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笑话段子 - 在春秋战国时代,军队有了哪些变化?

在春秋战国时代,军队有了哪些变化?

黑夜,宁静的黑夜,郑国那高大的城墙此刻依然屹立在那黑夜里,还是那么巍峨。不过或许也只在今夜还能这样的完好屹立了,明天?明天太阳依旧会升起,可对于郑国人来说或许也只有太阳会升起。因为此刻的城外,秦国的大军连营千里,已把这座高城围的水泄不通,只待明日一举将其攻下,秦众将士便可班师回朝,带回的除了为礼义而战的荣耀外,当然还有郑国那千里的沃野。

此刻的城墙上忽然模模糊糊的现出一个身影,这身影正顺着城墙用绳子系着往下放,是大盗?不能,身手太差。是弃城逃跑的城主?不能,因为这座城的主人不是别人,正是郑国的国君,他怎么可能逃跑呢?这个人不是别人,他正是今夜这个国家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烛之武。关于他的名字,故事里有一个人和他的名字还挺像的,那个人叫佚之狐,难不成他们都是“之”字辈的?呵呵,非也,有一种说法是烛之武就是烛地那里叫武的人,佚之狐就是佚地那里叫狐的人。好了,不管他原来是哪里的人吧,今夜他已经与这座城,这个地方,这个国家紧紧的绑在了一起,今夜他就是郑国的英雄。

这个国家这几天颇不宁静,秦国和晋国组成了联合国部队前来讨伐郑国,理由么,理由有点意思。第一个理由就是想当年如今的晋国国君还是个公子的时候由于家庭内部原因出逃,逃到了郑国,那时候那个郑国的国君就是现在的这个城里心情最差的那个郑伯。当时,这个郑伯没有按照弟弟的建议以相应的礼节招待这个未来的晋国国君,并且还对他的弟弟子瞻说了一通大道理,他说:“每年有那么多的逃亡公子来到我这里,我要是个个都以礼相待,那还不把我们郑国都吃穷了么?”这话听着似乎有点道理,那他的弟弟就又提出了第二个建议,既然大王不打算以礼相待,那就杀了他,以绝后患。呵呵,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历史上的商鞅好像也遇到过此种情况,据说商鞅非常从容地说:“大王既然不重用我就是不重视我,不重视我又怎么会杀我呢?”于是商鞅就大摇大摆地离开了自己的国家来到了秦国。当时的晋国公子也是这种情形,既然郑伯没有以礼相待那又怎么可能杀掉他呢?就这样,被怠慢甚至是轻视了的晋国公子重耳,也就是将来的晋文公带着一肚子的“你等着”离开了郑国。如今他来了,不光他晋文公来了,还拉来了自己的好基友秦伯,要说这秦伯和这晋文公的关系还真不一般,他们是啥关系呢?简单点说就是互为老丈人互为女婿的关系,怎么样?简单吧?就这样二人手拉手准备一雪前耻。

第二个理由就更有意思了,当年晋楚两国大战,和如今打仗一样,双方都要拉上一些小弟以壮声势,这个郑国当年就是被楚拉去了,当然郑国这个小弟还是很识相的,当即派了两千人马给楚国以表决心。楚王大悦。可是战争永远是残酷的,晋楚之战,楚国先赢后输,形势眼看就要不妙。此时的郑伯为求生存马上来了个识时务者为俊杰,派使者找晋国首脑去了,言辞无非就是那老一套,什么当初不是自愿的,现在希望为大王天下苍生考虑,郑国愿改投晋国,望大王不计前嫌,宽宏大量什么的。总之吧,郑国想换阵营了。那晋国国君呢?说实话当时晋侯可能一千个看不上着样的人,一万个不愿意,真想一个眼神把他瞪回去。不过那样做的话不就将那些想叛变楚国的国家都重新稳固在楚那一边了么?不行,傻子才会那么做,我晋侯不会滴。于是,晋接受了郑国,瞬间,楚国的联合阵营土崩瓦解,各个盟国纷纷离楚而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楚国的失败。那要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个郑伯不但无过,反而应该是有功的吧。可如今这个事竟成了自己被联合讨伐的理由——有二心,不够忠诚。真不知道此时的郑伯对当初的那个决定后悔不?

烛之武从高高的城墙上下来,回头看了下这个城,他也可以有几个选择的,不用非要当什么说客,当个降客应该更安全吧,不过这个想法瞬间就被烛之武从脑海里给抹掉了,因为那样自己倒是安全了,可自己的家人还在城里,要是自己真的降了秦,他们就。。。。。。这几天郑伯都杀红眼了。要说这事还真有些出人意料,秦晋联军来伐,晋侯提出的第一个条件是要让郑国交出国君的弟弟子瞻的人头,当初就是这个家伙说要杀我来着,哼,多么无礼的一个人,今天我来这就是找他来算账来的,交出来,我便撤军,不交咱就开练。那郑伯是怎么反应的呢?他还是比较理智的,找来了弟弟子瞻,跟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哭诉了郑国现在的形式,和对方的条件。又畅想了郑国的百姓和郑国的先祖,他们都用期盼的眼神看着呢,弟弟你得拿个主意啊。。。。。。可怜的子瞻哪,哎,还能说什么呢?还提当初没听自己的意见吗?晚了。还容自己想什么御敌之策么?没时间了。在郑伯的心中仿佛弟弟的一个脑袋真是拯救一个国家宝器一样,子瞻自尽了。这个哥哥为了国家当然顺便也为了自己的安危没来得及哭上一声就亲自动手割下了弟弟的人头,亲自找人把这个关系到郑国安危的东西送到了晋侯手里。接过盒子,晋侯惊了,怎么?他真动手了?说真的,这还真有点出乎晋侯的意料,他本想借着这个理由,让郑国不得不开战,毕竟那是他的亲弟弟啊,这样一来可怎么办?班师回去?开玩笑,我大军前来就是来拿这个的?不回去?郑伯竟然给我来了个狠的,算了,理由不有的是么,再来个。郑伯,当初你对我也无礼来着,你把你自己的人头也拿来我就走,不拿来,就开打。。。。。。郑伯:“NMD,打。”

烛之武回想着子瞻,心说现在的郑伯连自己的弟弟都能豁出去,还有谁是他不能豁出去的呢?哎,为了家人,走,进秦营。烛之武深知如今要想然晋国撤走必须得他的老大哥说话才好使啦。

后面的内容我想上过高中的童鞋们就都知道了,烛之武跟秦伯说以利害关系,还真说动了秦伯,秦伯不但撤了兵,不打郑国了,还派兵帮着晋国守城,不让晋国来犯。嘿,就这么神,一个“利”字深深地触动了秦伯那颗中国心,转瞬间就让郑国转危为安了。烛之武的名字也就这样回荡在了郑国的上空,也沉淀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不过故事到这还没完。

大家看课文不觉得这个秦伯傻得有点可爱么?晋侯跟秦伯说打秦伯就打,烛之武跟秦伯说不打秦伯就不打。几十万的大军就这样被调来调去的,我一直在想,秦伯你是傻子么?可当我看到后文的时候我才明白,后来能统一天下的秦国,其国君哪有什么傻子啊。

接着讲,为了不让晋国攻打郑国,秦伯特意派了自己的亲信杞子、逢孙、杨孙帮着郑国守城。这样一来,晋国一看老大哥已经表明了态度,那还有什么可讲的?撤吧。晋侯走了,大家注意,那几个秦国人可是留下了。几年过去了,咱们故事的地点换到了秦王的大殿里,此刻秦伯正看这一封从郑国邮来的信,这信上说:“如今我负责掌管郑国大门的钥匙,如果大王发兵来偷袭,我必为内应,打开城门,则郑国唾手可得。”看过了信,秦伯心里有些小小的自鸣得意,当年在郑国埋下的种子如今终于要结果子了,信是谁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当年秦伯派去帮忙守城的杞子。如今晋文公刚死,无力顾及外面的事,而郑国的前任国君也刚亡,内部也不安定,看守大门的人又是我大秦的人,这个天赐良机岂能错过?啥也别说了,等了这么多年就等这个时机呢,速速起兵,攻打郑国!“大王不可!”一个声音喝断了秦穆公的畅想,这个人就是蹇叔,此人劝道,你跑那么老远(要越过晋国)去打一个国家,人家怎么会不知道?偷袭?从何谈起啊?我大军劳师远征,到了地方人家严阵以待以逸待劳,我军又有几成胜算?望大王三思。这。。。。。。秦伯听到这话着实有些道理,不过像眼前这样的机会如果失去可是再难得到了,怎么办?算了,东进的大业怎么会一点风险没有?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能成什么事情?打,必须得打!

秦国出兵了,浩浩荡荡的大军越过晋国向郑国进发了。可是,故事就是无巧不成书,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有时候,阻止你前进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秦国大军的鞋里就进了这么一粒沙。大军一路浩浩荡荡来到了滑这个地方,有一个人恰巧也在此时来到了这里,他叫弦高,他是个商人,买牛的,要到周地去,恰巧路过此处,一番攀谈过后,他一下明白了眼前这只军队的去处,不是别处,正是自己的家乡——郑国。对,就是这么巧,这个商人他是郑国人。弦高马上采取行动,先是送给将领几张上好的牛皮,接着又用十二头牛犒劳三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拖,拖住他们,自己才能回去报信。消息很快传到了郑国,郑穆公马上派人查看那几个秦将的举动,发现他们已经收拾好行装,厉兵秣马。其意图可想而知了,郑穆公当机立断,用言语连吓带赶的弄走了几个秦将,其中杞子跑到了齐国,逢孙和杨孙跑到了宋国。再说秦国大军,一听说内应被识破跑掉了,那这仗还怎么打啊?算了,回去吧,可大军出征一点动静没有就回去了,不好吧,来个搂草打兔子,顺手了,好,刚刚那个秦军歇息吃牛肉的地方可倒了霉了,秦军在人家那地方吃完牛肉不给收拾不说,还回军顺手攻打了滑国,满载着从滑国弄来的战利品班师回秦了。

晋国,这个刚刚失去了一代伟大领袖的国家看到了这个机会?虽然也有一些人提出过反对意见,但在新仇旧恨的催化下,那些个理由就都不是理由了,当年我要打郑国你不让,还帮着守,原来就是为了这个啊?如今我们晋国的晋文公刚死你就攻打我的同姓国,你懂礼貌吗?最重要的,那郑国应该是我嘴边的肥肉,我早就想打了,你不帮忙就算了,如今还要来抢不成?打,不打你丫的秦国军队都对不起老天爷给的这个机会。于是晋国出手了,在秦军的必经之路上埋伏下重兵,这个地方就是崤山。毫无戒备的秦军被晋军完爆,秦军全军覆没。故事到这里该差不多了,最后的结果是秦国用金钱和小伎俩骗回了自己的将军,秦穆公知错能改并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其实要是放在这样一个大的故事中或许能让人感受更深。记得课后还有一段古人的评论,但由于也是文言文的所以很多学生都是捏着鼻子翻译了一遍就拉倒了,其中的真知卓见不知有多少人真正留意了,他说天下的事是因为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必然也会因为利益而分离,今天因为利益的关系秦国帮了你郑国,将来呢?如果有更大的利益,他一定也会因为利益而再攻打你的。是的,事情就是这样的。但除了这个我还有另外的一些感受,本文的题目我起的是战国的天平,天平这种东西我想很多学过化学的童鞋都用过或者看过吧,那问个问题,假如一个东西有10克重,你有5克的砝码,2克的砝码,1克的砝码,各若干个。好现在你想让天平保持平衡你该怎么做呢?很多人想的是我在一边放上那个东西,然后我可以放两个5克的,或者放上一个5克的两个2克的,一个1克的,再或者我还可以。。。。。。总之我们有很多种方法让他平衡,那有没有人想过我其实可以在这边减掉5克的东西,那边放一个5克的砝码就够了,再或者我这边什么也不放,那边也就不用放砝码,天平自然就是平衡的,对吗?可又有几个人能这样做呢?为了让形势像我这边倾斜,我就要取利,另一边呢?为了不让天平倾斜到那边最好能再往我这边倾斜,我也要取利,如此反复,就像那个笑话一样,面条多了,加点卤子,卤子多了加点面条,最后呢?真若吃进去就是撑死了。天平也一样,在两边不断取利中天平整天摇摆动荡,但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天平整个被压垮了,战国便是如此,在利益的争来争去中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六国的破没难道不是灭在了一个“利”字上?若非此字,六国又怎会互猜互斗?若非互猜互斗,秦又怎会以一国之力灭掉六国?哎,悲夫!

记得孟老夫子曾经到处游说宣扬王道,其实就是减砝码使天平平衡的办法,可是,没人听,是啊,谁会那么傻呢,我减了他不减怎么办?况且王道虽好可是要多久才能见效?见效了在那个虎狼年代不去富国强兵,真成了王道之国,能抵挡住其他国家的入侵么?你要是头狮子你夸夸自己肥大还好,你要是只羊就不要夸自己肥大了吧。于是乎,孟老夫子也急得此一时彼一时的怨天尤人起来了,他也是没招啊,当人们的观念都是增加砝码才能让让天平平衡的时候,几个人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或许这就叫大势所趋吧,烛之武以利说秦,或许能在一时解了郑国的围,但不正是你的利引来了那几个内鬼,引来了若干年后的秦国大军吗?若不是上天眷顾,让郑国再次巧遇贵人,你郑国的历史或许就不会像史书上写的那样长远了吧。在人们不断的赞颂烛之武以利说秦使郑国得以保全的方法高明的时候,我常想,若那个郑国的商人弦高也以利字当先的话,郑国又会怎样呢?算了,生活没有如果,事实就是事实。不假设了。战国,那个在利益间摇摆的战国,终于没能禁得住利益的砝码,最终曲终人散坍塌在了大秦的铁蹄下。

好了,历史已经过去,如今岁月静好,现世太平。可在《明朝那些事》这本书里作者有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中国没变过,自始至终都没变过,今天我们的口号是什么来着?对,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哈。这两天中国和日本在钓鱼岛上的争端日本是如何处理的?拉着美国来让美国帮着自己守城哈,呵呵,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抬头看看月亮,就让我在这首诗中结束全篇吧。