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笑话段子 - 巴黎投降前,丘吉尔为什么三番五次到法国?

巴黎投降前,丘吉尔为什么三番五次到法国?

1940年6月10日,隆美尔的装甲师已经攻到距离巴黎50公里处,法军已是最后的挣扎了。雪上加霜的是,这一天,意大利向法国、英国宣战,从阿尔卑斯山进攻法国。眼看法国岌岌可危、大势已去,但海峡另一边的丘吉尔并不打算放弃。

第二天,丘吉尔在12架战斗机的掩护下飞往巴黎。这是他自担任战时首相一个月的时间内,第4次到法国,尽管随时可能成为德军战斗机的攻击目标,但依然坚持到法国,商量盟军继续抗战的问题。难道,他的“热衷”背后,还有什么隐情吗?

一是,盟军33.5万部队撤往英国,这对丘吉尔来说多少是个安慰。但兵不斗志,武器缺乏,让他对保卫英国没有太多的信心。于是,他坚持在法国的战役,可以充分发挥桥头堡的作用,减缓英国的压力,最起码为英军争取更长的准备时间。

二是,就算法国灭亡,敌后抗战、游击战也将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不仅分散德军对英国的注意力,甚至牵制一部分德军,分担一些英军的压力,而且对整个反法西斯同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鼓舞。也就是说,继续抗争下去,对英国有利。

更重要的一点,他希望法国海军能前往英国,与皇家海军一道担负起海峡的制海权。尽管英国有英吉利海峡这道天然屏障,但空军的实力明显不具优势,那么增强海军的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了法国海军的支援,守卫本土的信心会更大。

然而,法国政府充斥着失败情绪。尽管丘吉尔苦口婆心的相劝,但他们似乎更关心法国向哪里迁都,如何不被德军俘虏,甚至贝当、魏刚等人提出要么停战、要么签订合约。总之,除了戴高乐将军支持游击战外,没有人再想抗争下去。

丘吉尔见法国投降决心已定,只好无可奈何地回国。他前脚走,后脚贝当等人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并将法国政府迁往图尔。6月13日,不甘心的丘吉尔第5次前往法国做最后的努力,并表明英国将抗战到底的决心,但没人愿意听这一套。

法国投降,德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1940年6月13日,丘吉尔眼看着法国投降的决心已定,提出希望将在法国俘获的400多名德军飞行员交给英国看管。原来,深谋远虑的丘吉尔意识到,一旦法国投降,这些俘虏将重新驾驶战机继续对付英国,这对英国来说是个不小的隐患。

让他失望的是,虽然法国政府表示同意,但第二天,德军就未放一枪进入了巴黎,法国政府从图尔撤往波尔多,并向德国提出了停战请求。换句话说,此时的400多名德军飞行员,成了贝当等人“献媚”的宝贝,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交给英国人了。

巴黎的沦陷,对德国人来说是“一个伟大的日子”。在一战中,德军曾两度逼近却失败而归,如今未放一枪占领巴黎,喜悦之情可想而知。更让他们高兴的是,在法国政府的干预下,严令民众不得反抗,德军得以在凯旋门举行盛大的阅兵式。

这不仅是对法国人的羞辱,更是自德国接受《凡尔赛和约》制裁以来,德意志民族最想看到的一幕,但德国显然未放弃报复法国的想法。在他们看来,最解气的方式,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德国人经历的痛,法国人也要经历。

首先,一战时德国投降签字的“福熙车厢”被重新拉出,在这里德国接受了法国人的投降,并拉回德国巡游,这对法国人来说,可谓是“羞辱到家了”。消息传回德国,国内沸腾了,人们纷纷自发上街祝贺,民族尊严得到了空前满足。

其次,德国重新拿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并将法国一分为二,德国占领了其最富庶的地区,以及整个大西洋沿岸地区,而德军所有的“吃喝拉撒睡”都由维希政府买单。也就是说,法国不仅成为一个内陆国家,而且还要支付占领军的费用。

更重要的一点,在法国南部建立的维希政府和当初的德国一样,只能保留10万人的部队。可见,德国对法国实施了比《凡尔赛和约》更严苛的制裁,一战后,过着憋屈生活的德国人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他们更加疯狂地追随着元首。

而作为法国人骄傲的马其诺防线,矗立在法德边境上成了彻彻底底的摆设,它不仅暴露出法国军事思想的短视,成为二战中法国人不折不扣的遮羞布;而且其“完全防御”的建军思想,成了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典型,并沦为国际大笑话。

用修马其诺防线的钱,用作发展现代军事,法军还会失败吗?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