山,南梁有临川,这仗还没开打胜负已然可知了。元英得知洛口本阵的军议事宜,再无所忌,只是放声大笑。

次日,洛口军营,一骑驰至,说是北魏使者,带中山王的礼物送与临川殿下。萧宏就在大帐将使者所持锦盒开启,见时,竟是女子所用的丝巾方帕,正愕然间,河西却又响起中山王悠悠的长笛,徒然,北魏军营将士齐声笑唱,声震洛涧:

六军无用停洛口

临川殿下胆如鼠

不畏萧娘与吕姥

但畏合肥有韦虎

。。。。。。

不畏萧娘与吕姥

但畏合肥有韦虎

这里的是姥是读作"母"音而不是"老"。萧娘便指临川王,吕姥便是吕僧珍。正是北魏天才的统帅,音乐大家中山王亲笔谱下的短歌

不怕萧家的娘子,不怕吕家的婆婆,只怕合肥城那个姓韦的老虎。

吕僧珍老脸涨的通红,满面羞愧,这位以性甚恭慎为称的名将恰也有些冤枉,扶保了这么位王爷也算他倒霉,他私下也曾叹息过若以始兴吴平二王为帅形势决不至此,可见萧家宗室里也不是没有不会领兵的,萧衍独选临川,那是脑子被杨大眼的斧柄打傻了;萧宏竟是无动于衷,只严令不得进军。

北魏大将奚康生着杨大眼与中山王商议,劝他主动进军,元英胸有成竹,道:“萧临川虽然愚蠢,手下却有韦睿裴邃等良将,不可轻敌,南贼将帅不合,不日自溃”,于是两军相持。

到九月二十七日晚上,洛口一场暴风雨,南梁本军骚动,主帅临川王萧宏以为敌军乘雨袭来,竟带了几个侍从,不顾大军,飞马逃走(一仗未接弃军而走,天下竟有这样的统帅,我也为萧衍羞愧!),军中寻不见主帅,顿时崩溃星散,丢盔弃甲自相践踏,北魏乘势追杀,幸得昌义之等死战断后,合肥韦睿发兵接应,方免于全灭,然死伤不下五万人,都是梁武帝为北伐准备的最精锐的部队,甲仗尽失,萧衍雄心大略立志收复中原的这场北伐,至此烟消云散!

大梁城旋即为魏军夺回,武帝北伐,除了招降了一个陈伯之,拿下了一座合肥城外,一无所得,所损失的精兵强将,皆是南梁的栋梁。

萧衍此时还算明白,闻说中山王占据马头城后将城中粮草尽往北运,朝中都道魏军北撤了,萧衍道:“这真是狡虏诈计,怎得不防!”,急令昌义之速入锺离城,缮垣浚濠,严兵三千设防。

武帝一丝没有猜错,中山王正是要乘势南下淮河,渡江灭梁,他为淮南第三座重镇钟离,准备了百万的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