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
VD——Vehicle?Dynamics,“车辆动力学”,亦可意译理解为“底盘性能”。
在知乎上曾经出现过一个讨论,“为什么很多汽车工程师都说NVH是玄学?”,从此之后,“NVH是玄学”变成了一个“梗”,在汽车工程圈里时不时地被大家开玩笑时提起。
大家可以自行百度一下知乎上关于这件事的讨论。
作为一个底盘性能工程师,我也跟搞NVH的同僚开过这样的玩笑,不料却被回怼:“我不觉得NVH有多玄学,如果非要说玄学的话,我觉得你们搞底盘的才更像玄学。”
乍听下来,玩笑而已;仔细想想,很有道理。
如果说NVH=Not?Very?Happy的话,可能VD=Very?Dramatic(非常具有戏剧性)吧。
我也讲几个轶事:
1、某车型底盘调校工作结束验收,减振器方案A,领导试驾后不满意,验收不通过,继续调校一周后拿出了新的减振器方案B,并且与准备了第一次验收时用过的方案A作为对比参照。新旧两个方案试驾时,忘记了告诉领导其中一个就是上次验收不通过的旧方案,领导试驾过后表态:两个方案相比于上次验收的方案都有提升,工作值得肯定,综合比较而言,方案A比方案B更均衡。遂拍板决定方案A为最终冻结方案,工作圆满结束。
2、某车型转向标定时,领导试驾后觉得方向盘偏轻,遂调重;再试驾,认为又偏重了。工程师一筹莫展,恰巧被其他的紧急事务耽搁,车停在那里一天没动,一天过后,领导独自开车去试驾,回来后问工程师:“车上现在的这个方案做了哪些调整?感觉还不错。”
3、工程师A在某车型在底盘调校过程中,固定驾评路线,在红绿灯前停车的时候,方向盘会自己往右拉偏,拉偏的力量还不小,查胎压、查四轮定位、查制动,都没有问题。换另一工程师B在同一路线上驾评,问题消失。最后找到原因:试驾的路线上,有红绿灯的路段很多都经常过大卡车,经年累月,数不胜数的大卡车在红绿灯前刹车,使得卡车车轮轧过的地方沥青路面被压到沉降,路面断面呈现出“W”的形状:
为防止停在卡车的后视盲区,工程师A习惯把车停的偏左一点,甚至即使是排在红绿灯前第一位时也是如此,相当于停在了向右倾斜的斜坡上;工程师B没有此习惯,因此问题消失。
4、某工程师开自己的私家车时感觉抖动变多、隔离变好、转向有点模糊,怀疑胎压不足,到街边轮胎店查胎压,四条轮胎每一个都比标准低了大概0.2bar,跟谁说都会被笑话是在吹牛。
5、北方冬天上午,约20km的评价路线,用时约40分钟,不换任何零件,连续重复开两圈,第二圈比第一圈时车子的表现好。
6、某车型底盘调校过程中,减振器供应商的外籍专家试驾后对当时的方案很满意,表示平衡性很好,结果拆车时发现两支后减振器装的不是同一方案。
在圈外人看来,底盘性能里“玄幻”的事情太多了,底盘调校这个事就很“玄”,主机厂花着动辄一天就大几万的钱,出去开一圈,回来换个新方案,再出去开,搞上一个月,出来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结果,凭什么?
但是所谓“玄学”这事儿,大部分成分也还是调侃,正经八百的工程师是不会真的把自己赖以生存的工程科学看作是玄学的。一切“玄幻”都来源于无知,就好像我们大多数的人看量子力学,凭什么相距老远的两个粒子要“纠缠”不清?薛定谔的猫怎么就既是活的又是死的了?这难道不是玄学?
所以说,玄幻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看到真相和本质,在了解到事情的真相之前,像伽利略从比萨斜塔上扔下的大小两个铅球同时轰然落地这样的事,简直就是巫术。
而在汽车工程的领域,还有很多东西没能建立起科学的数学模型,依然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拿NVH来说,先不说现象对应的原因有多么出人意料,就说观测现象本身,用于NVH测试的各种传感器着实已经很多了,一台车,经过NVH整改之后到底有多少提升,大部分都是可以用数据来证明的,振动有没有变小,声压级小了几个dB,都是可以用数据来说话的,大就是大,小就是小。不好搞的地方在于数据测不出来的那些,比如说声品质。
同样声压级的声音,有的声音让人感觉舒服,有的声音却让人觉得烦,想要完全通过数据来描述和比较声品质的好坏就很难。又况且,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声音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呀。比如说捷豹的电动车I-Pace在深踩油门的时候,车门的扬声器就会发出模拟发动机的声浪,在我听起来就是压耳的轰鸣声呀。说到声浪,不同的人对好的声浪也有不同的理解。
喏,不同国家的人对于运动车型听起来什么样更好的普遍认识也有不同的理解。诚然,在哪个国家卖汽车,就应该更迎合哪个国家的普遍认知。但是谁能用数据给我描绘一下这个“sporty”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这个“aggressive”又是个什么声音?
客观数据描绘不了的东西,就得交给主观来评判。
一幅画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经典:
一个姑娘为什么可以成为选美大赛的冠军:
一盘菜如何俘获评委的芳心:
这些都是要依赖主观评价的,因为目前还没有什么测试方法和理论,能够把一种食物为什么受欢迎通过数学的方式表达出来,甚至在达芬奇画《维特鲁人》之前,你都不知道为什么大长腿更好看。
因为客观测量不可及,所以依赖主观的评价;因为主观评价的主观性,所以看起来像是玄学。
你老婆跟你说,这个色号的口红比起另一支来更“灵动活泼”,你的内心是这样的:
你的朋友跟你说,这首钢琴曲听起来有“阳光的味道”,你的内心是这样的:
你的哥们儿跟你说他玩HiFi音响好久了,就连供电都会影响到音质,火电的力度大声音偏暖、水电的声底偏冷、风电层次感很差;核电适合听大片伴音……听完之后你的内心可能是这样的:
因为主观,所以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样也是因为主观,这些不同的感受之间又很难交流,这就非常“玄妙”了。
巫医在跳大神的时候说她听见了上天的旨意,你没法说因为你没有听见,就断定上天一定没有说话。
底盘调校的专家说做了XX更改之后前悬的整体感更强了,你也不能说因为你没有感觉到,就断定车子的表现没有变化。
更可怜的是,周围的人都说确实有改善,你怎么办?要么承认自己的“愚蠢”,什么都没有感觉到;要么随声附和,赞美那你看来分明就是“皇帝的新衣”。当你选择后者的时候,工程问题走向了迷信、科学走向了玄学。
但是,这件事终究还应该是科学的,玄幻是因为无知。当然,这里的“无知”并不包含任何的贬义,即使是从业数十年的专家,也难免会遇到不明就里的问题,也会遇到玄之又玄的情况。
为什么是科学而不是玄学?
1、科学是讲得清道理的,玄学则不然。科学的背后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一切现象都有事实依据和理论支撑,原理上能说得通,又能通过更浅显的案例来印证。
就好比说,你晚上炒了一盘和中午时候一样的菜,晚上的菜盐放的多,但是你老婆并没有尝出来有什么区别,你就可以解释:
因为菜的量和水的量都没有变,而盐却放多了,使得钠离子浓度变高,刺激味蕾产生的生物电更强烈,神经将电信号传递给大脑,大脑就会感觉到更咸;虽然你现在没有感觉出来,但是我如果继续多放盐的话,(说着又放了一大勺盐,)你看,是不是咸了?
理论支撑也有,事实依据也有,这就很科学了对不对?相信你老婆一定会说“我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可是我却很想揍你。”
玄学则不然,别人跟你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是断然说不清为什么的,只会告诉你“天机不可泄露”。
2、专业的科学具有专业的沟通术语。你说“这首曲子里有阳光的味道”,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理解不了的人就认为你讲的这个是玄学。工程是有规范可循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名词字眼,都有精确对应的确切含义。别人交流起来的时候在讲“触感柔和、隔离充分、控制不足”,而你在讲“这台车开起来‘肉嘟嘟’的”;别人在讲“响应线性、协调性好”,而你在讲“转向如行云流水”,究竟哪一个听起来更“玄”?
3、人体是科学的观测设备。
人体布满了大大小小数量可观的传感器,人可以感知冷暖、大小、软硬、咸淡等等数量庞大的信息,虽然这些传感器的精度确实有限,但是并不能因为没有仪器的验证,就说人体观测到的信息不正确、甚至是不存在。
并且,科学的技能训练可以让人体这台观测设备升级,可以更加精确地观测到更加细微的现象。某人硬要说A车的舒适性比B车好,而你却又恰巧并未感觉到不同的时候,这句话听起来就会有点“玄”,你就会很怀疑。然而,如果皇帝的新衣真的存在的话,那么看到的人不仅仅会告诉你皇帝穿了漂亮的新衣,还会告诉你衣服上有怎样的纹绣、用了什么材质的丝线、在阳光下呈现出怎样的色泽。同理,一个科学的评价者,不光会告诉你车子的舒适性变好了,还能告诉你什么车速——在什么路面——身体的什么部位——感觉到的什么频率区间的振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4、最后一点,误差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精密的测量仪器,也会有测量的误差,任何的观测方法,都有可能得到有偏差的结果,作为并不精密的人体来说更是如此。但是误差并不能决定测量方法是否科学,工程学本身就是一门承认误差的学科,有误差≠玄学。
掌握了这几点,不光能让你更清晰地明白,底盘性能不是玄学,还能帮你看清一个人是不是在不懂装懂、故弄玄虚。
当然了,话分两头说,工程师们也是肉身凡胎,把人当传感器用,精度有限、干扰因素多、一致性还不好,说服力就会差一些。你说你看见的是黑的,我偏说我看见的是白的,你能奈我何?那么有没有可能,把这件事像“2>1”这样明摆出来呢?有,但是很难。究竟有多难,我们今后再作讨论,欢迎持续关注WonkCar郝工。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