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笑话段子 - 当中西方的饮食发生碰撞时,都有哪些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相融合?

当中西方的饮食发生碰撞时,都有哪些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相融合?

食物.味道的历史》(美.保罗.弗里德曼主编)一书在导言中说,首先是关于饮食与健康的问题。我们可以广义地定义健康,包括精神健康及不同宗教的禁忌。在饮食方面,伊斯兰教显然禁忌最多。

其中一些规定由来已久,需严格遵守,比如关于猪肉的禁忌。而其他规定,诸如对酒精的态度,则在与时俱进。犹太人原先对食物的禁忌更为严格。当然,上述两种宗教并不否认饮食所带来的愉悦感受。

基督教对饮食的限制一般取决于礼拜时间(斋戒日、大斋节)或虔诚程度(修道院的饮食),而不会严格禁止某一种食物,但基督教对饕餮的忧虑远胜于伊斯兰教和犹太教。

所有宗教及哲学传统都反对过度饮食,基督教则将其列入七宗罪,认为饕餮不是对美食的鉴赏,而是简单粗野的放纵。

6世纪时,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总结了几种饕餮形式,如进食过度、过于热衷进食、不待正常的进食时间就开始进食。当然享受过于昂贵或精致的食物也是罪孽深重的饕餮。

过于精致的食物不仅料理过程繁琐,且会引发医学问题。中国及伊斯兰教传统中对食物的细密思虑,对于现代美食作家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但在中世纪基督教传统中却被彻底摒除了。

“吃了吗?”,过去中国人见面的常用语,以致出现了笑话,在某个特殊的场景见面还有这等问候语,可见食物和与食物有关的一切活动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这无非是说,物质的匮乏使然,另外民以食为天,良政最核心的东西是仓廪实而知礼节。

遵守礼仪的为文明人,反之谓未开化人,鼎(一种三足炊具)礼就是说,文明人被认为是“熟”的,未开化人谓之“生”的。

同时这也是将食用谷物并用火烹制食物的人与不食用谷物和用火的人区分开来的重要标志。

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区别将食物料理与身份紧密相连,构成了“吃什么象什么”的文化观。

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一是菜式复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二是中国饮食自古与外邦有联系,尤其是中亚和东南亚国家,进口食材不断涌现,包括燕窝、海参、花生、玉米和甘薯。

人类大概1万年前学会种植小麦,这是人类从狩猎阶段走向采集时代的标志性事件。大概过了1000年,小麦从地中海和小亚细亚半岛向东、西传播,向西它们遇到火,就变成了面包,向东遇到了水,就变成了面条和馒头。

其三饮食与健康息息相关。基于饭+菜原则,即把食物分为两类,饭就是大米等碳水化合物,让人产生饱腹感;菜即为饭增添风味的佳肴。

中华美食的许多根本思想与医学知识、健康与人体感念密切相关,这一切来自传统的宇宙观,阴阳和食物的寒性与热性都密不可分,与西方的体液学说不谋而合。

中国的五行学说,对应食物的五味,五行与五脏有联系,五脏的健康与适当的营养相关联。

还有五谷(大米、小麦、大豆、糯米和粟),还有五禽,甚至将时令、主要方位、着色和社会关系等分为五类。

中国人讲究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世界万物相互联系的观点中一个重要方面即人体是宇宙中的一个微观世界,无论人体和宇宙都由“气”来提供能量形式。

对于人体来说,这种能量以不同形式存在于食物中,再通过人体的“阴”“阳”两力进行调和。

宇宙分为阴阳两种基本元素,因此山有阳面、阴面,阴代表冷(或冷却)、黑暗、潮湿,经常与女性特征相联系。

而阳代表热(或加热)、光明、干燥,一般都是男性特征。

中国人并不认为两者完全对立,而是看作互补的两级,不管什么食物要么是阴占主导、或阳占主导,而不会归于任何一类。

根据对人体的影响,分为寒性和热性。关于寒性热性在6世纪西方体液学说传入时,又得到进一步阐述。

西方人体体液学说认为,人体主要受凉、热影响,此外干、湿也有一定影响,这四者的平衡是身体健康的体现,这与中国的阴阳学相呼应,也与五行说相结合。

一开始,五行学说是把在阴阳二气推动下产生的宇宙分为五个连续的阶段,即金、木、水、火、土。这五个阶段、五个方位与五行一一对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每行在其他行中都有配对物。

它们与食物最直接的联系就是无味:醋的酸味,苦瓜和杏仁的苦味,蜂蜜和后来的糖的甜味,生姜和大蒜、辣椒的辣味,酱油的咸味。五行与内脏的关系,这五脏分别是脾肺心肝肾。

因此恰当的饮食(包括选择正确食材并正确搭配)是拥有健康和长寿的必要手段,特别注重食材的新鲜和洁净。

难怪孔老夫子说无不食:“食饐不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食物中有祖先的智慧(芒种虾干这道民间菜肴),在享用食物中能发现传统(从宋朝开始的围坐吃饭、长幼尊卑坐的方式),这也是文化,在食物中还能发现美(年节时食物颜色)。对每顿饭都不苟且,它有浓浓的亲情孝道文化基因。

中国古人先贤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涵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多予少取、脍不厌细、治大国如烹小鲜等等,从食文化到中医文化深得其精髓。

美食是健康、美食是文化,味道是历史,味道是哲学,饕餮盛宴能给人带来瞬间味蕾快感,但是粗茶淡饭是中国人的一日三餐,似涓涓细流温润每个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