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马克思所言,脑洞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没有脑洞,人类举步维艰。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逐渐出现了 脑洞不均 这一社会现象:有的人生来脑洞占满了整个脑颅,而有的人甚至没有脑洞。多项研究表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一些其他社会问题呈现出明显的正比例关系,比如贫富差距和剩男剩女现象。近年来,这一现象不断加剧,表现为小脑洞和没有脑洞的人逐渐被社会边缘化,脑洞大的人占据了世界百分之八十的财富总和。感受到这一问题的急迫性,我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这篇文章,希望能为世界和平贡献出一份力。
要想开的一手好脑洞,首先要知道脑洞是什么。在百度里面随便搜索一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答案:有些答案指出了脑洞的来历,即 “脑洞是从脑补衍生出来的词。脑补,即脑内补完。通常是指在头脑中对某些情节进行脑内补充,对漫画中、小说中以及现实中自己希望而没有发生的情节在脑内幻想”,还有一些答案甚至给出了具体的图解,比如:
看了这些,我觉得我并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于是我不禁开始思考脑洞这一单词在现代生活中的衍生含义和其真正的意义。在查阅了大量史料后,我觉察到了一些规律。为了证明规律的正确性,我将在这里举几个例子:
某薛姓段子手X之谦可以信手拈来将广告与段子完美结合,这时我们会说:这人脑洞真大。
某乎上有人提问,“如果小明同学有超能力,能让自己的1秒钟或者1分钟时间拉长为一个小时,其他人则是正常,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时我们称这个问题(或给出精彩答案的人)脑洞精奇。
某站某up主采用击打脚掌的方式演奏千本樱,这时候我们会说使用脚掌演奏是开脑洞的表现。
从这三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脑洞的定义,即: 两个或多个在大多数人看来毫无关系的事物在结合后所产生的,且产生后有不可思议效果的东西,就是脑洞。 在我给出了这个定义之后,大家应该觉得之前所有的例子都变得清晰了起来。我们可以再回到之前提到的例子中去:案例一中,我们之所以称某薛姓段子手脑洞大,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能从在他人看来毫无关系的个人经历与广告之间找到千丝万缕的联系;案例二中,我们之所以说某乎上的问题脑洞精奇,追本溯源,就是因为问题结合了所有之前从未被结合过的可能,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所谓“不可能”;案例三中,脚和千本樱,我就应该不用多说了吧。
说到这里,我们对脑洞就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这时无脑洞界的代表对我产生了一些质疑:你说这些没屁用啊,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开脑洞啊!果然代表就是代表,这个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所谓想法,脑洞,这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果不能将其量化,我们很难达到我们的目标,也就是科学的开脑洞。当然机智如我早就准备好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的脑洞可以量化。然而与我们的直觉相悖,脑洞的量化不是掀开脑门量直径,而是大脑的混乱程度。
—————————————严肃的分界线——————————————
为了更好地解释大脑内部的混乱,我们先来看一看某一想法的具体产生过程。大家都知道人脑大部分由神经元组成,一个成年人的大脑内有大概一千亿个神经元,每一个神经元平均连接着另外一千个其他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之间通过电信号和神经递质进行沟通,神经元传递信号的过程,被西方学者口语化的称为“firing”,翻译过来,就是 “开炮” 。人们所说的“想法”,本质上就是不同神经元之间联系(开炮)所产生的效果。而脑洞产生的瞬间,就是这些神经元以以前从未有过的顺序和组合,开炮。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大脑的工作方式类似于机器:根据不同的输入,大脑给出相应的输出。然而在大量的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了大脑的一些不寻常之处,也就是之前提到的,大脑的混乱。根据实验数据,科学家们发现了大脑的两种较为特殊的工作状态:
成百万的神经元以相同的频率 一起开炮 (被称为phase-locking)
这些神经元 乱开炮 ,也就是大脑的混乱(chaos),也被称为noise。
实验表明,大脑在这两种模式下以一定的规律来回切换,一会好好打炮,一会乱打炮。那我上面说过,大脑的混乱程度与我们的脑洞有密切的联系。到底有什么联系?我们来看一个实验。为了进一步研究大脑这两种特殊工作状态,南佛罗里达州大学的一位脑科学家Robert Thatcher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大脑混乱的持续平均时长大约为55毫秒,而儿童之间大脑混乱持续时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当把这些儿童的IQ与其大脑混乱时长作对比时,他们发现: 每多一毫秒的大脑混乱时间,其相应的IQ会提高20,而每多一毫秒的正常时间,智商会有略微的下降。 这个结果搞得研究人员啊,excited。虽然暂时还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但Thatcher和其他的科学家们推测,混乱状态使得大脑可以尝试连接那些日常状态下不太可能连接的神经元,而这个过程,就是脑洞产生的瞬间。
最后,既然我们搞清楚了问题的本质,科学的开脑洞这个目标就简单了许多,下面我将为大家列出两大类经过实验证明和本人亲身使用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小脑洞和无脑洞者逐渐改善他们的现状,相信几个疗程后,情况就会大大好转:
改变外部环境,将自己置于更具流动性的空间。在了解了脑洞是如何产生后,这个方法就非常好理解。处于更加自由的空间增加了与各种人沟通的机会,也就增大了脑中不同想法碰撞的几率,从而产生脑洞。这个理念在如今的办公场所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麻省理工的Building 20,微软和苹果的办公楼。这些建筑通过自身的灵活性赋予了在其中工作和研究的人更强的开脑洞能力。
从个人自身出发。读书,睡觉。 读书 这一点也非常好理解。知识的吸收可以被理解为在脑中添加更多的可连接的神经元,当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知识通过意想不到的方式结合时,脑洞也就产生了。这也是为什么跨学科能力非常重要的原因。 睡觉 没开玩笑,都说了有科学依据了哼。睡眠大致分为快速动眼期(REM)和非快速动眼期(NREM),在快速动眼期,脑干所释放的乙酰胆碱刺激大脑使脑中储存的记忆混乱的连接,这就是为什么在梦中你的小学同学会经常性跑错剧组的原因。著名的在梦中开脑洞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苯结构的发现和元素周期表的创造。下一次当你怎么都开不出脑洞的时候,睡一觉试试?
灵感来自于Steven Johnson的《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 整本书围绕adjacent possible这一核心思想,也就是通过现有的可能性创造新的可能性。书中提到了六种想法(脑洞)产生的模型,这里只涉及到了几种,因为我还没看完啊哈哈哈哈哈哈。
参考:?
Steven Johnson. 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 The Natural History of Innovation. New York: Riverhead,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